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仙逸
讲到金融科技,中国有一个神气的公司,可以说它是金融企业里面科技最牛的,科技企业里面金融实力最强的,那就是2017年A股白马神话之一的中国平安。
截至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平安A股股价上涨了96%,涨幅远超过其他保险股;市值达1.2万亿,是A股6家市值超万亿的公司之一,显著超过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市值。
作为前平安员工,董事长马明哲在2018年内部员工讲话中,提到平安未来就三个大方向,其中一个就是科技。平安开放日中,各业务大佬们也多次强调平安的未来是“金融+科技”两架马车,双轮驱动。显然,布局科技和互联网,是平安高管们不满于现状的不安感体现,更是平安企图打破金融天花板的野心象征。
但是,平安的金融科技梦能否实现?
平安金融科技真相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硅谷名词,在互联网金融时下热点和风口,究竟平安只是蹭个热点,炒作一番还是扎实推进,积极转型。今天GPLP君就带大家探究一下真相。
GPLP君认为,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到底是虚还是实,需从以下5大要素进行讨论:
一、资源
金融科技前期投入所需资金巨大,首先是人贵,比如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应届生工资就可以开到40w;其次是设备贵,比如一个比特币的挖矿起码先投300w买个发电厂;再来就是运营贵,不管是研发前、中、后,整个产品和技术的营运费用都很烧钱,投入多,回报周期长。
但是,平安作为巨头,也的确是有钱,可以烧的起。
种种迹象显示,平安在这方面一向不惜花重金挖人,从高管到有经验的普通员工,开出的平均薪资比同行都要高很多。且平安保险主业利润丰厚,足够支持对技术的资金投入,不管是对外采购,还是自主研发,钱不是问题,只要方向正确,有产品产出。
比如,平安陆金所和平安好医生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亏损,但马总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大笔烧钱,而且对其高层和员工薪资很丰厚。
看,这就是大玩家平安的力量。
二、效果。
真正的金融科技,在美国有一家无人银行叫做博菲,在中国至今没有实现。
还有一家叫做Capital One的公司,利用各种量化模型进行交易,效果明显。
但是,在平安,科技的力量及效果目前智能呵呵,也或许GPLP君并不足够了解。
平心而论,因为缺乏互联网的基因和大量优秀的技术、产品、运营人才,平安的效果呵呵也可以理解。
在科技方面,据相关人士透露,平安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主要靠采购,比如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采购科大讯飞的技术,车损图像识别主要供应商是IBM,微表情研究,声纹识别也纷纷接触了大量中小型的技术供应商。
作为前平安员工,还记得2017年初时,马总曾一声令下,钦定了全面进军AI,于是乎,所有子公司都风风火火搞起各种AI+项目。2017年,中国平安在内部大幅度采用的新科技包括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区块链,涉及改造的环节包括客户经营、渠道管理、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从而实现的价值提升包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强化风控、改善体验。
对此,据平安对外公布数据显示:70%的业务系统接入金融云,人脸识别在集团内场景应用超过80个,准确率达99.8%,车辆定损速度提高4000倍;单个用户的数据标签可达2万个,平安的征信技术支持了2200家机构进行风险管理,集团内部89%的系统可在30天内更新上线。
对于平安锐意进取的精神GPLP君表示钦佩,但是,对于其技术含量及效果,GPLP君表示观望。
三、场景
科技的应用,比如AI主要是场景应用。
对此,平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保险、银行、券商、信托、租赁到小贷、互联网理财、大医疗等业务,平安的综合金融覆盖了消费者几乎所有的金融需求,可以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图表:平安的业务类型介绍
平安的综合金融其业务之多,产品之丰富,服务之全,让平安积累了大量的用户需求,也让平安拥有最全的金融场景。
因此,平安科技选择了一条现实路线,那就是内部用科技提升业务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充分试错后,逐渐形成完备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再对外输出,为其他金融企业提供链式服务。相比于百度金融、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些缺乏金融背景的纯科技公司,凭空想场景、想业务需求,平安可能更占据先发优势,更接地气,更有话语权。
而且,为了探索更多场景,平安还把各金融业务融合在一起,虽然不可避免的带来的是复杂度的提升,以及各业务线的利益切分障碍,导致一个个阵营割据都是其面临的问题,但从另一角度,越复杂,越综合的业务体系,整体稳定性越高,所能容忍的内部问题、障碍也会越多。也正是因为平安主打综合金融,所以各业务条线的共生性反而更强,虽然有利益分歧,共生共荣。平安帝国也将一起向外延伸,类似罗马帝国的扩张,不断攻占个人金融生活的每个领域。
平安内部不是相互独立的城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旷野,而是摩肩接踵的舞池。今天是银行和证券联谊,明天是证券和陆金所唱戏,大后天可能是保险和平安好医生的party。不仅是单一场景,更有多场景的融合。
四、平台和共享能力
Fintech的本质是用“科技创新“取代“金融模式创新”,GPLP君认为通过技术盈利,还是通过技术带动金融主业的盈利,这是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区别。
显然,阿里、百度的all in ai要做的是技术盈利,不断向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金融技术服务,提供其业务效率,帮助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对于平安,他们选择了双轮驱动模式:
一方面,通过发展金融科技的一站式供应基地,服务全国数百上千家正在转型道路上摸索前行的金融同业,抢类似BATJ向传统金融行业技术输出的生意;
另一方面,用科技应用于自己的金融业务中,提高直接营运能力,和用户体验,加强客户粘性,创造更多利润。
马云爸爸2016年就明确定位蚂蚁金服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说蚂蚁只搞科技,不搞金融,不仅奠定了蚂蚁这一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也是马云爸爸充分认识到阿里互联网基因、平台和技术研发优势以及金融业务上的软肋所作出的战略性决定。
但平安恰恰及其欠缺平台能力,平台化程度低。曾经平安也做过对标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平安付,壹钱包等产品,除了内部员工和平安客户使用的很欢,但“市占率和知名度都很低”。其技术输出之路,必须通过加大关注开放平台的共享,让更多用户感受到平安研发的技术。
因此,目前很难实现。
尽管共享平台力弱,公众认知度低,但是在2B业务上,2017年平安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我们可以回顾2017年平安的一个真实业务案例:平安一账通。
平安一账通,是平安集团2015年就在集团内产生且主推的项目,但近年来运作并不好,于是,其产品团队就找到另外一条出路,就是经过产品化标装,成为一个标准的账户系统的行业解决方案,转手卖给各大中小商业银行。这些中小银行,特别城商行,其自身缺乏研发能力,这样一套打通各业务的账户系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目前一账通已经对接了100多家银行,带来上千万营收。正如平安首席CFO姚波在开放日演讲说的那样:通过向金融机构输出模块化服务,产生轻资本的收入。
五、政策
金融科技应用谁领风骚,还看政策。
政策决定生死。
随着政策暖风吹动金融科技的春天到来,整个亚洲已经取代北美成为Fintech第一投资重镇,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
而且金融科技平台化的运作,使得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更加畅通,金融服务的价格进一步降低,这正是政府支持的未来方向。
但监管一直乌云压顶。
毕竟金融科技的前提首先是“金融”,其次才是科技,而对于金融,国家则必须要监管,这毋庸置疑。
但平安一直是政府的宠儿,就平安30年的发展,不得不说很多靠的都是政策红利,比如当年产险,保监会只先允许平安试点车险电销的模式,通过这一政策支持,平安快速攻城略地,吃下大半个车险市场。
如果平安度过政策这个“槛”,未来平安在金融科技的作为不可限量。
是非成败转头空,平安上涨96%的背后,或许其逻辑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