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最近获得的业内调研机构的认可忽然多起来,有“集中爆发”的感觉。比如进入Gartner的IaaS魔力象限,这也是中国厂商首次进入该象限;还有存储,已经连续两年进入Gartner存储魔力象限。
同时,在Frost&Sulliva发布的《2016年亚太Web应用防火墙市场报告》中,阿里云WAF以32%的市场份额,位居大中华区市场第一,亚太市场第二位;再比如在IDC发布中国云市场安全评估报告中,又将阿里云当作领先者推荐。
阿里云获得认可多起来,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一边看阿里云的产业位置,一边看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市场发展
为什么阿里云获得的肯定多起来?
如果从市场大环境来说,公有云“上半场”的竞争以抢赛道,做大规模为主。阿里云是其中跑得较快的厂商,无论从营收、用户数还是从行业渗透力、产品和解决方案成熟度等不同维度来说。这些奖项和认可,可以看作是对阿里云“上半场”的肯定,尤其是对阿里云技术的认可。业内通过这些认可会发现,阿里云不但跑得快,还跑的稳,技术有储备,正在准备“下半场”的玩法。
“下半场”会怎么玩?一定是从“简单粗暴”追求规模效益转向“深耕细作”行业市场,更强调产品和技术的价值,对客户的价值。而这一切离不开“上半场”的积累。
其实,阿里云获得认可,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应该是,为什么现在才获得这些奖项?
如果看最近的几个调研机构,大多是采取邀请制度评审。阿里云之前是否参加过评选,或者是重视评选,不可得之。但从阿里云的整体实力和规模来看,无疑是中国公有云市场最大的,也是大多数公有云有意无意学习的对象。每次当阿里云出现bug时,大家都会半开玩笑的说“如果连阿里云都搞不定这个事情,就可想而知其他厂商的难度。”
规模效益
从规模效益看,阿里云的“第一”,当之无愧。以最近的财报为例,阿里云本季度贡献营收达到24.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阿里表示,以该季度营收推算,预估阿里云年内营收将超100亿规模。付费用户数量首次超过100万,成为亚洲首家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的云计算公司。
这是典型的规模效益,之后也是马太效益,强者愈强。从营收数字一年100亿元来看,是大多数公有云厂商营收的10倍。从用户数看,也是大多数公有云厂商的10倍。在这两个数字背后,就是阿里云的技术实力,否则,系统规模上不去,支撑不起来如此庞大规模的用户数。更何况,每年双十一都是阿里云的一次真实演练,交易量绝对是全球电商领域最大。
正因为如此,阿里云进入Gartner2017年全球云计算IaaS魔力象限,排在阿里云之前的是AWS、微软和Google。阿里云与全球顶级的云计算厂商站在了同一阵营。而进入Gartner全球云计算云存储魔力象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云计算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存储,有诸多技术问题,像块存储、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都是技术很深的领域。只要稍微有突破,就能节约大量成本,在稳定性、安全方面获得认可。
而安全能够荣获奖项,也是阿里云基于国内环境不断努力的结果。国内互联网网站(用户)基数大,互联网攻击更是凶猛。每一天,阿里云帮助全中国(大陆)近37%的网站成功抵御近 16亿次攻击,每天防御2000次左右DDoS攻击。2016年,帮助用户修复87万个漏洞;并且,通过了各种安全等级保护的认证,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不仅如此,阿里云还成为安全领域的提倡者,发布《数据安全白皮书》,用实际行动倡导数据隐私保护;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也是第一家在金融云平台领域通过了云等保四级的云厂商。
技术储备
以上技术细节就不展开说了。记得在不少城市召开云栖峰会时,阿里云总是在不断升级技术和产品。这种快速迭代的做法,正是互联网公司“小步快跑”的打法:也许今天技术不成熟不完善,但经过实践之后,就经得起市场考验,进一步完善。这正是阿里云在技术社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
阿里云技术还有一个特点是,关注前瞻性技术的趋势。这在人工智能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当大多数公司还在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时,阿里云的ET大脑已经在城市、交通、制造业落地。别忘了阿里巴巴的“NASA”计划,这是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储备核心科技。这将在阿里云未来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云计算公司,一方面要关注技术的广度,要判断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技术,寻找价值点;还要看技术的深度,是否能够落地,结合场景化发挥价值。这考验公司的技术眼光、资金研发实力、行业场景化和产品、解决方案的实用性。当然,在阿里云生态中,总是围绕用户价值,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
所以,从规模、技术前瞻性和解决方案落地性来看,阿里云成为国内公有云第一,获得诸多认可和荣誉,毫不奇怪。
海外市场
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此,那说明还不够了解阿里云的战略布局。这里还要补充一个细节。那就是,千万不要忘记阿里云海外市场。从国内云计算这一两年的趋势看,“出海”是规定动作,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
而阿里云在前两年率先“出海”,在美国西部、美国东部、新加坡、迪拜、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香港、华东、华北、华南等全球14个区域开放了31个可用区,为全球客户部署20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通过底层统一的飞天操作系统,为客户提供全球独有的混合云体验。
此外,诸多海外数据中心也在筹建中。得益于统一的飞天操作系统,阿里云可以为全球的公共云、专有云及混合云用户提供底层统一的计算资源管理。
每个区域的特点都值得一说,简单说是,技术上是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PUE几乎是最低;在开拓市场中,要与当地的商业环境结合,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形成全球一张网。可能在这种规模效益之下,阿里云才能够和全球其他三大公有云公司全面竞争。
人才优势
另外一个潜在的优势是,不要仅仅看阿里云的营收和用户数、体量、数据中心等最多最大最好,还要看人才储备。归根结底,人才才是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要记住,飞天系统的每一行代码都是阿里人自己敲下的;甚至可以说,阿里云的技术发展历史就是一套人才发展的历史。
不说王坚博士和总裁胡晓明两位,就说阿里云众多技术大拿,各个在业内“呼风唤雨”。根据公开信息,阿里巴巴在全球已经招揽了金榕、华先胜、任小枫、司罗、王刚、闵万里等技术领军者。金榕现在担任iDST院长,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刚是AI Labs杰出科学家,他们刚刚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
更为厉害的是,有报道说,在前不久,MIT Technology Review35杰出全球青年创新人物奖项评选公布,该奖项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专为科技圈的新锐力量而设,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全球范围内申请,而最终只有35位科技圈英雄可以从中脱颖而出。而这一次,来自阿里巴巴的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王刚和吴翰清双双入选,一个以在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极大成果称著,另一个则以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过人本领被人熟知。而阿里巴巴也成为历史上第一家同年度有2人入选的中国企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先河。
在今年这个招聘季,阿里巴巴将通过校园招聘组建一支规模达数百人的NASA“青年军”。这支队伍将主要进入高端AI岗位,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图形、运筹优化、语音技术等方向。阿里集团将提供优越的环境支持这些人创新。这些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很大程度会帮助阿里云继续保持在技术上的优势。
通过这几点分析,难道不认为阿里云获得认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接下来,这“下半场”会更有意思了,那些纯粹靠资本迅速做大市场,没有技术积累的云计算公司可真正危险了。
“下半场”中国云计算市场,阿里云还会继续领跑吗?我想你已经有了答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