四川起步,香港上市,海底捞能否涮爆全球

文/徐蕾

编辑/小 C

一声锣响,中餐巨头在资本市场启程。

今天上午,张勇早早来到港交所。一身西装,满脸笑容,在空中划出胜利手势,面对台下各大媒体和员工代表,张勇难掩心中激动。或许是用力过猛,张勇被锣声震到耳朵,捂了下耳朵,但仍保持大笑。

挂牌第一日,海底捞开盘报18.8港元/股,较发行价涨5.6%。开盘8分钟,海底捞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早在2013年,张勇曾预判过海底捞的未来:“五年以后,海底捞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种可能性是活下来,那五年后一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

五年之期,刚刚好,海底捞走向了第二种可能,选择在更为国际化的港交所上市。这一切,似乎都在张勇掌控之中。

谁能想到24年前,在四川省简阳市后西街筹资8000元开的一家家庭火锅,如今成为国内首家百亿级餐饮上市企业

据了解,海底捞的名字来源于“海底捞月”,即四川麻将中以最后一张牌胡牌。此前张勇曾三度创业失利,这一次张勇似乎更想赢到最后。

那么在竞争激烈的4万亿餐饮市场中,海底捞打出过哪些牌,又赢过哪些牌局呢?

1

上市融资为开门店,在火锅市场突围

截至收盘,海底捞报17.82港元/股,全天涨幅为0.11%,盘中一度大涨10.34%,全天没有破发

作为港股市场第二只“火锅股”,海底捞上市前,也深受资本待见。

9月24日,海底捞配售结束,配售招股价区间为14.8-17.8港元/股,最终定价为17.8港元/股。其中,公开配售申购人数13081,一手中签率60.01%,超购倍数5.56倍。国际配售申购人数虽未披露,但获得大幅超额认购。

事实上,在中国餐饮市场中,上市公司寥寥,还有不少公司在上市前后相继遇搓,令人唏嘘。

2009年光棍节那天,湘鄂情登录深交所,成为A股民营餐饮上市第一股,厨师孟凯以36亿元身价一跃成为餐饮界首富。3年之后,他的财富和荣光,随着高端消费限制,烟消云散,以孟凯出走澳大利亚告终。

而著名餐饮品牌俏江南先后遭遇了A股和港股上市挫折,最后还因“对赌协议”,张兰黯然退出俏江南董事会。

即使是被誉为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也在上市初期遭遇了“破发困境”,更有小南国、味千、唐宫等餐饮公司,上市后就面临业绩下滑等窘境。

中餐标准化困难、管理不规范、运作模式传统都成就了餐饮行业上市难。但火锅在中餐标准化、可复制、盈利模式较好,在餐饮中是最适合做连锁的一个品类

据方正证券统计,2017年火锅餐厅市场的总收入达4362 亿元,2013-2017 年复合增速为11.6%,超过中式餐饮9.9%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全国的餐饮行业中,每五家餐馆就有一家火锅店。分散的火锅市场,让连锁品牌通过不断扩张门店来快速抢占市场的先机。

但据国金证券研报显示,一家中大型慢餐店的资本支出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尽管餐饮本身是个现金流极佳的业态,但仅凭自身的资金积累依然很难支撑较快的开店速度

之前锌财经走访过勺子课堂CEO余章荣也表示,未来中餐品类也必定走向连锁化的发展。

连锁化是必然,海底捞打出了上市牌来融资扩张。

海底捞也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此次上市所融资金的60%将用于扩张。

2018年海底捞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店,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已累计开设341家餐厅

疯狂扩张,意味着高成本的投入和回报风险。这为不少餐饮企业在扩张后出现业绩下滑埋下伏笔。海底捞会重蹈覆辙吗?

招股书显示,在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开设的71家新餐厅中,63家已经到达初步月度收支平衡。而在去年海底捞开设的98家新餐厅中,97家已经达到初步月度收支平衡。

另据沙利文统计,海底捞每年到店人次高达一亿次,从2015年至2017年,其翻台率分别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海底捞的翻台率数据已在同业中领先,也为之后的盈利空间提供了想象。

对比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新开设了48家餐厅,累计开设780家餐厅,在门店数量上胜海底捞一筹,但上半年呷哺呷哺的营业收入仅为21亿元,还不及海底捞营收数据73.43亿元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海底捞在走向扩张和连锁化的发展中,主要聚集在二三线城市,海底捞开设的新店也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国内地以外分别有78家、153家、85家、25家门店,海底捞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国内地以外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14%、48.21%、120.28%、94.87%。

锌财经在查阅海底捞的招股书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海底捞一直打着川味火锅的名号,但是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嗜辣地区,已开分店的数量并不高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重庆的门店数为0,四川仅5家,贵州1家,江西2家, 湖南6家。而在广东、北京、江苏等地,海底捞的分店数少则28家,多则42家。

国金证券认为,海底捞为了满足更大范围消费者,在火锅口味上做了改良,并融合进了很多港式火锅和地方特色火锅的特色,因此消费者有了像肥牛和丸滑类菜品、番茄锅底和椰子鸡锅底之类的选择。而在火锅文化比较普及的川渝湘地区,一方面是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这样的融合口味往往被当地食客认为不够正宗,因此影响了海底捞的开店决策。

2

一手抓顾客,一手抓员工

海底捞火锅的口味或许并不是最好的,但它的服务一定是最棒的。这已经成为消费者对海底捞的普遍评价。

给客人擦鞋、为客人美甲、给客人准备皮筋扎头发、在等待时送上点心水果……海底捞现已成为对顾客有求必应的代名词。

根据沙利文的调查,在海底捞的用餐者中满意度达到了99.3%98.2%的顾客愿意再次消费。

服务客户这张王牌,在海底捞创始之初便已打出。

张勇在开火锅店前并不会做菜,只能一手拿着书一手炒料,做出来火锅的味道可想而知。于是,张勇摸索出用服务来弥补口味上的不足。多赔点笑脸,多关心顾客,渐渐海底捞赢得不少回头客。

张勇还打出了服务员工的王牌。

张勇曾说,创立24年来,海底捞只做两件事:一手抓员工、一手抓顾客。

截至目前,海底捞共有320名的现任店长和超过200名的储备店长,员工数量超过5万人

在海底捞工作,服务员要做的除了上菜点单,还要端茶送水,照看小孩,来保证服务质量。员工们愿意死心塌地地工作吗?

根据方正证券研报数据,2017年,我国餐饮业人员流失率很高,其中团餐最高,达57.3%,火锅最低,为25.7%。

不过,张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业至今,海底捞只走了两个干部,员工流失率低于10%。

首先来看看员工的待遇。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由15.72亿元增长到31.1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从27.3%升到29.3%,海底捞近三成收入付给5万员工,而董事薪酬不到员工成本十分之一

有海底捞门店店长告诉锌财经,海底捞还会直接给店长父母寄工资,每月200、400、600、800元不等,子女做得越好,他们父母拿得工资会越多。

除了薪资,国金证券还认为,海底捞在员工的“人治”和“法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针对餐饮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待遇差、工时长、不受尊重且没有长远发展空间的问题,海底捞从创业初期就提出了“把员工当家人看待”、“用双手改变命运”等价值观主张,并且给与员工信任与放权,让一批以传统标准看来“先天条件不足”的员工把在海底捞工作当做改变人生的机会,跟随公司发展成长。

法治方面,海底捞不考核门店财务指标,但以“升迁考”和“师徒收入分成制”的方式考察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和干部培养力度,确保师徒制传帮带过程中经验传承的质量。

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员工信任与授权”后权力被滥用,海底捞积累了成熟的监察流程,避免“吃单”或者“随意送菜”等漏洞的发生。

海底捞的核心优势在于服务,服务连接的两段,是顾客和员工。

3

全产业布局,品牌转型更迭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预计,2017年至2022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将以复合年增长率9.6%保持稳步快速增长,2022年总收入将达到62800亿元。

在这个巨大的餐饮蓝海里,我们可以看到153岁的全聚德、118岁的吉野家、35岁的永和豆浆、27岁的真功夫、21岁的味千拉面……他们或多或少遭遇着品牌转型危机。

海底捞在加速前行的同时,未来必然将面临品牌的转型更迭

从2015年开始,各类火锅外卖品牌争相进入外卖行业。以淘汰郎为代表的一批外卖小火锅品牌应运而生,营业流水直逼传统火锅门店。各大火锅品牌像小龙坎、大龙火锅、哥老官等纷纷进入外卖市场。

事实上,布局外卖火锅,海底捞来得更早一些。

2003年,全球陷入到非典的恐慌之际,“不出门、独处”成为当时消费者的写照。餐厅生意自然冷冷清清。

海底捞西安店的经理杨小丽却想出了一个对策,做外卖!顾客能在家吃到火锅,还能避免了出门的恐慌,一举两得。一时间,海底捞火锅外卖解决了火锅吃货们的担忧,订餐电话接踵而至。

2016年10月,海底捞将外卖业务独立,成立每客美餐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消费者可24小时在第三方外卖平台、海底捞APP、微信及外卖热线上下单,并由海底捞员工配送。

从海底捞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5年海底捞火锅外卖就有1.3亿元的营业额,2017年达到2.1亿元。

外卖业务持续增长,但占海底捞的应收比重不过1%-2%

但这块小业务还是颇被看好。

据美团点评2017年11月30日数据,全国共计超过43.7万家火锅商户,渗透率达4.5%,在3.9万亿的餐饮市场中,火锅稳居中国正餐第一大类目。

方正证券预计,2018年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414亿元,增长率在18%左右,在线订餐用户规模将突破3亿人,预计同比增长16.7%,规模和用户的增长率均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

事实上,外卖业务还可以与火锅门店生意形成互补。火锅门店生意具有消费频次和利润率较低等特点,但火锅外卖的资本投资及固定成本较低,还能够加快餐厅周转,大大提高单店坪效,利润率也高于传统餐厅。

因此,火锅外卖业务被认为有望弥补海底捞短板,有望打造又一片蓝海。

火锅外卖是海底捞面对未来转型时做出的探索,全产业布局正当时。

早在海底捞上市之前,张勇便将海底捞成都分公司打包分拆,变身专门为海底捞提供底料的供应商颐海国际,并于2016年7月成功在港上市。2017年,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也登陆新三板。

海底捞将一个底料加工、物流配送、工程建设、门店运营等多项业务全揽的公司,“拆分裂变”为多个独立小个体,将成本费用部门一一变成利润中心。

根据颐海国际2017年财报显示,颐海国际全年收入为16.46亿元,其中来自关海底捞的收入就有9.15亿元。

不过优鼎优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从2014年起,优鼎优由于资金困难,海底捞先后为其代垫经营款项。至2016年8月31日,海底捞集团共计为优鼎优代垫过约6000万元,主要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工资。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但净利润只有22.47万元

而在餐饮这片汪洋大海里,从原料供应巨头美菜,做餐饮培训服务的勺子课堂、餐饮老板内参,到终端的海底捞,外婆家,西贝等。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出现,也将餐饮品类的附属价值提高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9月26日的上市敲钟现场,张勇因用力过猛被锣声震到,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开怀大笑。在港上市是海底捞“用力过猛”,还是“海底捞月”前的预兆,我们且走且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9-27
四川起步,香港上市,海底捞能否涮爆全球
文/徐蕾编辑/小C一声锣响,中餐巨头在资本市场启程。一身西装,满脸笑容,在空中划出胜利手势,面对台下各大媒体和员工代表,张勇难掩心中激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