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倒Uber不是中国市场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商业巨头在中国所有披靡,多次把本土企业打得溃不成军,但只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互联网业,在这里有一个“中国魔咒”存在,也就说,

十几年来,对于跨国互联网巨头来说,在中国市场一直上有个不能成功的“魔咒”存在,也就是说,这么多年下来,至今没有一个跨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从雅虎到易贝,从谷歌到Groupon。

到了2015年,很多人把破咒的希望寄托在国外互联网专车巨头Uber身上,Uber进入中国以来,与百度合作,迅速扩张,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在一大批以互联网企业员工为主的白领群体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Uber在中国扩张的凶猛程度与之前的跨国互联网巨头相比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真的在中国烧钱,而且舍得烧钱,持之以恒的烧钱,据说,为了占领中国市场,Uber还计划为中国业务进行新一轮融资。

而人们之所以对Uber寄予厚望,除了对它有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信心之外,还因为Uber是真的有钱,最新一轮融资之后,Uber的总融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创下美国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的融资纪录。更关键的一点是,与其他跨国互联网巨头把中国市场视为一种补充不同,Uber从一开始就是一间从线上到线下都国际化的公司,到现在已经把U字旗插上了全球六大洲300个城市。据说,到中国之前,专家们都建议: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你们需要花4年时间进行研究。但Uber的回答却是:不用,直接干吧!然后到这个月,Uber就宣布它在中国做到了日均100万单业务。

但最终Uber会成功吗?这还真是个悬念,按照经验,Uber总会在某一刻绊倒在“复杂中国”,可能是因为政府监管上的原因--这是Uber在各国遇到普遍问题;也可能是特殊国情的原因,比如昨天就有媒体报道,说Uber在中国遭遇严重刷单问题,在华每日订单量中有30%至40%的订单是刷单,每天Uber在中国光被刷走的金额都超过千万。

所谓刷单,就是Uber的签约司机通过造假来骗取公司补贴,为了培育用户群,鼓励司机出勤,保障用户体验,Uber针对司机建立了丰厚的补贴机制,原则大概就是接的乘客订单越多则补贴越多,而很多“聪明”的司机却从中找到窍门,故意制造假订单。

由于丰厚补贴的存在,刷单在互联网叫车领域普遍存在,但Uber的问题尤其严重,因为它在机制上留给刷单者的漏洞更大。比如滴滴快的是抢单制,因为存在司机之间的竞争,刷起单来就比较难,但Uber为了避免司机挑活儿,以及让乘客最快获得订单,采取的是就近派单制,这一模式在美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但在中国却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再近也近不过刷单熟人之间的面对面。

媒体对Uber上的刷单量估算或许存在一些夸大,但刷单问题是肯定存在的,面对于此,Uber有两个选择,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堵住刷单漏洞;或者咬牙坚持“国际标准”。目前Uber选择的是后者,但烧钱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连中国媒体都出来操心了:10亿美元投资够烧多久?

中国人经常抱怨跨国公司在本土实行双重标准,比如中国的麦当劳没有免费续杯,必胜客的水果自助只能拿一次等等,但Uber的遭遇却鲜活的演示了实行国际标准的代价,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刷单骗补这种事情,虽然涉及金额不大,但总归是诈骗,在中国却被熟视无睹,甚至淘宝上都有大批刷单交易公开买卖。

没有警察管这种事情,甚至连道德上的愧疚感都没有,我有一个朋友也算高端人士,据说最近当了滴滴顺风车的司机,他手持两个手机,一个手机当乘客叫单,一个手机接单,然后本人从中关村坐地铁到国贸上班,一个小时候到站,手机上的交易也结束,几十元补贴到手,周围人都叹曰聪明?

这就是Uber遭遇的特殊国情,它比橘南橘北更甚,可称作“沼泽地”效应,你如果学不会当乌龟,在低层次的消费者意识、宽松的法律环境、低底线的商业伦理中匍匐生存,就算是一头大象又怎样?还是得陷进去。未来,Uber在中国市场上只有两种结局,其一没有Uber;其二,变成中国式Uber。

到那时节,兵败之后,卡兰尼克(Uber公司CEO)就算骂一句:中国消费者不配用Uber,那又如何?

刊于明日新京报,原文有改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6-24
绊倒Uber不是中国市场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商业巨头在中国所有披靡,多次把本土企业打得溃不成军,但只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互联网业,在这里有一个“中国魔咒”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