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滴滴之后,能否迎来共享单车市场的大爆发

刚刚度过青春期的单车共享行业终于也迎来了自己的“巨头时间”。9月26日,ofo共享单车宣布,获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未来双方将在城市出行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滴滴方面则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复杂多样、也是最生机勃勃的出行市场,ofo和滴滴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受益者和践行者。作为滴滴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滴滴出行与ofo将进一步围绕“城市出行共享”展开战略合作,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

滴滴声明的前半部分尽管也意义重大,但看起来还是有些“官样文章”,然而最后一句却足以在行业内掀起惊涛骇浪:“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这意味着两点,其一,未来滴滴的4亿用户将有望在滴滴平台上“打到”共享单车;其二,为了做大共享单车平台,ofo和滴滴有可能会把专车大战中的一些酷烈手段应用到共享单车市场。或许,中国网民们紧接着就会看到一场共享单车大战在各大城市爆发。

尽管共享单车在2016年以来成为互联网行业内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一线城市中比较潮的市民也有较多使用,但扩展到整个出行市场来说,它的市场份额还极其狭小,用户量也非常有限,以这次注资事件的主角ofo来说,它是全球第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在2014年首创了“共享单车”模式,是国内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共享单车平台,但上线至今也不过发展到7万辆共享单车,总订单超过1500万,日订单超过50万。“行业巨头”尚且如此,整个行业的公众知晓度可想而知......

但滴滴的介入,却有可能立刻引发化学反应,在短时间内使共享骑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这并非夸张,滴滴的进入自带导流功能,如果真的向其平台4亿用户力荐ofo,爆发的流量和需求肯定会瞬间淹没目前规模的ofo,从这个角度讲,在与滴滴战略结盟后,ofo的当务之急甚至不是把其共享单车在滴滴平台上上线,而是苦练内功,先把自身做强做大,以便能够承受得住未来滴滴流量的浇灌。

在互联网业,很多垂直领域惧怕巨头的介入,以防被巨头摘桃子,但单就共享单车行业来说,客观上看,滴滴这类巨头的进入还是有益处的,而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了培育市场、教育用户的进程。单车共享号称解决的是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潜在用户数与市场规模不会比专车领域少多少,相应的其拓展市场的难度也不比专车领域差多少,目前情况下,以ofo或者其对手摩拜单车的实力--在滴滴投资前,ofo获得了2500万的A轮、A+轮融资和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要烧钱填满这个无底洞就太难了。但滴滴介入之后,局面则会有大不同。因为滴滴不但是巨头,也是出行领域的行家,拥有可说独一无二的运营经验,滴滴达到目前350亿美元的估值,不过花了四年时间,而其迅速的扩张正是通过不断以其运营优势教育市场,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得来,从最初的叫出租车开始,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自行车。

在滴滴与ofo的战略合作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即滴滴为什么要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以及滴滴为什么选择了ofo作为合作对象?

第一个问题其实比较好回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这是滴滴从未改变的布局出行入口战略的自然延伸,用滴滴自己的话说,就是“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既然共享单车属于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滴滴就必须加以布局。这不单是商业利益的问题,即便没有商业利益滴滴也不能漠视这一入口,因为这关系到其整个生态战略的完整性,假如滴滴不去布局而被对手掌握,对手就很容易借助这一入口入侵滴滴出行的其他领域,最终使整个生态形成巨大缺口。

其次是来自用户增长的压力,在基本上垄断了既有出行领域之后,坐拥4亿用户,滴滴已经很难维持前期的高速增长,这促使它必须寻找新的用户蓝海,无非是对外扩张搞国际化,或者向下五六线城市渗透,再就是进入“最后一公里”,而相比前两者,与ofo的合作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条路线,无论经济多么发达,在中国会骑自行车的永远比会开车的要多,更何况中国城市里路况是如此拥堵。

最后,在结束与优步的战役之后,滴滴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强大的对手,在这时候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无论是教育用户还是培育市场都是成本最低的时间段,早期滴滴为什么数以十亿计的烧钱,主要原因就是一直都有面对凶悍对手,但想必在此时的共享单车领域,这一幕不会再次上演。

至于滴滴为什么选择ofo作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合作对象,这也是一个真问题,因为在这一市场中,ofo确实不算是一手遮天,至少从知晓度上来说,甚至在很多市场,由于ofo早期过度专注于校园,知名度紧在校园层面,而在滴滴与ofo达成合作之前,也一直有传言说到其与摩拜的联姻。但最终,滴滴还是选择了ofo。

ofo与Mobike都是共享单车,但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是商业模式上的区别:ofo,从校园场景起家,车源由平台购买和回收、捐赠自行车相结合。用户可通过APP找到附近车辆,发送车牌号获取密码解锁自行车。归还时,通过微信付费并就近上锁即可完成交易。因为有相当部分是通过C端共享得来,ofo的共享属性更强一些;而Mobike则更像神州专车的模式,所有的车都是自主研发、制造和投放。

简单说,虽然双方都是以运营方的自营车辆投入为主,但摩拜更像典型的租车模式,它的单车都是自己专门设计生产的,每辆成本据说高达3000元;ofo则与早期的滴滴模式更为接近。在ofo创始人戴威看来,这种商业模式上的“高度契合”是其接受滴滴战略投资的重要原因:ofo的远期愿景是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做背后调度的平台,这一点和滴滴的平台思路正好吻合,所以能很快走到一起。

双方的另一大区别表现在基因上。这导致在创业过程上摩拜和ofo也成为两类完全不同的公司。摩拜的创世人是Uber原高管王晓峰,在2016年声名鹊起,但其上线至今不过才五个月,摩拜的崛起是典型的明星创业者+资本意志催化,属于目的很明确的商业项目;而ofo则完全相反,它的创始人是5名来自北大的骑行爱好者,根植校园市场,从一开始就洋溢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面对这样两只不同基因的团队,滴滴倾向于选择后者的理由就比较明显了,明星创业者和资本滴滴本身就有,反而ofo的骑行基因、团队的骑行文化等才是滴滴所稀缺的,当然,还有ofo的运营经验。摩拜因为其一面世就把场景定位于大都市核心区域,在短时间内就造出很大声浪,但ofo胜在深耕校园两年,立足大学生的底层刚需,培育用户习惯,把校园场景和校园用户摸透、吃透,更贴近服务,有更多的经验。摩拜是离市场更近,ofo则是离人更近。两者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但对滴滴来说,是选了它更互补那个。

开拓共享单车市场,硬件非常重要,在硬件上,摩拜选择了一条更重的路线,为了营建商业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高效生产,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等目的,摩拜在自行车本身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扎眼的外形、采用实心车胎、汽车轮胎5辐轮毂的设计等,目前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条路线也存在一个重大隐患:扩张慢!假如滴滴与摩拜合作,而摩拜又不改变商业模式的话,滴滴的流量和入口优势几乎发挥不出来,但与ofo合作,这一问题就小得多,ofo能够更大幅度发挥出滴滴平台的流量加持。

在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对ofo来说,一大重要目标将是如何完善硬件。从长远来看,在发明后就基本定型的自行车领域,在硬件上的投入再多其实也是很难形成壁垒的,能被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就烧钱竞争来说,以ofo的“后台”,根本不必怵摩拜。但摩拜对硬件的投入却也不是毫无根据:它的目标实际上是要通过硬件的大投入建立一个脱离停车桩的,交通工具自由流通的共享生态,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知与认同,从这个角度说,ofo必须要同样在硬件上发力完善,由于自行车技术和专利上各家可发挥余地都不大,至少在初期,这不是太难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9-27
ofo+滴滴之后,能否迎来共享单车市场的大爆发
刚刚度过青春期的单车共享行业终于也迎来了自己的“巨头时间”。9月26日,ofo共享单车宣布,获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未来双方将在城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