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你的朋友圈还有朋友吗?

《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的预言: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文章面世7年后的今天,媒介和信息流的发达程度较以往更甚,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伴侣之一,而由此引发的无处不在、日新月异的社交新媒体,正在全方位席卷与改变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

当下人人网和微博客等SNS社区渐趋式微,微信一飞冲天,成为社交媒体最耀眼的明星代表,朋友圈也成了国人最重要的网络社交场合,算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场。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通过对2503名网友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70%以上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吻合,但许多朋友圈已变味成新闻圈、养生圈、代购圈、自拍圈,如同一本文摘类的三流杂志。朋友圈里的人,虽大都认识,但感觉不再是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学家、养生专家、生意人的以及美图代言人,朋友圈没有带来与现实交际中相仿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多的是落寞,很难找到朋友的感觉。

朋友圈即地狱

《新周刊》没能预言到7年后的今天,朋友圈能如此深刻的影响国人生活,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它都无济于事,因为它已经与你的移动互联网新生活如影随形,除非不用智能手机,那也意味着你被整个时代所抛弃。

当下不断兴起的各种社交媒体虽然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社交障碍,但还是只能停留在社交浅层,仿佛是两个机器人之间的冷冰对话,但人类不是机器人,还需要更多深入和近距离的持续温情交流,方能实现情感大升华。

去年8月,英国一项调查所得数据显示,人的一生中平均会有64个朋友,其中17个来自工作地点,28个分别来自学校和社交场合,13个来自冰冷的社交网络,还有6个通过亲友介绍。

但是我们往往得到这64个好友,需要支付大量的社交成本才能完成目标,一生中可能要跟640000人打交道,社交媒体也是主要渠道之一。

但在朋友圈,笔者又遇到难以想象的困惑。比如我兴致勃勃分享了一则商业广告,一篇励志文章,对自己来说很有意义,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垃圾信息,或是在炫富,或是自曝其短,无意中伤害不少人的感官意识,若上纲上线至经济实力,修养品味以及生活作风等层面,很可能会误导他人对我的形象认知,而解决之道似乎只有抛弃朋友圈,但这样无异于“自绝于社会”。

正因为如此,笔者现在对传播和分享朋友圈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困扰,让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他人眼皮底下,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惧和虚无,也许这正是信息泛滥中毒后的综合征表现。

这种看似无解的恶性循环,又回到了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著名论断中。萨特认为,人如何存在应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最大障碍就是“他人”,他人肆无忌惮的干预选择,导致自己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本不希望的选择,由此可见,他人往往成了地狱。

萨特是极其高傲的个体,就像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但对当下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骄傲的遗世独立,朋友圈每天喷涌出来的各种鱼龙混杂信息,对不少人认知都是一种负担和痛苦,这些消息如泥石流般奔腾不止,会不断的阻塞和干扰你的判断力,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集体悲哀。

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不断的选择性屏蔽朋友圈动态,拉黑那些降低智商、浪费时间、逼你看各种广告的小坏蛋们,掩耳盗铃般强迫自己清净。

朋友圈还有朋友吗?

笔者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安然入睡,但已经很少点赞和回复,刚开始还会经常阅读他人分享的各种链接,现在越来越少,此外,屏蔽朋友圈动态的名单也越拉越长。

有人认为这是微信好友过多(3400余人)所致,让我很难辨别对自己有价值的社交信息, 反被无意义的海量信息垃圾所累,可能这并不是重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往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对自己来说可能很有意义,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没来由的喜怒哀乐,恶俗的心灵鸡汤,以及搞笑段子,广告推广,小视频等等, 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朋友会因为朋友圈内容产生隔阂,逐渐生疏,直至被屏蔽拉黑。

笔者曾对某微博大V一个人都不关注的感到不解,认为她把微博当成了公告栏,而不是可互动的社交媒体,后来发现她写的内容基本都是内心真实写照,行文逻辑基本一致,很少因评论和转发他人的微博,导致其微博内容出现跳跃性割裂,这个大V就是罗玉凤。

罗玉凤的“励志”故事,在于她能做到目无旁人,舍我其谁。但对他人来说很难做到,我们不断传播和分享各种朋友圈内容,急迫需要认识他人和得到认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会遗忘。

这种焦虑心态其实也是时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敏锐预料到现代人所患的病叫“虚无主义”,他认为虚无主义时代至少持续200年,人类将进入了“大平庸时期”,在文化生活上,由于内在的贫困,缺乏创造力,现代人是永远的饥饿者,急于填补和占有,搜集昔日文化的无数碎片来装饰自己,迫切的需要和获取更多讯息。

人生若只如初见,算是朋友关系追求的理想状态,朋友圈却很容易葬送这种美好,每一次分享都有可能左右他人对我们的认知,我们只得到一堆不知用途的信息,却很难评估到底失去了哪些。

很遗憾,索尔尼仁琴没能预见出以朋友圈为代表的社交信息泛滥的当下,高呼“不知情权”已是不可完成之任务,就像有些人曾提倡的“不插电生活”,最后只能沦为口号一样无奈。我们已经进入了不可逆的朋友圈信息黑洞中,难以逃遁,否则不是你抛弃时代,就是时代抛弃你。(完)

本文写于2015年2月,版权属“科技边角料”(微信公号:tech-offcuts )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版权合作请联系微信:thinkpku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10-13
他人即地狱:你的朋友圈还有朋友吗?
《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诺贝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