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拼多多作为一个‘接地气’的电商平台,在获得了初始用户群体的“真香”点赞之后,用手法多样的营销和破界出击。换句话说,拼多多最大的对手或许并不是阿里,但阿里最大的威胁或许来自拼多多。”
盈利,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是新生的开始;对于首次实现季度盈利的拼多多而言,意义更加重要。
上市初期,拼多多被诟病为亏损最大、烧钱最多的上市公司。但随着近日拼多多交出一份盈利的“成绩单”,舆论风向迅速发生变化,外界开始真正审视拼多多的与众不同和独特优势。
在2020年第三季度,拼多多继续创造“奇迹”:平均月活跃用户为6.434亿人,同比增长50%;年活跃买家增至7.313亿人,同比增长36%,与阿里仅距半步之遥。甚至业界多有声音认为,拼多多用户数超过阿里只是时间问题,或将在下个财季实现。
原本引以为傲的用户数被迅速追赶,自然让阿里心慌、焦虑。而这种担忧,集中体现在淘宝的产品界面上。淘宝最近的每次改版,都在像拼多多致敬。比如前有“多多果园”、“拼多多省钱月卡”、“勋章”,淘宝后续就上线“芭芭果园”、“淘宝省钱月卡”、“剁手勋章”……
拼多多的盈利、被模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鲜明的发展历程。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热力学第一定律”股东信、设立品牌馆,到携重金杀入社区团购领域,拼多多用“破旧立新”的革命者姿态证明:从来不是谁的复制品,唯一的对手只是自己。
阿里最大的威胁?
阿里在多个领域,几乎复制着惊人一致的策略——补贴。
对阿里而言,补贴是其攻城略地、对抗对手的“不二法门”。比如在早年被微信红包攻入腹地后,支付宝迅速以补贴还击。而面对线下的刷脸支付大战,阿里亦是以130亿补贴为“先锋”。至于在本地生活服务战场,饿了么与美团缠斗还是靠补贴,但仍然处于下风。
阿里最为重视的“后花园”——电商领域,如今也在来势汹汹的拼多多倒逼下,玩起了补贴。虽然逍遥子上任后在不同场合都曾表达过:“如果是一直简单采用补贴的方式,产生的价值是不可持续的。”但拼多多以行业罕见的“百亿补贴”证明,长期补贴是非常有价值的策略。
“百亿补贴”带来的明显效果,是用户的长期留存,推动活跃用户规模、买家数量节节攀升。根据拼多多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仅仅是过去的一年,拼多多就增长了2.138亿用户。加上营销费用率得到控制、下降,盈利自然唾手可得。可以说,逐渐成为标配的“百亿补贴”,让拼多多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被“百亿补贴”闯入电商这一“后花园”,阿里就再也做不住了,并模仿了同样的手段。比如阿里聚划算的同款“百亿补贴”,就曾喊出口号“永远比拼多多便宜”。事实再一次验证,拼多多完美符合了阿里为对手下的定义:消灭不了的,我就去抄它。
但要注意的是,拼多多能走的路阿里未必能走。因为相比阿里传统的“淘”模式,拼多多的“拼”模式通过消费者的集聚性需求形成规模,降低商家运营成本,进而让低价真正落地。简单来说,阿里的低价只能是短期爆发,拼多多的低价则已经常态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拼多多直言喊出“有了拼多多,天天都是双十一”。从低价这样的消费者痛点诉求出发,拼多多已然构建出“拼多多=便宜”的品牌认知。“拼多多,真香”,亦抢占着消费者心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低价打法还处于持续升级、焕新状态。比如,今年开始“百亿补贴”策略升级,开始面向更多人群以官方补贴的方式,对苹果、戴森等高端消费品实行大力补贴。显而易见的是,拼多多如今不再需要通过补贴收割流量和用户红利,而是要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并促进客单价和消费频次的提升。
就目前来看,拼多多补贴打法的升级斩获亮眼成绩。高盛称,在第三季度,拼多多用户使用时长已占据中国所有电商服务平台用户总时长的41%。截止9月份的第三季度,拼多多用户的年度平均消费额为1993.1元,增长相当可观。可见,拼多多已然成长为一个质与量并驾齐驱的电商巨头。
农货生意真香
每一个电商巨头,都有自己独到的标签和商品属性。
阿里的商品属性,是衣服鞋帽化妆品;京东的商品属性,为3C数码……而他们也的确成为各自商品领域中巨无霸般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找到契合自身的商品属性,并成为无二的标签,才有望跑得更远,完成横向与纵向的深度扩张。
努力成为一个超级平台的拼多多,自然也有自己的基石。农产品,就是拼多多的商品属性和重要标签。拼多多前身拼好货,就是以水果等农产品起家。在拼多多成立后,商品向全品类靠拢,但农产品仍然占据主要位置。甚至黄峥直言,从商品比例看,拼多多农产品比例要高于其他平台。
拼多多新任CEO陈磊亦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电话会上提到,拼多多起家于生鲜水果拼团,满足的是广大低价用户群体的需求。拼多多对农产品的聚焦原因很简单:用高频消费的生鲜增加用户粘性和消费频次,同时跑通市场供需对接,突破工业消费品下行,进而圈住更多用户。
事实上,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对农产品市场的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拼单”,在不同时空下的消费者可以同时下单,他们的零散需求被集中归纳到一起,形成较大规模的需求量。
这样做的结果是规模性带来成本优势,既让消费者享受到低价优质的农产品,也让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得以加速销售。对此,海豚智库电商分析师李伟龙认为,基于微信内部的流量以及拼团带来的流量“裂变”,是拼多多做农产品电商业务的壁垒,也让拼多多得以加速腾飞。
数据,最有说服力。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拼多多卖出了653亿农产品。2019年财报显示,拼多多农副产品的成交额达1364亿元,同比增长109%。这在佐证着,拼多多的主品类是农产品。“卖农产品,去拼多多”的认知,已然在消费者脑海中根深蒂固,并形成消费惯性。
看来,拼多多选择了最“接地气”的赛道,背后却有着近乎完美的逻辑。对农产品的聚焦,也让拼多多奠定了扩张基石。
“多多买菜”的弯道超车
盈利的拼多多,并不满足。因为拼多多不想把盈利变为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想将其变为常态,更想让盈利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很显然,已经盈利的拼多多有底气和资本去做到这一点。
拼多多给出的答案,是立足于农产品这一基石的社区团购。今年9月,拼多多上线了社区团购平台“多多买菜”,采用“预定+自提”模式,带着农产品千亿GMV的光环杀入社区团购赛道。做社区团购,并非是拼多多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厚经验、积累、技术等为支撑,称得上是有备而来。
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拼多多并非社区团购的“新手”,更不是第一次做社区团购。黄峥此前说过,“我们曾是社区团购的鼻祖,我们从农产品起家,创业之初我们就做了拼小站,提出了社区站点、前置仓等概念。”
2015年4月拼好货上线,定位生鲜水果电商。作为黄峥创业的项目之一,拼好货当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地直采,两步开团以及坏果包赔。而且2016年拼小站发展的社区站长,主要负责水果订单的推广、配送和经营掌上超市。从内核与本质看,都与目前的社区团购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如今拼多多发力的社区团购有诸多升级之处。据拼多多副总裁陈秋透露,多多买菜做了“深度投入、重大创新”,是拼多多首次接触线下业务,也是拼多多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建设冷链系统。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采取预定、自提的方式来买到更多便宜、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拼多多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对多多买菜的投入。”
而且从社区团购商品、流量、履约的核心三要素看,拼多多似乎都拥有这个赛道的先发优势。比如早在上线多多买菜之前,拼多多的农产品已经初具规模。数据显示,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GMV占总GMV的13%左右,农产品的活跃买家达2.4亿,复购率超过70%。这意味着,拼多多在社区团购的上游供应端积累着货源基础。与其他入局的巨头相比,拼多多同时积累了更多的农产品商家及用户基础。
在流量层面,拼多多目前所拥有的大多是对价格敏感、对时间和物流速度不敏感的用户。拼购这类实物电商虽然也是打低价策略,但是一日三餐的食材需求却是高频和刚需。所以,及时切入线下社区团购市场,就会抓住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总得来说,拼多多入局社区团购可谓顺势而为。
正如黄峥所说,买菜是个好业务,也是个苦业务。这个苦差事背后,是前置仓、物流、社区站点的混合形态。它一头对接的是上游农产品,一头对接的是社区服务,整个工程非常浩大,对于玩家的要求是“大象能绣花”,而拼多多这样的大平台无疑更具备竞争筹码。截止目前,“多多买菜”已覆盖全国几百个二三四线城市,在赛道玩家中领先。
可见,拼多多未来的发展不在实物电商,对阿里的威胁也远不止在实物电商。在社区团购这个主场上,拼多多将弯道超车,对阿里造成更大的冲击和影响。身为阿里最大的威胁,拼多多在演绎着教科书般的逆袭好戏。可以预见,电商行业的第一大巨头,或许就将在阿里和拼多多之间产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