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披露2018年上半年财报。从财报表现来看,比起2017年上半年,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增幅明显,多家公司盈利。其中二三四五净利润为6.14亿元、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04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为3.66亿元、海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091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5.5%、11.6%、173.13%、238%。
众所周知自去年底严监管介入之后,消费金融行业步入了裁员大潮,部分消金机构业务开始减量。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可见一些正规的消费金融机构业务没有受到多大波及,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曙光。
但消费金融冰火两重天的时代还未过去,部分玩家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像2016年从盈利转向亏损的北银消费金融,两年内累计亏损高达14亿元;同样在近期,美股上市的信而富发布的财报也显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其总计亏损达1059.1万美元。而这,已经是信而富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可见,消费金融行业的分化一直在持续。而造成部分企业亏损的原因,有因经营不善遭到巨额罚款的,有因投入成本增加营收却下降的……
另一边,当前正处于高歌猛进时期的消费金融玩家如马上消费金融等,探索之路也并不顺利。
日益上涨的研发成本
都说2016年和2017年,是消费金融发展的蓝海期。到了2018年,随着去年底监管的介入,消费金融行业经过一系列的洗牌阶段,行业蓝海期无疑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趋于负面的发展信息:消费金融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发展阶段、消费金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但像马上消费金融这类持牌企业,业绩还是取得了高速的增长。
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下半年,马上消费金融就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净盈利652万元。此后,其营收就一直在增长,取得了2017年交易额701亿元、贷款余额超300亿、盈利5.78亿元的成绩。到了2018年上半年收入更是全面提速,营收达41.07亿元,同比增长229.38%,是2017年全年收入的90%。
诱人的成绩似乎在透露着消费金融这个行业很吃香,实则不然,马上消费金融同样面临着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
监管真是个“万能驱动器”。自监管介入以来,许多互金平台开始进行“自我反省”,下架各种不合规的产品,市场回归有序后,许多如多头借贷等不合理的产品,都被约束在了行业的大门外。并且纷纷从金融服务迈向科技型发展,连消费金融公司也都开始重视技术输出,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的确,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不再像从前那般简单粗暴。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以技术为主场、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趋势在鞭策着企业自我成长,增加研发成本也成了互金企业们心照不宣的共识。马上消费金融在技术研发上,也同样投注了大量心血。据了解其在2018年上半年,投入的研发成本就高达2亿元之多。要知道成立3年以来,马上消费金融在研发上的投入累计也才超过4亿元。
很显然,在增加科技投入的过程中,互金行业谁也不敢怠慢,一旦慢了一步,惨遭淘汰似乎是个必然。但转型技术输出平台日子就一定会好过么?现实情况是,一些互金行业的技术输出平台去年底还在张罗着扩充销售团队,现如今却纷纷减量以应对业务缩减的寒冬,行业变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据了解过去两个月以来,主动向中小银行寻求合作的风控技术输出平台大量增加,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等因素,真正实现合作落地的却是屈指可数。
现实情况在告诫人们,留下来的从业机构唯有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才能维持发展的命脉。
逃离线下、投诉率居高不下
自2017年末以来,许多消费金融机构纷纷开启了增资行动。
如2017年12月,华融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6亿元增至16亿;2018年1月份,招联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从20亿元增至28.6亿元;同样中邮消费金融也提出注册资本由10亿元提升至30亿;马上消费金融也不例外,其刚于7月份获得了新增战略融资20亿,注册资本也从22.1亿元提升到了40亿元人民币。
增资何以成了这些消费金融机构的必然动作?其中必然离不开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为满足监管要求,控制杠杆;二是为从业机构增加放贷规模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三是为提升从业机构的行业竞争力。
除此之外,消费金融行业日益上涨的经营成本,或许也是企业增资的缘由。
“人海战术”也不管用了,这句话适用于所有聚焦线下的互金从业机构,包括在线下3C分期、家电、家装等领域都有业务涉及的马上消费金融。原因何在?获客成本、人工成本日益高昂有目共睹,外加前期一些零息产品的价格战,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变得稀薄……线下领域正在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诫人们:撤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马上消费金融也没能摆脱这一魔咒,从去年就有了撤离线下业务的征兆,开始主推“马上贷”、“安逸花”等线上贷款产品,线下3C分期则不再是其业务重点。
显然,过重的线下模式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营成本,令许多企业吃不消,前端销售人员这个从前的业绩香饽饽,现在反而成了企业的负担,从业机构不得不选择断臂求生。不仅如此,就连催收的成本投入也同样居高不下。
毫无疑问,在实力更加强劲的抢食者面前,留给马上消费金融等互金平台的出路,就是跟随市场趋势,寻求更多的细分场景。毕竟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客群细分化的趋势越发凸显,金融产品自然也开始变得多样化。为满足不同客群的金融需求,企业就得打通多种经营渠道,为更多用户群体服务。
这场资本的游戏,手上没点资金实力的企业着实难以奉陪。
谁能想到,业绩一路高歌猛进的马上消费金融,在投诉排行榜上的排名也不低。21CN聚投诉发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投诉排行显示,2018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位列投诉量排行中的第二位,有效投诉2855件,仅次于Wecash闪银。这一“上榜”,却成了马上消费金融目前最为受人诟病的点之一。可见要想取得“名利双收”的良好结果,马上消费金融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
总而言之,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马上消费金融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行业前方依旧有许多荆棘在阻碍着从业机构前行。
趋势:风控时代到来,线上线下联合驱动成为主流
整体而言,由马上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消费金融行业资金成本的上涨,还有消费金融机构生存空间不多的预兆,这一切都源于行业竞争的加剧。自2018年以来,房贷收紧趋势越发凸显,银行为寻求更多发展空间,纷纷加码消费金融,也间接加深了这个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
行业竞争加剧的同时,消费金融也正在面临两大发展趋势:
一是消费金融风控化时代正在一步步靠近。结合前面的分析,消费金融由金融主场转向技术主场,而金融机构提升技术能力的核心目的就在提升平台风控能力。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还没有达到预想中的高度,科技全面降低边际服务成本的愿望还没有真正达成。
具体表现为,目前许多消费金融企业的风控能力尚处探索阶段,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真正适合企业的还没被开发出来。因此,消费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除了要做好长期的探索准备,还需要在精细化运营上下一番功夫,以适应服务群体越来越多样的消费金融趋势。
二是线上与线下联合发展成为主流。毫无疑问,为抢占更多的获客空间,挖掘优质场景日益成为消金企业的热门话题。针对线上线下不同的获客成本,以及用户不同的金融需求,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都在打造线上线下联合驱动的发展模式,全方位为用户提供消金服务。
这方面,线上场景的流量优势基本掌握在几大互联网巨头手里,顺带也抬升了获客成本,这对缺乏先天线上优势的从业机构是一大考验;线下场景看,可落地的场景基本上被人占领,早已将这片领域染成了红海,此时入局也并非明智之举。虽说一些新的场景也逐渐被开发,如信用租赁、员工贷等,不过这些新场景或多或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落地难题,难以实现轻松入局。
但从用户需求来看,那些具有强体验的线下场景不容忽视,而线上服务的便捷性也同样是吸引用户驻足的一大优势。为整合优势,未来的消金企业布局重点,必将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综合来看,随着用户消费信贷需求的日益释放,以及金融科技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效率的大提升,消费金融行业在未来还会迎来持续的增长。而马上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所交出的这份满意答卷,后期还能否续写辉煌,得看自身能否突破这些行业瓶颈了。至于行业内期待的消费金融生态何时形成,这依旧是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