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大力度监管大号之后,媒体的App化正在成为趋势吗?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在各种“头条们”一度近乎垄断媒体、自媒体流量的时候,媒体类App几乎遭到抛弃,而到在头条生态中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出于狡兔三窟之念,即使连垂直类媒体也开始琢磨在App上开辟出一条新路,而这种趋势,已经开始表现在各大App分发市场上。
豌豆荚App变迁史上的新变化
比如在最近两期的「豌豆荚应用发布会」,被推出作为独家首发的两个App就非常有代表性:品玩和Filpboard(新版中文译名红板报)。两款App都属于阅读类应用,尤其是品玩,其母体PingWest作为科技媒体,从其内容的垂直性看,属于彻彻底底的长尾类App,却出现在拥有3亿用户的豌豆荚首页,更是别有意味。
此时正值豌豆荚创办七周年之际,有媒体写了篇文章《豌豆荚的七周年:7年分发数据记录所有App的兴衰起落》,通过回顾七年来各种门类App的轮番上阵,把一个应用分发平台写的颇具人文气息,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反映了移动互联七年来热点的变迁,而此次品玩等能够登上「豌豆荚应用发布会」,事实上也是时下潮流的一种反映:内容时代已至。各个内容生产方都在加紧对用户的争夺,重点打造自己的阅读App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共同选择,不单是品玩,包括虎嗅、36氪、爱范儿这样的长尾型科技媒体都上线了自己的App。
很显然,品玩首发「豌豆荚应用发布会」反映出媒体App化已成趋势,其表象看似简单,但后面的大背景实际却相当复杂。至少在三年前,媒体要不要重点打造自己的App还存在非常大的争议。因为App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孤岛危机”,它与其他App、浏览器甚至搜索引擎之间几乎是一种隔绝的关系,这导致媒体App在获取用户方面代价极高,而媒体又不是财大气粗之辈,再加上微信公众平台的适时崛起,很多媒体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号”上,而将独立App的发展计划打入冷宫。
市场推动的媒体APP化浪潮
但市场的发展出人意料,有很多新的变化改变了媒体的判断。
首先是内容平台的竞争在在2017年变得更加焦灼,对原创作者的争夺和对原创内容保护的加强,都提升了“优质内容”在媒体中的重要性,使得独家优质内容更有可能成为驱动用户使用媒体App的原动力。
其次,内容市场在爆发式增长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池塘,这直接导致了平台监管的加强,而在监管加强之后,原来依附于“两微一端”的一大批过去的大号相继失声,这实际上也推动了媒体与自媒体相继推出属于自己的App,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App看起来就更靠谱。
第三,在各种算法推荐特色的阅读类App叱咤市场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其弊端正在逐渐显现,做号党盛行,算法推荐往往只能推荐热点资讯和兴趣资讯,在内容本身的筛选上仍旧无能为力,这就导致推荐内容整体的低端化,等一部分读者开始厌倦这种气氛到时候,自媒体以及媒体推出自己的阅读资讯APP的机会就来了。
所以,现在用户就可以看到品玩这样的媒体App在豌豆荚被“上了头条”,一方面,对品玩来说,重点打造自己的独立App,可以逐步建立、完善并扩大自己的品牌,同时也可为日后产出更多玩法创造可能;而在豌豆荚来说,选择品玩上头条,实际上也是对市场变迁和产品流行趋势的一种及时反馈。
看品玩新发布的这款App,实际上它并没有完全回避今日头条们的一些优点--比如引进了“信息找人”的技术。在APP中,品玩以时间为维度,建立了一套评估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体系。通过这套体系,系统将自动计算出读者最喜欢的作者。
而凸显其专业媒体特色的,则是五大板块的设置。比如有每周更新的「黑镜」;每日更新的「有意思」;以小时为单位更新的「早知道」;授权转载各类互联网段子,让科技有意思的「No PingWest」;邀请在数字世界各有所长的嘉宾,分享其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的视频节目「PingTalk」等,五大板块的设置在客观上起到差异化阅读的作用,以与同类产品区分开来,为读者提供不同阅读体验。
从何获取流量与用户——媒体App化的焦虑
前面已经提到这一轮媒体APP化浪潮中的一些内外部推动力,综合来说,实际是主动与被动因素各半,一半是为了发展,另一半却是为了生存,而被动的这一半的因素,则显示出,媒体在App化的过程中并非完全天公助力,而有相当一段路要靠自己走。
这其中存在的最大焦虑就是流量和用户到底从哪里来?这其实是个App创始之初就有的老问题,现在形势似乎还更严峻,因为现在App已经是个红海市场,在安卓和苹果两大平行宇宙内,各有数百万个App,市场异常拥挤,更大问题是,马太效应正在用户使用中出现,也就是说用户的大部分时间正在被少数几个十几个头部App所占用,用户的桌面已经被早期安装的App所排满,每一个App,用户都需要比以前多的多的理由说服自己。
迁移用户当然也算一个办法,但其后遗症颇多,一是容易得罪平台,二是容易造成老用户流失,三是可能增大风险。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App本身获得增量用户。而在这时候,应用分发渠道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一个分发效率更高的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款App最终的下载量与曝光度的量级。
从这个角度讲,品玩在豌豆荚“上头条”,肯定是有的放矢的。这是一场双方各得其所的合作,品玩从豌豆荚所获得的很明显,是更多的曝光与更多的流量,而豌豆荚从品玩获得的是什么呢?就是品玩本身,也就是品玩这款App发布的“独家和首发”。
对于分发平台来说,这可以说是一种看起来很“奇葩”的合作,因为这等于品玩把自己当做内容向豌豆荚换流量,在当下的分发平台中,估计也只有豌豆荚能这么玩。
不下载App也能上豌豆荚
去年底,豌豆荚在北京举办战略发布会,宣布转型,推出“内容分发”战略,升级流量和内容双入口。一个App分发平台如何能成为内容入口?其实就是做应用内容的聚合和前置化,通过应用前置出来的内容和服务去吸引用户,就像本文前面所说,这使得用户对豌豆荚用起来更具趣味性,像探索一个森林,而不只是有目的去砍树。原来的豌豆荚主要功能性的,也是枯燥的,但“内容分发”之后,却常带给人惊喜,因为它总能挖掘出一些好玩的东西。
品玩App对于豌豆荚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内容本身的“好玩”。
在当前移动应用分发行业中,Top 200 的app 占据了55%-60%流量,且头部应用呈现固化趋势,大量长尾应用得不到有效分发。同一类app 中,用户打开不超过3款,众多app 内容几乎没有机会触达用户,而大量更好玩的App实际上正存在于这些长尾中。
这使人想起上周阿里举办的淘宝造物节,两者在逻辑上几乎是一致的,造物节上汇聚了淘宝平台上的108家神店,卖的都是各种新奇酷好玩的东西,这些店虽然销量不一定很大,但却体现了淘宝的活力与创造力,构成了淘宝的文化,阿里CEO说,淘宝生态最终将衍生出内容化、社区化、智能化特色,淘宝不但要满足年轻人的购物需求,还要刺激需求、创造需求。要让人们不买东西也得上淘宝。
内容分发的豌豆荚在本质上也是要让用户不下载App也上豌豆荚,当然,既然去了,用户总归还是要下载App。
从这一点上来说,豌豆荚应用发布会的出现,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体APP化过程中对于流量与获取用户的焦虑,同时也解决了内容化之后的豌豆荚的内容从哪里来的问题。回顾豌豆荚应用发布会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大量优质应用的身影,从最初的一个、纪念碑谷,到最近一期的Flipboard、品玩,无一不是从UI到内容都十分优质的应用。这同时也构成了豌豆荚自身的优质内容。作为对品玩等充当优质内容的回报,除了分发资源位的支持,豌豆荚一般还会深度挖掘应用亮点,重点解读应用的功能更新,挖掘应用背后更有价值的内容或故事,并配以媒体传播资源帮助推广,让用户多维度了解应用,进而产生下载决策。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在内容市场中似乎正在失去作用,用户与市场对于优质内容的共同选择,使得媒体们开始了APP化,而豌豆荚这样的分发平台则在基于自身利益推动媒体APP化的深入,共同创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