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软件“出道”的云计算大厂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硬”了。
4月9日,腾讯云宣布成立首个硬件工程实验室——星星海实验室,用以研发计算、存储、网络全线服务器硬件产品。
4月20日,阿里云宣布3年投资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
可以看到,这些国内头部的云计算厂商以IaaS为基础,一边向上推出各种大数据、AI应用,一边向下触碰服务器、芯片等硬件基础设施领域。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达摩院”,3年投资1000亿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
从达摩院开始,阿里就下决心从基础技术上开始突破。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网络,到神龙服务器,一层一层,再逐步构建端到端的核心技术能力。
到了2018年的云栖大会,阿里巴巴又宣布成立芯片公司“平头哥”。一年之后,“平头哥”推出了首款AI芯片——含光800。之后,阿里先后推出了RISC-V CPU内核玄铁910和云端AI推理芯片含光800等芯片产品。
如今的阿里云,不再是一个只拥有云操作系统的大厂,而是一个向下涵盖了AI芯片、液冷服务器、软硬一体的云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硬件,向上拥有大数据计算平台、云原生数据库等PaaS服务的综合性云服务商。
与阿里云战略布局一致的,还有老对手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
越来越“硬”的云厂商
2018年5月,腾讯开启了自己涉足芯片行业的首秀——投资国内AI芯片初创公司燧原科技。
在“造芯”上有布局想法和动作的,腾讯并不是独一家,百度算得上是造芯事业中的行动派。
早在2011年,百度就将AI芯片应用于搜索、图像等业务。其后,百度还先后推出云计算加速芯片XPU、搭载了DuerOS对话式AI操作系统的DuerOS智慧芯片等多款AI芯片。
2018年7月,百度发布了首款自研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这既是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也是当时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AI芯片。
到2019年底,百度昆仑芯片已经成功应用于百度的智能云业务。
除了“造芯”,自研云服务器也是云计算厂商的比拼之地。比如,阿里云的神龙服务器,腾讯云的星星海云服务器,AWS的EC2,百度的昆仑云服务器,金山云的第四代云服务器。
如今,随着阿里云和腾讯云先后发布其在基础硬件领域的新动作,再次印证了云服务商向硬件领域延伸的战略布局。
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
为什么这些云计算厂商纷纷聚焦服务器、芯片等基础硬件领域?此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在接受采访时曾总结为:云在定义一切,一切也在定义云。
从云计算技术来说,其理念就是软件定义一切。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算力需求进一步提升,异构架构得到大量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云软件反过来对底层硬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与之对应的是,传统硬件逐渐表现出机型功能复杂、创新节奏慢、成本压力大、应用周期长等局限性。当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采用云计算架构,曾经的硬件,如服务器、芯片、交换机、存储等,都不再能够承受新的互联网化业务对IT基础设施的要求。
如何将云计算的虚拟化能力和硬件的极致能力合二为一,达到比原来的硬件更好的状态,成为传统硬件厂商和云计算厂商共同探讨的话题。
于是,在几年前,服务器等硬件厂商和云厂商的合作变得尤为紧密。一般由云厂商根据自己数据中心的需求出设计方案,然后硬件厂商根据要求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软件定义硬件,即云软件来定义服务器该是什么样,芯片该是什么样。
事实上,由于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巨头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对云服务器、AI服务器等支持云端的硬件需求暴涨,一下成为了传统硬件厂商最大的客户群体。这种变化让传统硬件厂商也有点措手不及,在云厂商的需求主导下,甚至一度沦为“打工仔”。
即使是这样的好景也没有维持太久。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云计算厂商终于自己下场搞起了硬件,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被“卡脖子”,最好从软件到硬件一体化,自给自足。万一干得好了,不是又多了一样吃饭的本事么?
硬件厂商的“软”进攻
对于硬件厂商来说,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一方面,原材料受国际形势影响,价格飘忽不定,成本不好控;另一方面,在摩尔定律下,传统技术已经逼近顶端,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也越来越薄。
如此惨淡的光景下,好不容易爆发出来的云服务器需求,居然没有维持多久,客户就变成了抢饭吃的同行。竞争之残酷,着实让硬件厂商长了教训。
那么,传统硬件厂商就没有翻身的余地了吗?不然,来自硬件巨头的反攻战早已开启。
在全球公有云巨头中,IBM是最早开启转型的硬件大厂代表。从PC业务转向认知计算和云计算业务,IBM成功地跻身全球云计算前五名的行列。虽然从2016年开始,IBM云计算业务有点掉队,但是2018年大手笔收购开源软件厂商红帽的举动,还是让人看到IBM在混合云市场发力的决心。
与IBM断臂求生不同的是,戴尔是一个“硬件软件两手抓”的大厂代表。近年来,戴尔收购了EMC,从而掌握了虚拟化领域巨头 VMWare,又在其后收购了Pivotal。通过不断布局云计算生态,戴尔从一个传统的硬件企业,转变成为一个软硬一体的企业级巨头。
在国内,华为、新华三、浪潮、联想等硬件厂商也集体开启了云化之路。其中,华为在软硬件、to C和to B端的业务通吃,让云厂商也倍感压力。
得益于多年企业级硬件的产品与设备,华为从一开始就为其在企业级场景下的硬件设施打好了基础。以此为契机,2017年华为云强势攻入市场,据Gartner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19》研究报告,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第六,中国市场排名前三。
在云计算业务突飞猛进的同时,华为在存储、服务器等传统硬件领域,依然一枝独秀,在国内保持着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
在传统硬件不倒,云计算业务快速腾飞,华为在“造芯”之路上的开挂,也让国内外厂商惊叹不已。
从华为1991年成立ASIC设计中心,到2004年成立海思半导体,直至成为中国自主芯片设计的代表,华为至今已设计了五类芯片,包括:SoC芯、AI芯片、服务器芯片、5G通信芯片、其他专用芯片。这种技术成就,没有一二十年的积累,很难短期内追赶上。
除了华为,其他国内硬件厂商也纷纷在2013-2015年开启了云计算和AI业务的转型。得益于开源技术的推广,硬件厂商很快找到了云计算技术的入口,如今同样是云计算市场不可或缺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提到的IT硬件厂商和云计算厂商,在如今的IT世界,还有更多元的玩家正在登场。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来临,小米、格力等主打C端业务的企业,也在逐渐跨界进入企业级IT的市场。
不可否认的是,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两者不再相互独立,而是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依赖关系,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对于巨头而言,硬件或者软件也不再泾渭分明。毕竟市场法则只有一条:赢者通吃。
【关于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Top10媒体。获工信部权威认可,可信云、全球云计算大会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深入原创报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
来源:科技云报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