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零售概念提出,传统零售和电商平台从对立竞争,逐渐变成相互融合。如今,2017年过了三分之二,京东和阿里相继加速布局新零售的同时,多点Dmall通过模式创新、科技升级,正在成为悄然逆袭的第三极。
新零售电商巨头云集 风起云涌
据悉,9月26日,阿里宣布5亿入股新华都,双方将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各自供应链优势,在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同日,阿里还宣布增持旗下菜鸟网络的股权至51%,并预计未来5年将持续投入1000亿元建设全球物流网络。而本次一天之内两大决策,足以证明阿里正在加速落地新零售战略。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布局新零售行业了。2016年,阿里入股银泰百货、苏宁云商、盒马,又以21.5亿元购入三江购物32%的股份。
除了阿里,京东在新零售领域也频频加码。投资永辉、与沃尔玛深度合作、并购1号店、丰富服务品类,京东的一系列举措从多个维度完善新零售布局。而亚马逊则推出实体零售店AmazonGo,预计未来将陆续开启2000家实体杂货店。此外,华润、新美大、亚马逊、飞牛网、国美等也纷纷加入新零售行业的大军中。
在风起云涌的新零售行业,一直被很多人忽略的多点Dmall,却正在成为新零售的一支新兴力量。
据易观千帆发布的8月零售O2O APP排行榜,多点Dmall以月活408.64万位居第一,是第二名京东到家的两倍多。而在整个移动购物领域,多点Dmall月度活跃用户排名第21,在零售O2O领域则是保持绝对领先的地位。
从“跑腿”到稳扎稳打
在电商大头已定的时代,新起之秀想要安身立命,并不容易。多点Dmall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新零售业的第三极。
“成功路上多崎岖”,多点Dmall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4月,多点Dmall “初出茅庐”拿着高达1亿美元的天使轮投资,不仅创下创业融资的天价数额,而且引发了业内的极大关注。然而发展初期疯狂“烧钱”获客带来的成本压力和“跑腿代购”的服务模式,让多点Dmall明白,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随后,多点Dmall调整策略,确立了绑定线下商超、稳扎稳打的模式。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四个城市,点Dmall与当地大型商超物美达实现深度结合,为顾客提供了高品质、低价格、2小时送达的优质服务。2017年3月,多点Dmall在两周年庆上明确战略,锁定“多点+X”经营模式,并宣布将与物美在华东地区实现深度一体化。
从服务形态来看,很多人也许认为多点Dmall只是简单的 “跑腿”模式,实则不然。与京东到家的模式不同,多点Dmall和商超实现系统级打通,除了给商超提供新增的线上流量之外,还通过自由购、秒付等支付功能将线下流量转化到线上,以会员需求为中心,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先进会员运营模式。
多点Dmall先后推出了秒付和自由购, 500元以下可以实现免密支付,用户结账时只需摇一摇,出示二扫码就可以完成付款并获得积分。它还增设了“信用体系”,即在多点APP上享有高信用的顾客可以在商超中扫码购物、支付后,直接将商品带出超市。这样的创新颠覆了传统购物体验,实现任何方式、任何时候“自由购物”,还宣告着,商超改革的下一个时代——无人超市的到来。
如何帮助传统零售商是变革关键
有评论指出,多点Dmall的这种模式其实也可以被视为是互联网在新零售发展上的新思路。
2017年8月,多点Dmall牵手新华百货合作,采取Dmall lite的合作模式,在甘肃、宁夏、内蒙、青海、山西 5 省超过 150 家的新华百货线下门店,上线了秒付、自由购盒会员业务该业务,品类涵盖商超、百货、电器等多种业态。不到两个月,多点Dmall编完成了新百旗下实体会员卡向多点电子会员高达 200 万的转化量,转化率超过 50%,成绩喜人。
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多点+X”战略的不足,加速商超与多点的快速融合,实现对传统商超的快速升级改造。
目前,多点Dmall背后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高级研发、系统架构、前后端产品都汇集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高端人才……经过两年的发展,多点已经开发出了 100 多个大大小小的系统,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多点自身特点的技术体系。
一位多点Dmall内部人士曾经这样表示:“多点目前已经具备了从技术、会员、支付、门店管理等方面为线下商超赋能的能力,帮助传统商超从线上到线下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打通,进行新零售转型。”
“新零售”意在线上与线下寻求合作,如何在攻占市场的同时又能盈利,这尚且需要摸索。当网络巨头们选择“轻模式”前行时,多点Dmall正在打开新零售行业的新思路:如何更多地帮到商超,就能获得更多支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满意度。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