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岁末年初,互联网都会进入例行的“晒成绩单”时间。
但今年在朋友圈刷屏的,除了那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超级APP,电子签名玩家e签宝的“数据报告”同样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可能不少人对这家企业还有些陌生,报告中却披露了一组和大多数人相关的数据:
截止到2019年12月,e签宝电子签名服务的累计签署量达到105亿,日均签署量超过2000万次,涵盖2.5亿的个人用户和437万的企业用户。
105亿的数字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如果你去一二线城市的政务机关处理过事务,大概率会是e签宝等电子签名企业的用户。特别是“最多跑一次”成为越来越多省份政务服务改革的目标,电子签名注定会和越来越多人打交道。
只是“刷屏”的原因,恐怕不仅在于电子签名与普通用户的关联性,2019年被资本捧上风口浪尖的ToB市场,或许才是最直接的“幕后推手”,比如在企业服务的蓝海里,电子签名这条鱼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制造多大的蛋糕?
01 电子签名的“绿灯时代”
电子签名并不是一个新物种,打个比方的话,就像是一位久在江湖却不那么惹人注目的“扫地僧”。
直接的例子就是e签宝,2002年至今的17个年头里,可以说见证了互联网大大小小的所有风口,电子签名却以“印章系统”的形式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静默期。直到2013年电子签名进入SaaS时代,才逐渐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注意。
然而无数行业进入“寒冬”的2019年,却是电子签名的“绿灯时代”。
先来看一组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
2019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明确政务服务原则上应“在线办理”,进一步确认了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也是当月第四次在政策上要求加大电子签名应用。
与之对应的,工信部、国家移民局、财政部、司法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人社部……纷纷倡导各级机关支持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电子合同的实践,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政府部门表态。
再来梳理下法律法规上的积极信号。
早在2005年的时候,《电子签名法》就在国内颁布实施。只是确定了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却未能解决电子签名的安全性,直接导致电子签名行业在2013年前后涌入了几十个玩家,服务上的良莠不齐让电子签名局限于签章的基础服务,十几年来的市场渗透率也仅仅只有1%左右。
2019年10月份,国内首部《密码法》正式表决通过,核心精神就是对商用密码进行“制度松绑”,削减行政许可、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合法合规将是电子签约的硬性门槛。也就意味着电子签名行业即将发生一轮淘汰赛,那些缺少安全资质和安全技术能力的玩家,将逐步被市场剔除出局。
同样嗅觉敏锐的还有互联网巨头们。
2019年3月,腾讯出现在电子签名企业法大大的融资名单中,彼时就有传言称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将加入电子签名战局。毕竟To B服务的本质是有价值的资源配置,目标是提升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效率,生态化几乎是必然归宿。
2019年10月份,阿里的靴子也终于落地。蚂蚁金服成为e签宝C轮融资的领投方,6.5亿元的资本规模再度刷新了企业服务的融资记录,同时e签宝和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也开始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双方将在哪些环节进行战略合作,以及电子签名将如何在巨头的生态助力下加速向市场渗透。
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电子签名在2019年被多股红利按下了加速键。
02 产业互联网的“润滑剂”
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作为常年穿梭在商业游戏中的老手,对电子签名赛道的看好,绝非只是因为政策上的全面开花。
在理解巨头们的“小心思”之前,不妨先看下这样一个应用场景:
朱俊是一家室内环境监测机构的检测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天来回穿梭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
不过占用朱俊时间最长的工作并非是实地检测,而是监测报告的整理。每次要输出监测报告时,朱俊需要找不同的复核人、审核人签字,然后再和客户沟通确认,同时还要进行报告的整理和存储。往往是白天在外面忙了一整天,临下班时还要回到公司整理报告,赶在同事下班前逐一进行签字确认。
让朱俊记忆深刻的是,有次不小心将一天的检测报告落在了出租车上,不幸被后面的乘客捡走。因为检测报告的不幸丢失,朱俊不得不挨个给客户打电话道歉,重新约定上门检测的时间。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信誉,自己被领导狠狠骂了一顿,还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同事既定的工作计划。
2019年公司采用电子签名后,朱俊的工作流程被极大地简化:每次检测完成后,朱俊可以在手机上填写检测报告,然后将处理好的报告发送给复核和审核的同事,不再需要挨个办公室敲门找人,也省去了报告整理的烦恼,以及报告不小心丢失的风险。
如果要从中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降本增效无疑是最为契合的答案。电子签名看起来只是一个“基础服务”,已然抓住了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痛点。
正如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给出的判断:“中国产业互联网起步较晚,未来10年虽然是产业互联网的黄金十年,2020年却是产业互联网最危险的一年。”之所以用“最危险”一词来形容,在于资本已经习惯了消费互联网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可同样的模式在企业服务中几乎是行不通的。
原因也不难理解,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终归是目标导向,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企业用户尝到甜头,后续的合作几乎无从谈起。沿循这样的逻辑,电子签名不失为产业互联网赛道中最有效的“润滑剂”。
比如零售企业需要和各种经销商、渠道商打交道,签一份合同需要来回盖章确认,既在无形中耽误了时间,又陡增了企业的内部成本,电子签名所能提升的效益,想必大多数企业都能算清楚。
何况产业互联网有着典型的规模化集聚效应,谁能占领产业的基础资源,谁就能拿到更好的底牌,电子签名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03 生产力工具的再进化
对于e签宝、法大大等电子签名的头部玩家而言,选择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也并非没有私心,本质上还是为了生态协同。
至少e签宝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105亿的电子签名签署量,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注脚”,但对e签宝来说远不是终点。2019年下半年,智能合同逐渐成为e签宝对外的名片,通过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蚂蚁区块链、全国各地律所和法院的通力合作,将业务范围从电子签名延伸到了覆盖合同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合同。
所谓的智能合同,在电子签名的基础上结合AI、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法律服务,涵盖了智能模版、智能起草、智能审批、辅助审批、智能对比、履约跟踪等服务。不仅赋能客户合同管理能力,还帮助客户进行合同范本、分类管控、智能审阅、合同风控、合同履约、合同分析统计等功能,让法务人员从繁琐的纸质传统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智能合同这一服务模式的诞生,打破了科技、法律、商业的边界,在三者的交界处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顺势增加了电子签名生态链条的长度和维度,除了原有的盈利体系,合同模板定制、法律咨询服务、合同辅助审批、履约追踪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收入渠道,增强商业模式的韧性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过从电子签名到智能合同,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扩维,也是生产力工具的二次进化。
电子签名解决的还只是合同的电子化签署,智能合同一次性解决了合同相关的一连串问题,不单是“签合同不用纸”那么简单。站在企业用户的立场上,即便是缺乏法律基础的用户也可以轻松设计相对标准的合同样式,同时在线化和数字化天然降低了文件签署和保存、查阅的成本。也就意味着,企业合同的签署不再需要链条冗长的法务审核,合同的鉴定、仲裁、公证等服务也可以在线进行,“降本增效”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同时新的化学反应也在发生。
比如“在线租机”服务有着很高的违约率,尽管双方也有签署合同,但违约的仲裁处理等往往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变相增加了企业的维权成本,导致一些用户钻了空子。但智能合同会将租赁合同上链管理,一旦用户没有按期归还或者按时缴款,即可到互联网法院快速立案,时间周期被压缩到了十几天。
智能合同所释放的技术红利,在很大程度上为新兴的共享经济增加了一道保险,以往被道德和人性考验的商业模式,正逐步迎来全新的生长空间。就这一点而言,智能合同不失为新兴经济的“催化剂”。
04 写在最后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智能合同管理替代传统纸质合同管理的数字化红利,将产生规模高达2860亿元的商业空间,不可谓不诱人。
不过e签宝在年度数据报告里还给出了另一个计算:2019年电子签名节约了475亿张纸,叠起来等于535座珠穆朗玛峰,间接拯救了119万棵树。
诚然,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从环保的角度思考,电子签名迎来“绿灯时代”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哪怕没有互联网集体转向ToB的时代机遇,电子签名行业也不会缺少爆发的必然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寿产业大动作!中科院新技术NMN产能升100倍,全民百岁时代可期?
- 昆仑万维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昆仑万维重磅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做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真我GT7 Pro发布,3599起堪称骁龙8至尊版质价比之王
- MLPerf AI存储基准测试,中国速度领跑
- 假开源真噱头?开源大模型和你想的不一样
- FaceTime成诈骗“帮凶”,苹果是怎么一步步丢掉“安全”光环的?
- 收入首超特斯拉,比亚迪市值为何只有六分之一?
- 谁才是折叠屏界的扛把子?华为、荣耀、vivo卷出新高度
- 姜萍也是受害者,阿里数学竞赛存在漏洞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