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星Galaxy Note 8问世,苹果iPhone8谍照的流出,预示着两大手机巨头都将进军全面屏领域.与此同时,国内的手机产商也纷至沓来,小米早在去年就推出过了全面屏手机小米MIX,如今更是高调撞车苹果发布会,推出新的全面屏机型小米MIX2。华为、vivo等国内一线品牌也相继透露了全面屏手机的计划,夏普更是借此契机推出“美人尖” 吹响了重返中国市场的号角……
这个早在2013年就火极一时的概念,随着软件、硬件、设计等方面的成熟终于便成了现实。然而所谓的“全面屏”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各大手机厂商都争相追捧,生怕错过这手机时代的下一个“风口”。
全面屏带来了什么?
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全面屏意味着无限接近100%的屏占比,这种跨越式的提升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无外乎视觉上的冲击。另外,“智能手机大屏化”和“用户握持感最优化”这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也将因为全面屏的面世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和。
当下非全面屏设计的智能手机,在屏占比上很难突破80%的瓶颈,即便是诸如三星Galaxy S7等行业翘楚,屏占比也不过是76.6%,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屏占比仅为65.6%和67.7%。反观采用全面屏设计的产品,小米MIX的屏占比达到了83.6%,三星Galaxy S8+更是高达84%,以屏幕技术闻名的夏普,新推出的AQUOS S2的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87.5% 。而这种颠覆性的提升对视觉感官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在播放视频、游戏显示、浏览阅读等方面,能带给用户更好的沉浸感。
极力推崇人体工程学的乔布斯,曾在各大手机产商纷纷转战大屏手机市场的时候坦言:“握不住的手机,为何要买它?”然而为了满足消费者在娱乐、办公等方面的需求,手机厂商无不选择“大屏”作为产品的新方向,以至于有媒体调侃手机越来越像“板砖”。虽然手机背面弧度更加人性化、软件设计更加优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屏带来的握持感下降和操作不便的痛点,单手操作的便捷性还是成了一种奢望。
采用全面屏设计,可对“三围”暴涨的智能手机进行一次全面的“瘦身”,从而带来握持感的提升就是其第二个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5.6英寸的三星Galaxy S8凭借其出众的屏占比,机身大小竟与屏幕尺寸仅为4.7寸的iPhone 7相当。由此可见这种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尺寸和握持的矛盾,既保证了感官体验和触控效果,又遵循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
策略不同,谁更有机会占到先机?
在全面屏的选择上,不同的手机产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种方式是通过不断缩短上下边框,提升手机屏占比来达到全面屏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采用的是工艺更为复杂的异形屏,用屏幕切割的技术,来解决摄像头、各种传感器等模块的布局,不过屏幕完整性和美观度将有所妥协。
三星是第一种模式的忠实拥趸,在新近发布的旗舰产品上,采用了18.5:9的屏幕比例,最大化的收窄屏幕宽度,进而提升手机屏占比,使得在更小的屏幕范围内拥有更大的显示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成本相对便宜,屏幕的良品率也会相对较高。同时因为上下边框的存在,使得整机的协调性和和美观性更加出众。不过全面屏的使用也给三星带来了一些工业设计上的麻烦,介于光学指纹识别技术还不成熟,三星将指纹识别放在了机身背面,或许意在推广自家的人脸识别技术,却也需要用户习惯的重新教育。
夏普AQUOS S2以及网上流传的iPhone 8更激进的选择了第二种方式,这也不难理解,作为曾经“颠覆”了智能手机的科技公司,苹果的基因里面流淌的还是“海盗文化”的血液。当然,异形屏的应用不仅仅给硬件方面提出了新的工艺要求,还涉及对用户体验的重新定义。
在硬件方面,异形屏最为直接的技术难题就是对于屏幕本身的制作和切割,还有如何将诸多的传感器集成到更小的范围内也考验着手机商的结构优化能力。更大的屏幕抢占了智能手机原先的指纹识别、前置摄像头、听筒的空间,任何一项功能的改变或者取消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已有的使用习惯。
用户体验上,全面屏是否能够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是否会更容易产生误触的操作?界面UI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手机产商去认真琢磨。最为典型的就是小米MIX,从刚推出时的惊艳,到后来陷入用户体验反馈不佳、网上槽声一片的窘境,很大程度是因为将摄像头、听筒以及各类传感器放在了背面或者下面,这种便是违背用户体验和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代价。
不过从iPhone 8的谍照来看,苹果采用了类似“齐刘海”的设计,利用其强大的设计能力和结构优化能力,尽可能的去规避掉全面屏导致用户体验改变所带来的风险。
总的来说,两种设计语言各有优劣,尤其是国内的手机厂商,如果一味的去追随苹果,追求最大屏占比而忽略掉用户体验、软件难题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会得不偿失。选择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的非异形屏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无论结果如何,全面屏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大幕,也必将成为各大手机厂商进军的下一个风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寿产业大动作!中科院新技术NMN产能升100倍,全民百岁时代可期?
- 昆仑万维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昆仑万维重磅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做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真我GT7 Pro发布,3599起堪称骁龙8至尊版质价比之王
- MLPerf AI存储基准测试,中国速度领跑
- 假开源真噱头?开源大模型和你想的不一样
- FaceTime成诈骗“帮凶”,苹果是怎么一步步丢掉“安全”光环的?
- 收入首超特斯拉,比亚迪市值为何只有六分之一?
- 谁才是折叠屏界的扛把子?华为、荣耀、vivo卷出新高度
- 姜萍也是受害者,阿里数学竞赛存在漏洞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