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音乐产业的重塑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音乐的数字化,以网络播放器的出现为特征,比如千千静听、百度MP3等,也包括现在我们熟悉的音乐平台QQ音乐、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等等,都为音乐数字化贡献了力量;
第二阶段:音乐全民化,标志产品是唱吧、全民K歌。这些产品将人们从听进化到唱,并将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目光转向了大众的广泛参与,进而带来数字音乐产业链条的构成变化;
第三阶段:音乐社区,QQ音乐是国内最早实践社交功能的音乐APP,率先推出了个人主页等互动功能,之后网易云音乐将社交作为主要功能引发用户追捧。
社区已是当下音乐平台互相追逐的新战场。
2019年8月,网易云音乐率先将云村提到一级入口;2020年初,虾米音乐在8.3.0版本更新中,将音乐圈提到一级入口;2020年7月,QQ音乐第一次把社区版块独立出来,名为“扑通”。
事实上,各家正式将社区版块独立之前,已经在做社区的相关运营了。这也是第三阶段音乐平台的统一策略,从社交进化到社区。
腾讯、阿里和网易各有什么特色
7月1日,QQ音乐发布了最新的10.0版本。
该版本中,QQ音乐对产品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扑通”社区的上线,意味着在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之后,QQ音乐也正式切入音乐+社区布局。
在产品构成上,扑通与网易云音乐的云村、虾米音乐的音乐圈基本一致。整个社区分为两大板块,广场和关注。
广场下是扑通小组,覆盖明星、兴趣两个领域,在部分明星小组中,QQ音乐搭建了明星专属的扑通房间,可供明星粉丝自由进入。
小组之外,扑通加入了话题功能,针对比较大的热点事件将不同用户激活,并且参与到相关话题的交流当中。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在同样的社区话题之下,发表见解,进行交流和深度讨论。
另一个关注板块则是标准的信息流社交产品,云村和音乐圈也是一样的设计。
这里我们先说广场,三家主要的特色和野望都藏在这里。
虾米音乐的广场名为“趴间”,趴间是虾米音乐的一个老产品,只是在今年年初的8.3.0版本中将其重新设计,作为一级入口音乐圈的主要承载。
用户可以在趴间扮演DJ的角色,邀请微信、微博、钉钉和虾米好友进入趴间,与一起听歌的用户畅聊歌曲、人生。
但据观察,大部分趴间的发言并不活跃,均是打招呼和无意义的表情,回复间隔往往在10分钟以上,这可能是因为趴间场景过于单一,除了正在播放的音乐,缺少共同话题。
云村和扑通的广场则不同。
产品形式上,网易云音乐强化短视频的意图在云村上表现非常强烈。
云村广场搭建了一个类似快手的信息流页面,内容以Mlog形式展现。为了刺激用户上传自己的Mlog,云村甚至还在关注板块下专门设置了一个发布视频按钮。
云村广场的初衷是以主题为线索,承担发现音乐、找到同好的功能,但在过去近一年的发展中,Mlog的内容发展似乎渐渐脱离了云村的初衷。
现在打开云村广场,虽然Mlog基本都以音乐为主题,但相关度似乎没有那么紧密了,纯粹的短视频内容、影视剪辑等内容居多。
云村广场的出发点没有错,围绕音乐找到同好,事实上QQ音乐的扑通社区也是一样的逻辑,只不过扑通做的更明确一些,为用户和粉丝提供以兴趣和明星为中心的群组功能。
在扑通上,可以加入明星的群组,也可以加速兴趣小组,不仅缩短了粉丝与偶像的距离,同时通过兴趣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话题功能的加入,相当于在群组之上又架起了一座桥,可以让不同群组之间的用户实现讨论。
总的来说,扑通社区打破了传统社区的内容限制,实现了同步内容和异步内容的全覆盖,真正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通过差异化的内容聚拢在了一起。
音乐产业说到底是内容产业,它的首尾两端,是创作者与听众,相比起创作者的数量显然是听众更多。但显然,音乐产品在解决怎么让听众活跃起来这个问题上各有看法。
云村、扑通和趴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策略。
云村寄望Mlog拓展内容边界,进而提升用户停留时长。本质上来说,语音、视频、图片、文字、音乐,多种元素的组合,可以激发用户围绕音乐衍生出的创作欲望,但以UGC为主的APP现在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容易滋生抄袭、侵权、内容同质低质化。
抄袭成本低,侵权追责难,一直以来都是内容产品最难以管理的问题。
早在云村发布之初,就有用户发现部分营销号直接搬运大V的相关文章,把Mlog变成了“Copylog”。
相比之下,趴间选择了一种较为保守的办法,虽然不会有抄袭、侵权问题,但趴间的互动属性明显不够,无法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
在趴间里,DJ只能选择播放音乐,不能参与音乐改编,导致用户很容易倦怠。这导致了趴间的互动活跃度仅仅维持在有推荐位的少数,比如热门趴的首屏趴间人气还在几十万,而到了第二屏就只有1000了。
后入场的扑通则是综合了二者的优点。
群组功能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在,这与云村和趴间的中心化展示有本质上的区别。群组给了每一个参与者进行观点表达的机会,其逻辑在于除了内容分发与聚合,还能基于此产生更多的社交“弱关系”。
有别于微信熟人社交的强关系,扑通小组以音乐为聚合内核,逐步向其他领域辐射,用明星与兴趣作为连接枢纽,创造出相对宽松的社交沟通环境,从而满足用户表达欲望的释放。
而扑通房间几乎做了趴间应该做的事情,引入了实时互动与音乐播放等多项功能,据说未来还会上线打榜功能,这都是为了丰富产品的使用场景,进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音乐社区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社区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说IM完成了人与人的链接,媒体完成人与内容的链接,社区则是用内容链接人。
社区内绝大多数的用户是为了消费内容,但他们消费的不只是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容背后的人。
举个例子,同样的鬼畜视频,你在bilibili看,跟在优酷看完全不一样。因为bilibili的弹幕实在太欢乐了。有很多想办法逗你笑的网友,以及各种黑话。
所以音乐社区的第一个特征应该是同好,将一群属性相同的人聚集到一起,形成群体一致性。
一致性的内在,是价值观的统一。外在,则是一个社区的氛围。
如果有一个问题,云村、扑通和音乐圈三个社区中,哪一个最像社区?
可能更多人会选择扑通。
音乐社区首要满足的条件一定是具备社区属性。
云村的侧重点在内容,热评墙、Mlog等等延续的仍是之前网易云音乐的社交玩法,提供内容载体供用户消费,也可以说云村更像是一个音乐版的快手或抖音,用户在上面消费的内容从音乐到短视频再到评论,所以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云村=微博+抖快。
趴间的问题或者遗憾在于,它只提供了一个具有简单互动功能的方式,趴间里的用户除了点歌、切歌之外,不再贡献其他内容,实时互动也是即时产生,不会产生与社区有益的增量内容,也不能与动态产生关联,成为了两个完全割裂的产品。
相比之下,扑通在强调社区属性上要更纯粹。就是围绕音乐核心做泛娱乐生态圈,以用户、粉丝为基础,通过群组、话题等形式创造增量内容的同时,将人聚集到一起。
而这恰恰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更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抱团”,寻找同好,并向“懂自己”的同好们倾诉。这也让基于同好兴趣圈的逻辑,成为产品迭代的方向。我们看到小红书的种草,B站的后浪们,其实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火爆起来的。
当然,扑通社区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需求衍生而来的。从基于共同爱好、互动交流、追星一体化三个点,就可以感觉到它与年轻用户毫无违和感的密切联系。
音乐社区也是巨头的生意
音乐社区如今已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甚至很多新生代产品也都以社交/社区为卖点拓展市场,不过细究起来它仍是一个巨头的生意。
去年10月,字节跳动被曝光正在测试一款名为“音乐帮”的音乐社交产品,而其在印度上线的Resso也是主打社交+音乐。阿里之前推出的唱鸭和鲸鸣,虽然形式上以二次创作为主,但本质还是在音乐的基础上拓展社交。
包括此前的音遇、弹唱大人等,其落脚点都选在了社交。不过,从现状来看,这些新生代产品虽然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音乐市场,但围绕社交设计的新玩法还未得到用户和市场认可。
字节跳动的音乐帮自去年10月曝光至今,仍未有正式上线的迹象,业内猜测或是版权问题导致;阿里推出的唱鸭和鲸鸣,后者已经宣布停运;音遇去年上半年遭遇两次全网下架后也归于平静,App Store音乐类实时榜单中唱鸭排在第九位,音遇则在三十五位。
很明显,在持续数年的版权大战之后,在线音乐已然形成一个新的格局。巨头通过抢占版权带来的内容优势,建立起了足够深且牢固的护城河,并且又在这基础上主动进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无论是QQ音乐还是网易云音乐,亦或是阿里和字节跳动,无一都将新曲线放在了社交层面,此外还有以音遇为代表的后浪们,盘根错节的在线音乐市场还未到终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