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聊嘻哈的时候,有货瞄准了“无性别主义”

摘要:文化的迭代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去年还走俏的papi酱开始耍“嘻哈”蹭热点,保温杯成了80后们中年危机的代名词,00后CEO眼中的70后已经是老一辈企业家.....不可否认,其中掺杂着不少的炒作因

文化的迭代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去年还走俏的papi酱开始耍“嘻哈”蹭热点,保温杯成了80后们中年危机的代名词,00后CEO眼中的70后已经是老一辈企业家.....

不可否认,其中掺杂着不少的炒作因素,可在互联网时代,后生们无疑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当你还在用不屑和不关心来捍卫所谓精英文化的时候,“小屁孩们”已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毕竟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潮流文化的渗透,恐怕被低估了

较为典型的就是papi酱,曾是2015年的现象级事件,2016年上半年的热门话题,可经历了魔幻般迅速的上升期后,外界开始对papi式的内容失去新鲜感。但《papi有嘻哈》却在微博上获得了3200万的播放量、14万的转发以及30余万的点赞……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功于《中国有嘻哈》。

很多人对潮流文化的感知,起始于《中国有嘻哈》的热播,甚至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但在那些潮流推手的眼中,却是另一个商业世界。

在《中国有嘻哈》中频繁植入的Gucci、Supreme等潮牌开始被一些人关注,原来这里不只有Freestyle、diss、脏辫等地下文化,还有着浓郁的商业气息,预计潮流文化的消费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

在有货发布的《国民潮流消费报告》中,预测在未来3-5年内,仅中国服饰类潮流消费市场就将达到数千亿级规模。且消费主力军是90后与95后,以及正在迅速成长的00后。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潮流消费的主阵营并未局限在线下的潮牌店,即便很多人对潮流文化缺少明显的感知,已然成为潮牌的固定消费者之一。以旗下拥有诸多潮牌的香港知名服装品牌I.T为例,2008年-2016年的八年内, 在大陆地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5%,尽管近两年的增速有所下滑,仍然保持着约15%的增长水平。

不管是潮流文化还是潮牌,都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和范围,但是从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来看,潮流文化的元素已日渐高涨。

一方面,潮牌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不管是定价策略还是营销策略,都在努力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比如带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素材,与年轻人形成了品牌和理念上的认同感,余文乐的MADNESS、五月天阿信STAYREAL、罗志祥的STAGE 等无不是如此;

另一方面,潮流文化习惯于和街头文化结合,毕竟潮流的诞生与散布,从来都源于与高级时装无关的街头文化。亚文化形态下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圈子,无论是滑板、死飞、地下音乐,还是街舞和涂鸦,背后其实还是“做自己”。

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不变的铁律是:先孕育出了文化,而后才诞生了商业。《中国有嘻哈》不过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或者说轻轻地揭开了潮流商业的神秘面纱。但商业活动却是揭示一种文化成熟与否的标志,在5000亿的市场面前,我们对潮流文化的认知仍然是冰山一角。

潮流的另一面,被忽略的“无性别主义”

文化是趋势上的,现象是意识上的,能够诠释潮流的往往是年轻人的行为表现。《中国有嘻哈》敲开了街头文化的大门,从潮牌等商业上的扩张来看,另一个隐形的群体现象也开始浮出水面,即“无性别主义”。

比潮流文化更受关注的是时尚圈,而时尚的引领者们最擅长的就是“变戏法”。八九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喇叭裤,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众人嫌弃的Low货,而今的喇叭裤卷土重来,并美其名曰“阔腿裤”。与此同时,当初的“中性风”也换了一身马甲归来,在潮流用语中称之为“无性别主义”。

这一次,“无性别主义”的忠实拥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时尚人群,而是影响着潮流走向的年轻人。

在有货《国民潮流消费报告》给出的数据中,购买过男款潮品的女性用户占比已经高达88%,2017年购买潮牌配饰的男性用户业已接近女性的一半。穿着与肌体天生携带染色体的关联越来越弱,女性潮流用户在追求“美”之外更加强调自我个性的解放,男性也开始关注“细节之美,无性别观念的渗透远远超出了外界的认知。

数据来源于有货《国民潮流消费报告》

“You’ve got your mother in a whirl, she's not sure if you're a boy or a girl”,David Bowie 在《Rebel, Rebel》 的歌词中阐述了这种性别规范的转变,而外界的态度也更加包容。鲜明的对比是,十年前李宇春的走红之路并不顺畅,可今天的小鲜肉身上随处可以看到“中性色彩”,95后和00后的粉丝们对爱豆的这一行为,表现出来的不是质疑和思考,而是疯狂的追捧。

就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亚文化一直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将这种亚文化演绎成为街头文化,说唱、涂鸦、街舞等等形式。这一代的年轻人显然更倾向于用服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互联网为年轻人争取了话语权和阵地,自由意识的觉醒也逐渐从思想、行为延伸到穿着打扮上,多元的无性别轮廓成为年轻消费者发现自己的途径。

或许这也是男女对于潮流认知差异的结果使然,51%的男生认为限量款潮鞋“最能让人兴奋”,其次是帽子(22%)、项链(12%)等;而超5成女生认为联名款卫衣是潮人必备单品,然后是工装(18%)、联名鞋(14%)等。然而男性是潮牌兴起的主要推动者,在潮牌的商品品类中,男装的占比超过70%,但这些俨然无法满足意识逐渐觉醒的年轻女性,兴许这会是潮牌领域的新蓝海。

“无性别主义”或是潮流走向的终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总有一拨人抱着各种企图来推波助澜。

潮流文化的土壤和神秘的潮流推手

或许嘻哈的火爆还有些偶然性,无性别主义的趋势却离不开商业上的引导。毕竟潮牌是潮流文化的商业延伸,并主要集中在服饰和配饰两个领域。按照贝恩咨询在预测2017年服装市场规模时的报告,“中国年轻人的服装市场预计将超过5000亿”,这个数字足以让资本为之兴奋。

追本溯源,嘻哈文化也好,无性别现象也好,这些都只是表象,背景是新一代消费人群的崛起,他们试图为自己贴上和父辈们不同的标签。在流行和趋势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可能是商业化的有意为之,可能是偶然的现象级事件,也可能来自潮流文化的布道者。

潮牌和时尚品牌的差别在于,前者蕴含了更多的亚文化元素,定位个性化的展示。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潮牌,其本身个性化的品牌含义也在被稀释。以日本潮流文化中崛起的BAPE为例,虽然长尾智明在2011年将其出售给了香港的I.T集团,但在全世界迅速蹿红仍离不开限量和联名这两个杀手锏。

当然,明星也是潮流的主要推手之一。最著名的就是ACNE的意外走红,一个原先毫无存在感的北欧潮牌,在杨幂等一众“带货明星”的亲自示范下,迅速红遍了各大电商平台,并迎来了大批的仿品,淘宝上ACNE的某款毛衣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可见其红火的程度。同时,国内的一些明星也在经营自己的潮牌,周杰伦以创意总监的身份亮相PHANTACi BEIJING的开幕,相信这只是刚刚开始。

不难发现,潮牌的悖论在于,既需要足够的销量来实现利润,又要避免被过渡消费失去神秘性。原因在于,喜欢潮牌和消费潮牌是两码事,不排除一些消费者的跟风。但缺少了潮流文化生长的土壤,潮牌的走热很可能变为昙花一现。一旦某个潮牌被过度消费,很快就会有新的小众品牌来取而代之。

潮流推手的胜与败在本质上是对潮流文化走势的准确把脉,《中国有嘻哈》证实了网综模式的可行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潮流领域被挖掘,也伴随着更大程度的商业合作。

同时,潮流推手们也有着相对稳定的战场,比如扎根于有货等垂直电商平台,而非天猫、京东等大众化的电商渠道,与《YOHO!潮流志》对潮流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联,比如有货不仅仅是销售平台,更是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从媒体、零售、活动三个维度去引爆潮流,同时也是为潮流电商增加粘性的过程。

总之,从嘻哈到无性别主义等现象级的事件,潮流文化正在浮出水面,或许在不久之后,这将成为新时期的“青年文化”,“沦落”为新一代的大众文化,并将被新的流行趋势所取代。至少从目前来看,现阶段的潮流文化正孕育着无数的机会。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9-18
你还在聊嘻哈的时候,有货瞄准了“无性别主义”
摘要:文化的迭代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去年还走俏的papi酱开始耍“嘻哈”蹭热点,保温杯成了80后们中年危机的代名词,00后CEO眼中的70后已经是老一辈企业家不可否认,其中掺杂着不少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