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机器人做员工成趋势,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

2016春晚机器人舞蹈秀惊艳四方,让国人对机器人不再陌生。然而传统行业中机器人早已无孔不入,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量已达160万台,发展较晚的服务机器人也将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超越。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0至2016年期间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在2015年共计购买工业机器人6.8万台,占到了全球销量比重的四分之一。

面对来势汹汹机器人风潮,传统企业应该跟风还是观望?人与机器人谁又代表着制造业甚至服务业的未来?当考虑引入机器人时又该如何计算各项成本?所有的答案都要从机器人火爆的原因说起。

中国企业“雇佣”机器人风潮背后有何隐情?

世界第一台机器人诞生在1954年,在机器人领域中国介入并不早。2011年富士康宣布“百万机器人计划”,让许多人意识这个曾是科幻小说里的幻想产物,如今早已深入到工业的各个环节。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及产业升级的关口,近些年机器人在中国迎来多年的销售旺季。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供给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0%。如今,机器人不仅在许多制造工厂、流水线、大型系统上出现,医疗、银行、餐饮等服务业也不乏其身影。可见企业“雇佣”机器人已成一种“风潮”,从大环境来分析背后主要是三大原因:

1、降低成本压力:商业的目的是逐利,机器人参与工业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很早,而中国五六年前发展迟缓,除了汽车制造、大型乳业、服装加工等巨头企业有以外,大部分还坚持人工,因为彼时人工便宜,此时机器人普及也同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有很大关系。2016年上半年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只比美国低4%,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效率的增长。当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机器人替代人工就成了主流。

2、提高技术水平:成本低是机器人发展的最大动力,提高技术水平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同人类相比,机器人既有笨拙、不灵活的先天缺陷,也有着稳定、效率、可执行超难度任务的多项优势。几年前,我曾参观过蒙牛装配流水线和北京现代组装车间,一个高达三米多的机器人手臂,可以轻松的从流水线上把十几箱包装好牛奶放在几米外的叉车上,若依靠人去搬运效率显然大大降低。医疗领域也是如此,因为机器人可完成许多高难度外科手术,医疗机器人逐渐参与到其中来。据科技日报报道,截至今年10月28日,全国共装医疗机器人59台,完成手术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术超过2/5。

3、市场爆发选择增多:而机器人的多样化,及许多机器人知名企业的诞生,也是推动机器人普及的重要原因。工业机器人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服务机器人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当前,全球机器人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占市场总额的80%。因为机器人“只能取代精准定义的一个子任务”(即解决单个问题)特性。汽车领域使用的机器人即使再智能,放在手机制造业上可能就毫无作用,随着服务各种传统产业的机器人公司增多,使更多的企业有了选择机器人参与生产的机会。当下中国仍有80%的工业机器人来自于进口,而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在爆发,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已超过800家。

传统企业买不买“机器人”需考虑四个问题

富士康2011年宣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目前已有超过4万台机器人全面参与生产流程中。这些机器人被分派到了郑州的生产基地,同时成都平板工厂、昆山和嘉山电脑/外设工厂也大量安装。在富士康某些生产线上的自动化完成率已经达到70%,据其员工透露在新的iPhone 7车间里机器人比工人多。但相比富士康120多万员工数量,4万机器人数量并不算太多。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引入机器人,面对这股风潮,传统企业又该如何考量是否添加“机器人”?我觉得需要从四方面考虑:

1、以实际需求为准绳:机器人参与生产好处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机器人。传统企业引入机器人首先要考虑的是,机器人能否同自己原有的生产线完美融合,毕竟在对工作环境要求上,机器人与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机器人与人工所擅长的工作也有区别,在非确定因素较多的生产环节人工的优势是“死板”机器人无法比拟的,要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跟风。

2、以提升生产效率为根本:调查显示以10年计算机器人总成本不到人工的1/3,但配备机器人是一次性短期投入,也就是说为了10年的成本节省,需要先期投入人工三年的投入,未来一旦发生变化,这个成本优势可能就荡然无存。所以,如果仅仅考虑机器人可降低成本,就要慎重引入。以当下富士康、美的、新宝电器、美芝制冷等企业配备的机器人来讲,大部分还是考虑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比如说,以往的产品制造环节为A-E,其中B环节效率低下,造成了整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受抑制,如此可以把机器人引入到B节点,间接的盘活了整体生产效率。

服务业机器人也是如此,比如在传统电商交易环节,物流是制约电商体验的最重要环节,物流的快慢直接决定了用户对电商平台的忠诚程度。因此现今的亚马逊的几十个仓库里,拥有超过15000个Kiva机器人在辛勤工作,而且一直探索使用更高效的无人机送快递,争取把快递平均到达时间缩短到几小时以内。因机器人对其物流环节效率的提升,亚马逊被称为全球最高效的仓库。这是机器人通过解决企业生产或服务单个节点,进而提升整体效率的经典案例,传统企业可以从效率上考虑,接纳机器人参与到生产服务中。

3、以实用原则为指导不搞激进主义:虽然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台机器人就出现了,但相比传统工业模式中以人来操作机器的历史相比,机器人参与生产服务的时间尚很短暂。我们常见的如银行里,开户、出纳、贷款等大多业务都可以由机器人替代银行职员,今年9月德国商业银行就计划,在2020年前裁掉 9,600 名员工。但机器人缺乏“变通”的缺陷,让其少了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使机器人已经可完全替代人工,也要循序渐进缓慢布局。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富士康有关机器人优缺点时,内部人士透露在需要灵活度和精准度的工作上机器人目前还很难胜任,他们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可见,即使将机器人当做未来的富士康,当下也并未全部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而是部分尝试,今后或在实践中逐渐加大机器人的倾斜力度。在机器人发展还仅是初期的时期,过于激进机器人化将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隐藏危机。

4、选择综合实力强的机器人,而非廉价:据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智能型机器人市场约为269亿美元,今后10年间,CAGR(年平均成长率)同比增长9%,至2025年世界机器人市场将高达669亿美元,其中中国以40%增长速度位列全球第一。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一些主打低端、廉价的机器人也纷纷出现,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例,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有100家左右。

机器人作为高精度、复杂化的机械系统,其生产中的稳定性极其重要,考虑引入机器人一定不能只看价格,其背后的维护、调试、升级等整个服务链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富士康采取自己制造自己维护机器人的策略。美的、万丰科技等企业则通过全资收购机器人生产企业方式,来解决潜在的维护难题。中小企业自然没有实力自生产或收购,但要选择综合实力强的机器人生产商,解决机器人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麻烦。

机器人替代“人”成趋势,服务业、C端也是潜力市场

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也在崛起,至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但国外机器人“四大家族”依旧是市场主力,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超过80%。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人替代人去做枯燥、乏味的工作将是趋势,解放出来的人力将会在其他更具创造性的产业里发挥能量。因此,对机器人普及的推动也成了政策重点方向。

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力争在高端市场的自由品牌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针对机器人这一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出台扶植政策,产业园区建设蜂起,在地方政府的热捧下,哈尔滨、天津、唐山、洛阳、武汉、芜湖、昆山、杭州、长沙、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都兴建了机器人产业园。

不过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不是中国,韩国以每万人69 个名列前茅,中国目前为每万人49个,发展空间非常大。相信随着研发各类机器人的企业的爆发增长,未来活跃在工业、服务业不同领域的机器人类型也将急剧增多。不仅中国,在国外推动机器人普及也是许多政府的共识。如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均涉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早在2011年,美国就计划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下一代机器人的研发,将其命名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当下公众担心机器人会抢掉自己的“饭碗”也是主要思潮之一,不过从经济发展史推断,这种担忧似乎并无必要,上世纪欧美等国将人工密集的制造产业放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后,自身经济依靠金融、服务依旧保持强势地位。可以预见,机器人将人类从枯燥的车间解放出来后,这些人将会在其他领域成为核心劳动力,机器人对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只会让人类的物质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

除了工业上的机器人蓬勃发展,服务业及个人/家用机器人也是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时,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人民币。IFR预测,2015-2018年期间,个人/家庭用服务机器人的全球销量将高达2590万台,市场规模高达到122亿美元,超过2014年市场规模的5倍。随着科技的进步,还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结合,未来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不仅仅只发生在工业领域。

机器人时代来临,传统企业要做好接纳准备,即使客观原因无法引入机器人,也要随时保持嗅觉。1961年,柯达生产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企业管理层为了维持胶卷业务带来的庞大收入,就把数码相机的研究雪藏。结果仍被新兴数码相机颠覆,如果柯达雪藏第一部数码相机的同时,也不忘记对数码相机行业的研究,将会提前对数码相机到来做应对,而避免此后被破产的大危机。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07
“雇佣”机器人做员工成趋势,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
面对来势汹汹机器人风潮,传统企业应该跟风还是观望?人与机器人谁又代表着制造业甚至服务业的未来?当考虑引入机器人时又该如何计算各项成本?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