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3个月就估值3亿的公司,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我遭遇了幸福的烦恼。

要不是昨天推门进到隔壁储藏室,发现被当成了办公室在用,我自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原来锌财经已经成了接近40人的团队。

这让我不安。

企业管理上有个蛮著名的理论,当规模达到40人时,这是个转折点。意味着:

锌财经初始团队

1.初创企业从寻找阶段过渡到了建设阶段。

对于“年幼成名”的锌财经来说,卖萌已经可耻,“开局就拿人民网投资,5天估值过亿,3个月估值过3亿”成了必须忘掉的老梗。

2.曾经混乱的,不顾一切往前跑的初创媒体文化,不再有效。

当有面试的候选人说,终于在杭州看到一家做严肃财经内容的新媒体,“我过去四年的本科没白读”,那时候,我觉得锌财经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了。

不安的背后,是过去250多天熬夜掉发肚腩飙涨换来的一点点小确幸:

一篇“锌闻”,让一位投资人要回了差点被恶意骗走的一千万,此谓之公道。

一篇“锌式”,让一家走灰色路线的公司3天少了1亿美元,此谓之常识。

一篇“锌声”,让湖畔学院的一位网红级企业家,用来当自己的毕业论文递交,此谓之专业。

一篇“锌人”,让某制造业上市公司老板找回了不退休的理由,此谓之情怀。

一篇“锌式”,让三个月连续跑农村,寻找丝绸业脉络的报道上了内参,此谓之深度。

一张锌财经拍下的商业人物硬照,成了217位企业家的人生首张专业照片和微信头像,此谓之价值。

……

如果说,去年8月8日上线初,我矫情地说“这时代,需要小富不安”时,自己只有不安,没有小富。那么今天,71万粉丝作证,终于小富,始终不安。

锌财经不仅有粉丝作证,还有满墙的奖杯

唯一心得,只有三个字,快快快。

01

垃圾内容大国,这是学不来的快

垃圾内容生产大国,这是我最常用的一句diss语。

这指的是,我之前自己做互联网化内容产品时,在全球范围做内容抓取,美国一天三百万、东南亚一天百万、印度一天几十万、欧洲一天几万,而中国一天是每天600多万条内容。

这个数字激发了你的大国优越感?错了,这个感觉彻底错了。

每天600万条中文内容中,除掉雷同内容、除掉低俗内容、除掉过往老内容重复发后,每天实际能用的内容不足100万条。

最难忘的是,我曾和技术团队,花了近半个月时间试图用算法,让“蟒蛇吞掉大卡车”的消息自动消失,结果无论是算阅读率、阅读量、互动率还是其他,这个主题永远占据当天top 10。最后,我们不得不强制用手动的方式把内容干掉。

得知了这个真相,你会对现世绝望的。

在这背后,是一个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他拿着每月6千的工资,为的就是网上扒拉一堆素材,拼凑造假夸大,凭着小聪明把“蟒蛇吞掉大卡车”改成“蟒蛇吞掉大客车”,骗取新一波10W+后,回到出租屋后,用同行打造的另一个10W+短视频消磨掉自己的一天,直到触发防沉迷系统而昏昏入睡。犹如衔尾蛇,自己吞噬掉自己。

这是彻头彻尾的内容衰败年代。大家在末法的路上狂飙猛进。

1. 相信流量万能。

2. 相信眼球经济。

3. 专盯经不起推敲的人性狠命打。

这是别人家的快。快到了媒体们为微信打开率下滑惊慌的同时,为趣头条这类低俗型新流量而兴奋,无论新老,困兽之斗。

02

现实扭曲力场,是我们的命根子

这样的快,丝毫没错,商业模式很成熟,一线城市吃这套,四五线城市吃这套,海外市场同样吃这套。拿roi停留时长、留存率、投入产出比,这些冰冷的指标一算,稳稳的赚钱生意。

只不过商业财经新媒体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古老但不易,我不成熟的总结如下:

1.相信现实扭曲力场,比撒网式的流量更宝贵。

虽然锌财经早早到了篇篇百万级的流量,但我拦住同学们,“够了”。

我们更应该关注,半年多下来,触达的500多家新商业机构,到底在思考什么,400多名新生代企业家到底在需要什么。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物理世界产生效应,这是媒体的命根子。

对关注的企业进行采访

2.成为腰部企业的赋能者,不做巨无霸们的被赋能者。

广袤的产业主体,而不是网红企业们,更值得关注与服务。

几乎所有新来的员工,都要花一个月时间来问我,为什么不多追财经热点,我的答案是“不被关注到的商业世界更值得关注。”

3.连接也分好几档,来自内容的连接只是起点。

在一切流量都可以明码标价的商业圈层,让1千万人看到你,只是个数学问题。正如广告学经典理论“usp”,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必须有利于促进消费。

那么新媒体的一切动作都为了有利于促进强连接,而不仅是为了被看到。

这些说法,并非我的原创总结,来自于过去八年在内容行当从事了记者、投资、主编、产品、技术、出版、管理后,综合的感知。站在了周边巨人们的肩膀上。

锌财经的尽调式报道数据

因为提前偷看到了标准答案,所以,我们有勇气,用慢来打快。

1. 采访做不到三小时深谈,打回去重来。

2. 一家公司做不到尽调水准级信息密度,打回去重来。

3. 信源拿不到四个以上,打回去重来。

4. 线下沙龙,做不到嘉宾和观众都给出80分以上,打回去重来。

5. 私董会,做不到每个人都掏出真心话,打回去重来。

6. 线上社群互动,做不到10%的人愿意回应你,打回去重来。

凡所作为,必有回响。一旦这套动作做完了,媒体也就没有秘密了。

唯一的秘密就是,我开头说的,快快快。

03

新媒体,已经是时代的标准配置

快,不是为了早点离开起点,快是为了早点看到终点。

在中国做新媒体,是难度为地狱级的一场历练。这片土地太过特殊:

1. 没有版权的环境下,内容的商业价值天生少了一半。

2. 没有老媒体人的环境下,专业主义从职业属性,变成了顶级奢侈品。

3.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媒体稀缺,媒体属性却泛滥成灾。

没人说得清,在这么独特的产业环境下,新媒体的下半场怎么走。包括我。

上半场的答案很清晰,流量驱动型和现实扭曲力场驱动型,两个平行世界,站好队,只管够快就行。

下半场,则是迷雾。

如果说,锌财经在过去250多天布的是“成为时代的记录者”的局,去打造80后新生代企业家第一商业财经媒体,致敬美国时代周刊,这个全球范围最牛的商业媒体。

那么,快速铺完媒体基本盘的锌财经,更大的挑战是,如何“成为时代的推动者”。

这个目标如此迷人,迷人到让我愿意始终保持不安

我们不安地启动了出版、视频、音频等内容加强计划;我们不安地开始尝试把社群从线上搬到线下;我们不安地做完了数个赛道投资;我们不安地开始招募金融合伙人……

锌财经线下沙龙

即使上半场,我们遵循“标准答案”做完了大部分题,但因为有着始终不安的源动力,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锌财经的未来,保持着迷人的变量与想象力。

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一个生长力最为肆意的商业新群体,在他们的力量加持下,无名山丘崛起为峰,无名溪流汇聚成川,一切商业的美感将来的势不可挡,也锐不可当。

而我们很幸运,成了他们最专业最细分的观察者和推动者

复盘上线 250多天,一路作弊般跑来,面临是团队转折点和下半场的新挑战。

我们要做的是,依然是发刊词里说的那个意思,怀着不安,接受时代的犒赏。

文章|潘越飞

编辑∣精卫

摄影∣黄硕

手绘|精卫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4-25
创业3个月就估值3亿的公司,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要不是昨天推门进到隔壁储藏室,发现被当成了办公室在用,我自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原来锌财经已经成了接近40人的团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