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日前,深圳的高校大学生们就收到这样一份特殊的“开学礼物”。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关于规范深圳市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针对“校园贷”提出包括:校园贷只能用于助学和创业,不得用于消费;严禁裸体、暴力催收贷款,严禁线下销售和校园代理;贷款需监护人知情并面签,同学担保需班主任或辅导员见证等在内的9项规定。
该《通知》的出台也将本就饱受争议的校园贷,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校园贷是近年来风靡高校的一种新兴网贷模式,主要借贷对象为高校大学生。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却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校园贷的出现恰好能满足大学生这块需求。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约为3000万左右,超八成有资金短缺情况。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将达4400亿元。
然而,在百度中搜索“校园贷”三个字,出现的新闻基本上是“某大学生无力还款60万跳楼自杀”、 “大学生校园贷欠款6万流浪躲债”等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这让推出“校园贷”的信贷机构或平台,成为众矢之的。 校园贷的乱象跟贷款平台自身运营问题脱不了干系。
部分网贷平台薄弱的风控意识与能力,以及原始传统的催收方式。比如对借款额度的把控不当、逾期借款人的管理不足,造成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能借到大额资金,已有逾期记录的学生可以再次借款等现象的出现,加大了“校园贷”的风险。
对于这类网贷平台进行整治与查处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少数极端事件就全盘否定所有的“校园贷”机构,甚至通过明文限制机构与大学生的权利(校园贷不得用于消费贷款),来达到管制目的,最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好,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校园贷”事件中的另一个主角群体——大学生们。
大学生就没资格玩金融了么?
如前文提到,80%以上的大学生有资金短缺的情况,某网贷行业分析师也曾指出,53%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是由于购物消费需求,这也说明校园借贷是合理存在的市场需求。那么这部分需求,谁来满足呢? 现在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环境早已不止于学习成绩,他们对于新科技、新工具、开拓眼界和体验经历的需求,正越来越强。
并且,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借贷进行合理消费也是对财务进行的合理规划。在人人网去年对2647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7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在开学前后购买数码产品,其中68.1%的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分期付款购物。
以一台2300元左右的手机来计算,首付300元,贷款2000元,分12期偿还,加上利息,每个月仅需还款200多元。在按时还款未产生其他逾期费用的前提下,对大学生而言,每个月200多的还款压力并不算大,但它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可以提前用上新的手机,可以不用问家里要钱,可以不用一次性拿出一大笔资金等等。
而在曝光的校园贷事件中,大多“出事”大学生,其借款目的就有很大问题。比如那位欠贷60万后无力偿还跳楼自杀的同学,其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赌球,并且还是利用28个同学的名义来借的。最后悲剧的酿成,难道跟自己的行为就完全没有关系?
“校园贷”的服务范围早已达千万级别,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个别有问题的个案,就无视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性需求与正确借贷行为,并且一味打压与严控,把责任推给平台方,看似是将大学生更好保护起来,实际上却是在培养“温室的花朵”。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后,反而会难以经受与承担“成人世界”的风雨。
所以,对于“校园贷”的问题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味打压与监管。更多地应该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这就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规范,以及学生自身增强信贷风险意识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监管时应该在基于大学生信贷需求的原则上进行合理规范。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校园贷款出台的法律规范。比如美国政府对于降低学生负债风险会有一些还贷的法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还款方式,也能够依据政府法规要求上升到具备优惠汇率的家庭还款计划体系中进行选择。
此外,还有些国家会给无力偿还贷款的学生提供一些工作机会。这不仅对于学生,也对放贷机构收回贷款带来了一定保障。 提供“校园贷”的网贷机构则应该在加强自身风控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贷款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比如加强学生借款人的资质审核,严控虚假信息申请;合理设置借款利率,明确告知借款合约方式与逾期费用;让借款人清楚告知每笔钱款用途,对钱款去向进行追踪;以及在学生的还款方式上提供更多样选择等等。
而对于大学生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信用意识、理财能力与风险意识。将“校园贷”产品作为规划而非透支之用。合理借款后有计划地进行还贷,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意识,提高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只有真正将选择权和决策权交给当事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问题。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