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将迎来首个云计算上市企业,热门的科创板撞上热门的云计算,将擦出别样的火花。
4月1日,公有云服务商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刻得”,UCloud)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上交所正式受理。
UCloud本次拟募资47.48亿元,主要用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以及多媒体云平台项目,其他还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和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乌兰察布数据中心由成立于2018 年 4 月 24 日的内蒙古优刻得运营,将支撑公司在华北地区的业务需求,为未来公司业务扩张提供重要保障。
UCloud创始人季昕华曾经强调上市是手段不是目标,UCloud会按既定时间表走。
七年终迎上市
2012年3月,从盛大离职的季昕华和好友莫显峰、华琨等一起创立UCloud,杀入当时还不太明朗的云计算市场。
创业总会有竞争,同年青云QingCloud在愚人节成立,巨头更不会等人,如今占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龙头的阿里云从2007年提出,到2008年组建团队,2009年以5.9亿现金收购万网,2012年在技术上已经初具雏形,腾讯云也于2010年成立。
2013年起,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开始入华,像一个催化剂打入了中国云计算市场,逐渐有了温度。
UCloud有很清晰的发展路径,主打公有云,然后拓展到私有云,从IaaS到PaaS再到应用超市,从云到“CBD”智能化的三位一体。2016年1月与Openstack服务提供商Mirantis合资成立子公司UMCloud,进军私有云市场。2017年3月确定“CBA”(Cloud,BigData,AI)发展战略,正式推出AI基础服务平台,推出”云汉“解决方案体系。
当然与巨头相争,需要差异化打法,也要紧跟趋势。在客户方面,UCloud从2013年主打游戏领域,2014年拓展到在线教育、电商,2015年涉足互联网金融、泛娱乐,2016年做直播、新零售,再到后来的制造业等传统企业。目前公司已为上万家企业级客户在全球的业务提供云服务支持,间接服务终端用户数量达到数亿人,公司客户包括互动娱乐、移动互联、企业服务等互联网企业,以及金融、教育机构、新零售、智能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企业。
此外UCloud也立足本土发展海外,截至2018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在全球可用区数量达到 29 个,覆盖全球 23 个地 域,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可用 CDN 节点数超过 500 个,全球跨区域专线达到 28 条。
这背后的发展除了公司自身技术管理以及环境大势外,离不开资本的帮助。
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Ucloud获得六轮融资,而且中国移动的加入也被认为是国家队入场。于2013年1月获BAI、DCM中国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6月获君联资本、BAI、DCM中国5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4月曾获君联资本、BAI、DCM中国、光信资本、周大福亿元及以上美元C轮融资;2017年3月消息,获元禾控股和中金甲子9.6亿元D轮融资;2018年获得中国的移动的E轮融资。
关于UCloud上市的问题屡被媒体提及,正如季昕华所强调的上市是手段不是目标,UCloud会按既定时间表走。
时间表中自然包括上市,2015年年底公司决定拆除VIE架构,并在2016年早早拆完,后来季昕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UCloud较早拆除VIE架构的原因,是因为云计算上的数据若涉及金融政策方面非常敏感。不过当时媒体纷纷猜测这是在为A股上市做准备。
最终UCloud选择了科创板,自首届进博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要在上海设立科创板,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版“纳斯达克”其一举一动格外引人注目,当云计算遇上科创板值得期待。
那么UCloud的业绩如何?
已然盈利但营收依赖公有云
这也是UCloud首次披露公司业绩。根据招股书2016年到2018年年间,营收分别为5.16亿元、8.4亿元和11.8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7683.46万元和8032.33万元。
UCloud在2017年已经实现盈利,云计算被誉为未来数字化智能时代的“水电煤”,但确是一个十足的重资产领域,前期投入大、烧钱,即便阿里云也没有实现盈亏平衡。
盈利殊为不易,招股书指出由于公司发展初期投入较大,且已实现盈利的时间较短,故2018年5月末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2017 年度、2018 年度公司收入增速分别达到62.60%和 41.39%,截至 2018 年末公司账面已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IDC 发布的报告,2018 年上半年 UCloud 在中国公有云 IaaS 市场中占比 4.8%,位列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之后,排名第六位。
不过UCloud面临营收依赖公有云的风险。公有云是报告期内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公司公有云的业务收入分别为 4.72亿元、7.64亿元、10.11亿元, 分别贡献了 91.43%、90.97%和85.15%的营业收入。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拓展私有云、混合云以及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其他业务,但是若公司公有云业务未来受到技术革新、行业竞争、或产业政策变更等因素冲击,而其他板块业务又尚未形成规模,则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根据招股书,当前公司主要收入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政策调控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对公司下游客户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冲击。
而且云计算行业注定要直面巨头的竞争,尤其在2018年BAT纷纷调整组织架构发力产业互联网,云成为其业务拓展打造生态的承接者,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就是虎口夺食。
招股书中指出当前国内云计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由于行业特性,早期布局云计算行业的一些大型企业已共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凭借自身的规模效应使得业务运营的边际成本明显下降,议价能力显著增强,基于多年的经营,其自身产品线也较为丰富,对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压力较大。
但是竞争激烈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根据Gartner 预计,到 2020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 4114 亿美元,2016 年至 2020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16.99%。
国内云计算也到了跑马圈地的下半场,互联网+企业上云的新阶段。
云计算下半场如何走?
近两年云计算市场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一直在私有云领域耕耘的华为云在2017年3月宣布进入公有云市场,成立华为云BU。8月宣布华为云BU升级为一级部门,与华为原有的三大业务集团(BG)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平级。另一方面全球公有云一哥AWS,在去年举办的2018 AWS re: invent大会上宣布将于2019年推出AWS Outposts服务,进军私有云。要知道AWS是公有云的拥趸,甚至认为私有云不是“云”,AWS CTO Werner Vogels在2010年称所谓的私有云不过是个销售话术,是IT厂商为了将客户蒙在鼓里设计出来的词汇。
看似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实际上殊途同归,未来将是混合云的世界。
具体到中国,公有云市场发展相对北美、欧洲等地区起步较晚,基数小,因此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2018 年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则达到 71.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66.82%。根据IDC预计,2018 年至 2022 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达 39.91%,在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75.31 亿美元。
政策的利好也挑动着各方的神经,去年3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发展,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8月10发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再次为企业上云提供政策上的助力,到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国内在云计算下半场,互联网+企业上云上平台,不少大型企业对于数据比较敏感,就像《指南》所说的会将数据安全要求高的关键信息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上,在连接客户、供应商、员工的信息系统采用公有云部署,并与私有云共同形成混合云架构。对于数据安全要求高且需对外连接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考虑采用数据存储于私有云、应用部署于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构。
此外云计算走到今天,从资源向产业、行业进一步融合,基础云服务商与应用厂商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深入。随着物联网、AI等新技术的发展,企业不只要上云,还要上AI、大数据,无论是“ABC”三位一体还是“CBA”三位一体,都要走向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生态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可以看到UCloud本次拟募资47.48亿元,主要用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以及多媒体云平台项目,其他还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和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UCloud在向着未来布局。
国内云计算十年江湖路,有人欢喜有人愁。耕耘七年的季昕华将要带着UCloud上市,在云计算下半场走入新的阶段,但这并不是他眼中的成功,只是一个阶段的胜利。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而成功正如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所说的“能把我们平台上的两万个用户(2015年数据)变成两万家上市公司,能帮助中国的传统企业彻底融入互联网,那时我才会觉得成功了”。
2019中国软件渠道伙伴峰会来了,请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加入,4月11日,让我们齐聚北京,一起探讨2019年的挑战与新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