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风起,RPA也随之涌动

作为企业数字化的重要利器,近几年RPA在国内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自2021年4月份,美国AI机器处理自动化技术研发商、企业级RPA软件巨头UiPath成功登陆纽交所之后,国内更是掀起了一场关于RPA的融资热潮。

实际上,作为国内企业服务赛道的一个重要领域,RPA赛道并不是个新领域。而其能够在国内重新兴起,也自有其演进的规律。

RPA赛道的前世今生

自从人类社会信息化起步后,公司企业就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处理业务,但多个系统之间存在的孤岛现象,使得人力劳动力在工作中不得不在多个系统之间重复输入。而RPA的出现,则让人力劳动力逐渐得以从繁杂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分出更多精力来处理有价值的工作。

传统RPA技术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微软发布的Excel 5.0中Macroinstruction(宏指令)功能,随着数据库和编程技术的成熟,逐渐形成了现代RPA三件套的低代码软件开发工具包,即流程设计器、控制中心、机器人。由于其拥有模拟人类在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中的操作能力,这使其在替代简单、重复、低效的工作流程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优势。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持续推进,RPA在数字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一方面,过去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进行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促使利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成为了绝大部分企业的共识和核心诉求。据德勤发布的RPA研究报告显示,如果计算一家收入在200亿美元且拥有5万名员工的财富1000强公司,其中20%的工作流程可以用RPA自动化操作完成,那么每年就可以带来超过3000万美元的利润。

可以预见,随着产业数字化的不断深化,RPA以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低效率的劳动付出,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红利”减退,国内企业“降本增效”的诉求日益迫切,推动自动化技术应用以部分取代“重复人工”提升效益控制成本,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

据相关行业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部署的RPA应用数量已经高达上百个,其已经可以将人工错误率降至0.1%,操作效率则相当于人工的5~15倍。这种显著的替代优势,让RPA成为数字化时代无可争辩的“最佳数字雇员”。

另一方面,在企业端强劲的数字化需求和海外资本市场高估值验证之下,RPA赛道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和加持。据统计,2021年全年国内有15家厂商共获得19起融资,总额破了34亿,总体估值也逼近230亿,预计2024年该市场将达到81.8亿元。到2025年,全球RPA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美元。另外,RPA易部署和高ROI的软件特性,也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的重要考量。

总之,在巨大的行业红利和外部利好之下,RPA赛道先后涌入了大量的玩家。而从整个行业的现有格局来看,RPA行业局势已经十分分明。

创新型玩家势头很猛

正如前文所述,RPA是个有着一定历史的赛道,而在其发展的早期,最传统的RPA主要实现结构化数据的自动化,只能完成单个要素的自动化,远远没有做到“端对端”和全流程的自动化。随着AI的快速发展,“AI+RPA”形成的技术合力将RPA推进到了智能RPA的新阶段。

在此阶段,RPA技术接入语音识别、图片识别、自然语言理解、ICR等AI能力,逐渐可以处理业务更为复杂、流程更为冗长的业务,并实现了从数据识别、录入、统计到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能力,而这正是众多创新性RPA厂商崛起的重要背景。

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达观数据、云扩科技等为代表的专业RPA厂商已经逐渐形成了品牌梯队,其无论是在融资、用户、技术、产品等方面均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融资方面来看,创新型RPA厂商无论是估值水平还是融资金额都表现亮眼。以国外知名创新型RPA代表厂商UiPath为例,其早在2020年之前就先后获得了多轮融资,在当年7月的最新融资完成之后估值更是达到了102亿美元,随后不久即登录纳斯达克,并在上市前几个交易日便创造了359亿美元的市值新高。回看国内市场,公开数据显示的2020年全年融资规模就有22起,融资金额也达到了16亿元,一些头部知名的创新型RPA厂商如来也科技、影刀RPA等厂商均先后获得了上亿美元的融资,估值更是一路水涨船高。

产品方面,创新型RPA厂商的优势更为明显。目前RPA领域的创新型厂商提供的主流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桌面型RPA,另一种是服务器RPA。其中,包括云扩科技、九科信息、来也科技、弘玑Cyclone等相关的企业,都能提供这两方面的RPA产品。此外,其应用领域覆盖财务、人力资源、销售、运维等不同领域,技术涵盖了网页自动化、PDF自动化、邮件自动化等领域,覆盖人群和市场定位相对清晰,在RPA市场拥有较高渗透率。

另外,创新型RPA的逐步轻量化、工具化、寻求被集成等特性,使其更容易被第三方系统适配,也更容易融入大型IT基础设施,其产品调整难度小,实施周期短,更容易让用户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

不过,创新型RPA厂商之间存在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具体的市场定位方面仍存在差别。目前根据RPA厂商自我定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做工具;另一类则是做平台。前者的代表是UiPath,它会为用户提供产品学习资料,并亲自帮助用户来打造流程和部署实施;后者的代表是Blueprism,它倾向于为大型客户提供统一的机器人操作平台,帮助团队实施,形成行业级应用平台。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厂商,创新型RPA厂商的总体发展势头都比较迅猛。

跨界巨头狂飙突进

作为软件市场的重要技术提供方,亲眼见证了RPA赛道快速迭代与兴起的一众“跨界巨头们”,不再甘心只做壁上观,纷纷开始下场亲自夺食。

目前参与这场“跨界”的巨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用友、金蝶、微软、SAP为代表的传统软件厂商,其RPA方案更多是被镶嵌在整体解决方案之中;另一类是以阿里云、华为云、亚马逊云等为代表的新兴云厂商,其RPA方案更多是基于业务管理的流程与优化自然衍生。近年来随着RP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这些跨界而来的巨头们纷纷加快了进入RPA市场的步伐。

就软件厂商而言,用友、金蝶、浪潮等主要软件厂商,均将其旗下的软件产品与其RPA产品相结合,为其他企业提供数据化服务、成效显著。以用友YonBIP财务云为例,其通过部署RPA应用,使其在审单、开票、报税、记账、报表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其还根据客户需求为其定制了专属RPA财务机器人集群,如法人新增机器人、供应商申请机器人等,也是其面向行业推出的业务尝试,这种特点在金蝶、浪潮的RPA智能机器人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云服务赛道中,国内的云厂商如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与华为云,在做RPA方面也是各有不同。如阿里内部的RPA产品经过了8年的内部验证,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领域,这种自用兼他用的特点在其他云厂商身上也有体现。如华为云就致力于借助RPA打造企业级RPA平台,同时兼顾对内打造智能组织;腾讯云则致力于借助投资来发挥其连接器作用,使RPA服务于用户;百度则充分发挥其强AI的优势将其AI与RPA整合,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等诸多领域。

总的来看,不论是用友、金蝶还是阿里云、华为云,这些能够参与RPA赛道竞争的跨界巨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拥有丰富的业务实践和B端服务经验,这些隐含优势正是那些新兴厂商所没有的。

除了这些之外,已经长成一方巨擘的云服务商和软件巨头们,都有自己进军RPA领域的“终南捷径”。一是相比于自研的中小厂商而言,大厂可以借助投资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减少试错成本;二是依靠云服务带来的巨大数据资源,可以加速其AI能力的提升,使其RPA技术更上一层楼;三是产业链完善、合作伙伴众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容易形成较强的生态合力(打造平台、整合细分行业伙伴等),广阔的渠道利于其RPA的业务推广。

正是借助这些核心“资源”,跨界巨头在RPA赛道的呼声,丝毫不亚于风头正劲的创新型厂商。

适配行业才是核心关键

不过,从行业来看,当前国内的RPA赛道仍处于窗口期,其在发展中也仍存在一些与行业不相适应和匹配的地方,亟待得到解决和完善。

其一,由于国内的RPA赛道还不十分成熟,因而国内厂商在产品与模式上,仍存在“照搬”国外和“扎堆”竞争的现象。作为一个“舶来品”,国内RPA热潮的兴起,与国外RPA厂商UiPath的成功上市就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其以较高估值、高增速迅速出圈之后,外界对其模式的可验证性更加确信,加之RPA本身的高ROI,使很多国内公司都将UiPath作为了对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UiPath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之快,一方面依赖于多年磨练积累的足够客户和经验模型;另一方面离不开美国垂直人工智能公司在长期市场环境下的不断积累。如在UiPath之外,包括Datarobot、Groq等诸多人工智能公司,都主打垂直生态,并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领军者。反观国内市场的很多行业,不仅行业信息化水平薄弱而且数字化经验积累有限,因而当前国内仍是通用性软件“赋能千行百业”的状况,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很难照搬国外模式迅速获得发展。

此外,当前国内垂直领域的RPA企业,仍主要围绕电商、金融等需求明确、流程清晰明了、自动化程度高的领域进行竞争,而对那些并不那么“标准化”的场景和领域则鲜有人“啃骨头”,这就使得国内RPA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很多产品仍没有摆脱国外产品的影子。

其二,RPA效能的实现过度依赖于其自身,其与场景的拓展与融合还存在现实差距。具体来说,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尤其是跨部门之间的系统规划、周期都是分而制之,主要靠人力协同。这种情况下,RPA若想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在不改变原有生态的情况下将各自分离的系统给串联起来。

而RPA整体效能的发挥,不仅有赖于技术的融合应用,还需要保证用户的流程自动化更加稳定和彻底,着力解决自动化架构、端到端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模式等问题,现实的一切都说明了任何单一的技术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唯有适配行业的技术才有希望彻底改变行业。

总之,不论是因为粗放发展带来的“扎堆”或是“照搬”,亦或是场景拓展上的现实不足,都在提醒国内的RPA厂商们,未来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将RPA技术与行业、市场的结合上。唯有如此,整个国内的RPA行业才有望迎来自己的春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5-11
企服风起,RPA也随之涌动
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达观数据、云扩科技等为代表的专业RPA厂商已经逐渐形成了品牌梯队,其无论是在融资、用户、技术、产品等方面均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