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北辰频道Jared
在2017GTC(GPU技术大会)的主题演讲环节,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主题演讲,由始至终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AI。
而在同一天的微软年度Build大会上,微软也展示了其新型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它可以接进互联网“云”服务,甚至是利用附近得机器进行运算。
英伟达和微软在同一天不同的地方都在谈论AI,难道只是巧合吗?
一定不是!
如今,全球IT正在由移动互联网时代向智能物联网时代演进,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据研究机构IDC预计,各行各业对认知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广泛采用,将使全球在这两方面的投入从2016年的近80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470多亿美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T变革已来,2017年人工智能正式进入产业化元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众多科技的推进下,AI很快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
无处不在的AI
AI说起来好似很复杂,存在于无形,让我们难以琢磨。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人工智能就跟机器人一样,一点都不神秘,遍布在生活各处,只是与大众期望的高度还相去甚远。比如,你打车背后有人工智能、你点外卖背后有人工智能、你淘宝买个东西有人工智能、甚至你坐高铁也是人工智能在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在人类家居中立足,数字助手为你解答问题,控制家电或灯泡等连接设备。
英伟达AI雄心勃勃
黄仁勋围绕AI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同时还通过新品的发布和Demo,以及与合作伙伴的成果展示,言明了对AI的雄心勃勃。
不得不说,在此次的GTC大会上,英伟达可谓是怒刷存在感,不仅现场四处都会看到采用英伟达芯片的公司和产品。而且英伟达还动作频频:
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17年今年第一季度,营收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8%,公司净收入增加到5.07亿美元,比2016年第一季度的2.08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之多。
推出AI芯片怪兽TeslaV100
这款AI芯片采用的是台积电的12nmFinfet工艺,有210亿个晶体管,比一年前英伟达宣布的拥有150亿晶体管Pascal处理器还要强大,同时TeslaV100具有5120个CUDA处理内核。
推出英伟达DGX-1;
共有8块TeslaV100组成,黄仁勋宣称它可以代替400台服务器。
推出GPUCloud平台;
定义为AI云计算平台,这也是第一个混合深度学习云平台。
宣传2017年将通过英伟达深度学习学院培训10万名开发人员;
将与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合作,为其提供人工智能硬件及软件技术,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内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并推进商业化进程。
……
总之,从中不难看出,英伟达对人工智能的故事已经驾轻就熟了。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英伟达就借着AI的东风大放异彩,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加上行业对处理深度学习问题(如自主驾驶和语音识别)GPU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使英伟达的业务增长迅猛。
微软的AI布局
无巧不成书,西雅图同步举办着微软Build。人工智能执行副总裁及研究员HarryShum表示,微软会将其所有产品和服务与人工智能相接,从而使平台上的开发者在产品中加载定制功能。
众所周知,微软在AI也已布局良久。
远的不说,单就回顾近两年的微软Build大会,也都有提到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比方说2015年说到云计算有“机器学习支持”、2016年提出“构建智能的云平台”。
2016年9月,微软还宣布组建新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将原有的和“人工智能研究部门”合并,致力于推动微软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今年,微软终于为自己的人工智能提出正式命名:微软AI,并号称要提供为每位开发者、每个机构、每个平台、每个人服务的人工智能,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高度定制化。
微软发布了一个概念产品WorkplaceSafety,并且播放了一个Demo,来传达,有了这个产品,你可以在搜索现实世界里面的人、物、活动,还能根据安全需求,给他们制定规则。
微软高管描绘了一个不远的未来:联网人工智能设备,如建筑工地的摄像头,可以在线向工人提示危险,哪些工具可用,或者哪些活动未经授权。
只不过,从Demo来看,这个产品更像是会时时刻刻监视自己的人工智能“监工”。这是要搞事情呀。
一场变革继续加速
似乎没有一家科技企业不说自己在搞AI。现在,我们再将目光移回国内,不少企业在AI也有建树:暴风推出了“AI+电视”;腾讯宣布任命语音识别技术专家俞栋博士为AI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并成立美国西雅图AI实验室;百度改了沿用17年的使命,强调未来重心依然是AI……
可以说,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是“AI+垂直行业”的一场变革,正迅速展开,且将继续加速。想要在AI领域取得更好成绩的,只有不断推出性能更强的深度学习硬件平台,并且不断迭代更新与之匹配的算法,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华丽丽的分割线~~~~~~~~~
易北辰频道:每日一篇互联网商业观察。
揭秘互联网幕后真相,解读互联网江湖的快意恩仇。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