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已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从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布局可以看出,如今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互联网也已成为他们了解和购买奢侈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电商渐趋成为奢侈品主要销售渠道。
近日,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17线上奢侈品消费者洞察报告》,《报告》以京东大数据为基础,以尼尔森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对奢侈品线上市场的现状和趋势、用户消费特色、地域分布及人群画像等进行了全面解读。
《报告》显示,消费者的网购奢侈品意愿正不断加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要消费区域,从消费者行为与特征来看,80、90后、女性白领成为奢侈品消费核心人群,他们爱搜索、爱分享,关注品牌、品质、个性化和购物体验,购物品类也更加多元化。
奢侈品线上消费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9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6826亿元,同比增29.1%。同时,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显示,连续四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消费信心指数则由消费者就业预期、个人经济情况及消费意愿几类指标构成。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近几年中国市场上奢侈品品类和品牌也都发展迅猛。从购物渠道的选择来看,《报告》显示,超半数的消费者表示未来愿意增加花费用于网购奢侈品。
对于品牌商来说,线上销售也是大势所趋,线上渠道可以帮助品牌商下探到更低线的城市,触及更多人群,节省开店成本。
80后、90后为在线奢侈品购买主力军
《报告》显示,中国26-35岁的90后和80后成了在线奢侈品的购买主力军。年轻的消费者们喜欢紧追潮流,购买时尚、个性化的品牌产品。
另外,《报告》显示,如今“年轻新贵”们购买奢侈品,心态越来越放松,普遍将“提升生活品质,满足自我需求”视为购买动力,而且更加注重品味和细节。
《报告》以京东今年双11为例,网购奢侈品品类中,护肤美妆类的产品是消费者选购较多的品类,其次是珠宝首饰、时尚品和家居/电子产品。同时,和购买普通商品的消费心理一样,中国消费者在网购奢侈品时,仍然把“正品保障”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其次是价格、个性化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
中西部增幅潜力大
《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各线城市在奢侈品消费上各具特点:一线、二线城市紧跟时尚潮流,在时尚品类和家居/电子产品品类上消费占比远高于三线以下城市。而三线以下城市则青睐于珠宝首饰、手表等传统奢侈品类。另外,从购买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去分析,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消费者占绝对优势比例。
《报告》显示,即便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之间,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需求也各有特点。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为关注奢侈品限量款和走秀款,深入奢侈品时尚潮流的前沿。这些城市的消费者们对品牌的认知度较高,有更多的出国旅游、留学的机会,喜欢在门店购买奢侈品,但线上购买也是他们日渐习惯的渠道。相对而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生活更安逸,对奢侈品品牌接受度在提升,但也更喜欢尝试小众品牌。
数据显示,山东、广东地区的消费者偏爱珠宝首饰手表,而上海、北京地区的消费者则偏爱时尚品,四川、湖北地区的消费者会侧重购买护肤美妆。从2014年-2017年京东奢侈品各省市销售额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为线上消费奢侈品的主力区域,但中部、西南部地区增幅潜力较大。
另外,线上奢侈品消费受节日活动的影响明显。根据《报告》显示,2014年—2017年期间,每年6月份和11月份均为京东平台上奢侈品销售高峰期。从促销敏感度分布来看,消费者对节日促销活动敏感度高的消费者占比为56%,35%消费者表示对促销活动不太敏感。从奢侈品品类来看,消费者对时尚品类的促销活动最为敏感,其次是家居/电子产品、护肤美妆产品。
《报告》最后指出,奢侈品行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一是“用户群体年轻新贵化”,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年轻消费者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是“品牌延伸”,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大牌,个性化、潮流化的小众品牌正在兴起;三是“城市下探”,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意愿及能力都在增强,发展潜力巨大;四是“跨界合作”,当下有很多一线品牌开始和汽车、耳机等品牌展开跨界合作,,这样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延续。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