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用友同事调侃过,“如果当年华表还在,也不会有帆软的今天”,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帆软从一个默默无名的草根阶层走到了今天,他可能没有用友这样的厚重靠山,也没有资本的强力背书,但有的就是这份坚持,他走到了今天,成为BI行业的隐形冠军。IDC最新的2017年BI市场跟踪报告中,帆软以13.76%的优势占比超过SAP成为第一。
可能谁都没有想到,当年在润乾面前只是小弟,用友也没有把他当成对手,当年收购广州尚南成立华表就是希望能够打破SAP和Oracle的垄断,甚至连名字都叫BQ,超越BO成为中国BI行业的引领者,可是时过境迁,如今华表BQ已经随着用友的战略调整奔向了他的诗和远方,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BI厂商却在云计算中风起云涌。
他叫帆软,将近10年他不做市场,也不做融资,他的眼里唯一的就是对客户那份执着。
2010年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兵”,2012年开始加速,2017年销售额达到2.78亿元,已是国内厂商第二名的5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75%,利润率约20%,而2018年预计将突破4.3亿元。
我也是在这几年才认识了帆软,对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过于“低调”,低调到连市场上都很听到声音,就像他们高层所言,他们需要的是听到客户的声音,而非市场上的狂轰乱炸。
在2017年的12月,帆软宣布“暂停签单”,这在以销售的驱动的利益市场面前,帆软的举动着实让很多同行不解,而帆软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客户签单超预期太多,对应服务资源不能更上,不利于客户”。
在资本市场,帆软也是多次拒绝资本方送来的橄榄枝,截止到17年底,有近40家投融资机构要给帆软“送钱”进行合作投资,这包括它的客户比如南京某著名电商品牌,在资本寒冬的当下,这对多数企业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良机,然而却被帆软拒之门外。
前几年,有家集团找到帆软寻求合作,希望帆软能满足他们制作报表,并将企业内部基于C/S的ERP系统改成B/S的需求。但当时FineReport尚并不能满足后者需求,最后不得不放弃,于是帆软就主动将8万元货款退给客户。对不少软件商而言,已“到嘴的肥肉”岂能退回?但是“不挣昧心钱”却是帆软的底线,否则“等于是骗了人家钱财”,必须退回。
在帆软,似乎是没有“老板”的,老板亦没有独立办公室,员工和老板面对办公,更“离奇”的几乎所有的帆软员工都不怕“河马”,也就是所谓的老板、高管(highest-paid person’s opinion)。据悉,帆软几百万费用不用审批,北京用户大会20余万费用全程无审批,由司龄一年的新人做主。如果项目遇到困难,是帆软造成,帆软无限制投入, 也不需要CEO审批。这是不是羡慕死了其它公司的员工?
当如今烧钱营销、广告轰炸遍地开花之地,帆软却固执地坚持“零广告投入”的口碑营销,许多媒体找上门频遭“冷眼相对”,认为帆软“太抠门”了。帆软却认为,产品不是靠吹的,是靠诚意和实力做的。
例如:浙江某集团年产值近600亿元,每年花在辅料采购上的费用高达30多个亿元。该集团的辅料采购全靠一群经验丰富的采购员,而当和帆软合作时,帆软帮这家集团的采购经验固化为一个采购分析系统,每年就帮他们节省了5.1亿元的采购费用。大年初二,永辉超市的系统宕机了,公司都放假了,相应负责的技术支持员Snake在老家深山里,村里没网没信号。Snake放下吃了一半的午饭,爬到山顶,找块石头坐着与客户用微信联系处理问题,从两点一直弄到五点半。这么用心的客服,其实就是最好的广告。
帆软还有一个“奇葩”的做法。公司营收收入全员公布;合作客户名单及联系方式,相关部门全部透明;销售、项目组的绩效工资全部透明。我想没有几个企业能如此大胆透明公开?但为何帆软能做到?那就是“员工为公”。
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在“高大上”的外企和“地头蛇”的本土企业云集的BI领域,成立仅12年的帆软绝对算得上是中国软件业一股清流,在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文化上充满了个性化、独特性,标新立异。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充满个性、迵然、独特甚至看似有些“古怪”的企业文化,造就了这家低调而有内涵、淡定而又有卓越的BI企业。
7000+家直接合作客户,其中《财富》中国100强62家选择使用帆软,《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100家上市企业52家与帆软合作,中国软件企业100强69家是其合作伙伴,中国244家一级系统集成商142家牵手了帆软,帆软客户遍及国家统计标准所涉及的所有233个细分行业。据悉,如今帆软产品被成功的运用在20000个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化项目上,拥有超过30万的用户开发者,每天有超过200万的用户在使用其产品进行数据分析。在BI领域有这样的客户人群、开发者基础,即使BAT也是很难达到的。
这就是“隐形冠军”的独特魅力,而“隐形冠军”如此“低调淡定”的背后则是强大的产品创新力和技术水平。
2008年帆软发布第一款商用产品FineReport,在4年艰苦奋战后很快就成为报表软件领导品牌,市场占有率业内第一,2013年又发布Finereport外第一款新产品FineBI,从而形成了两大核心产品:FineReport和 FineBI。帆软开始成为行业领头羊,之后又拓展到移动端和可视化数据,这四条产品线都是由帆软独立自主研发,互为补充,形成了帆软产品端的主要竞争力。
笔者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对BI说不出太多深奥的道理来。但是自从有了帆软两个核心产品:FineReport和 FineBI后,感觉如今的BI与报表已从过去IT专属工具变成业务人员个个可随手发挥的工具;从要懂点编程语言懂点SQL的技术门槛变成人人拖拽、人人会用的自助式服务;市场已从“IT主导的报表模式”往“业务主导的自服务分析模式”转变。这是BI一种巨大的变化。
比如,FineBI凭借强劲的大数据引擎,可自动建模,用户只需在dashboard面板中简单拖拽操作,便能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数据可视化信息,并可以进行数据钻取,联动和过滤操作,自由地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探索,及时地做出经营决策调整,让数据释放出更多未知潜能。
FineReport亦很强大,易学易用,简单拖拽操作便可制作中国式复杂报表, 轻松实现报表的多样展示、交互分析、数据录入、权限管理、定时调度、打印输出、门户管理和移动应用等需求。借助于FineReport的无码理念,实施商可以轻松的构建出灵活的数据分析,网络直报等应用系统,大大缩短项目周期,减少实施成本。对于最终企业用户,FineReport可以完美解决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让企业彻底走出软件业 “年年需要花钱买新的软件,买来的新软件却不能满足年年变化的需求”的怪圈。
好产品好市场。报表分析与商业智能的双擎驱动,两年来,帆软公司员工人数增长两倍,拥有 700 余名员工、7000余家客户,企业规模为同业最大;2017年,销售收入逼近3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90%以上;预计2018年销售额增长75-80%,销售额将超4.3个亿。这种增长速度即使在上市公司也是鲜见的。
当前,帆软立足在解决问题中,立足在本土用户需求中,不玩概念,不玩虚,即使成绩斐然,仍很踏实,很稳定,也很专注,很低调,也很淡定。在大数据处在风口的时代,业内人士认为帆软颇有华为之风:坚持自主经营,坚持强大研发,不融资,不上市。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