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来,饿了么的“暖冬计划”有点热。
先是给商家开会打出“暖冬计划”,再是宣告第一波行动落地广东,降费率,让利商家,饿了么显然摆出了更大的阵仗。
但在聒噪的大阵仗背后,饿了么仿佛掉入“单曲循环”的节奏中。
大喊“降低费率”、“佣金不上涨”,这一行为与曾经“冬季战役”、“夏季战役”的行踪有几分神似,让利商家和让利消费者的行为好像也有着相同的逻辑。
这样看来,想给商家带来暖冬的饿了么仿佛是在“原地踏步”。
口惠而实不至
饿了么“暖冬计划”的第一口蛋糕先被广东商家吃到。
本月16日,饿了么“暖冬计划”的靴子率先在广东落地,选取广州、深圳等市2000余名中小商家实施“降费率”行动。在广州天河区,首批100名商家将下调至少3%的费率。
听闻这一消息,首批接入该计划的龙老板向媒体算了一笔账,他有一家猪肚汤店开在天河区,饿了么调降费率后抽佣14%,现在日均100单左右,客单价37元,一单利润40%。如果按现在的费率计算,一单可以多赚0.6元,每天平均能多赚60多元。
不止是龙老板,在当地经营冒菜店的郑老板也体会到了“费率下调”的感觉。他的店铺在饿了么一天能有80单,平均客单价为20元,抽佣下降3%后,“一单也能多赚0.6元”。
费率下降,每单毛利上升,龙老板、郑老板在外界看来显然是第一批尝到“让利”甜头的人,但从内部窥探,饿了么的“暖冬计划”却疑点重重。
首先,从效果本身来看,对比费率下调后的让利,商家最关心的因素还是单量有多少,如果平台一天的单量屈指可数,即使费率降到0,商家还是要在心里掂量掂量。
其次,从实际行动来看,据《饿了么“暖冬计划”:原来只扶“北极洲”》一文显示,广州首批接入这一计划的商家反映称,饿了么确实承诺佣金会下调3%,但还没给出合同,是否会要求他们“选边站”?是否会减少活动和补贴?这些细节商家更不知道。
最后,从普惠性上看,“暖冬计划”首批仅落地2000余名商家,但面对全国350万活跃商家数,这2000家店铺也是九牛一毛,饿了么“降费率”脚步还得加速。
可见,在这波“暖冬”之下,有部分商家感受到了温暖,但跟饿了么讲出的“甜言蜜语”相比,还有很多商家没感受到“真爱”。
从事实维度出发,饿了么给出商家“降费率、数字化赋能、提供贷款”的优惠承诺,而实际行动上却没能让商家得到更多实质性红利,承诺与行动的力道也不在一个档次。
因而,饿了么的暖冬计划看起来有些“口惠而实不至”。况且,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饿了么这招棋并不算出奇。
要想看清饿了么这步棋,先得将时拨回2015年,彼时外卖战场硝烟四起,补贴红包此起彼伏,为了教育市场进而争抢份额,平台间的价格战打得不亦乐乎。
到2017年时,用户消费习惯建立,行业双寡头格局显现,外卖市场教育完毕,除了一些节日优惠和滴滴外卖掀起的短暂高潮,价格补贴的喧嚣也算告一段落。
但没想到,历史车轮行至2019年,饿了么又想重打价格战,只不过曾经toC,今天toB。
调降费率让平台少抽成、商家多赚钱,和曾经消费者补贴的逻辑如出一格,而且,价格战一开打便很难叫停,最终平台为争抢商家可能会是两败俱伤,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从事实中可以看出更为关键的一点,饿了么“暖冬计划”还没让商家品到承诺中的蜜糖,很多实质性优惠还没深入贯彻给商家,反倒是先让饿了么这块招牌先尝到甜头。
惠于品牌但未惠于商家,饿了么的“暖冬”又像是一场营销战。
但无论是营销战还是价格战,饿了么选择此时推动“降费率”,实则想借价格优势撬动商家份额,进而在整体份额上与竞对较量,但当下,外卖战争不再揪着补贴不放,价格成为了游戏对抗中的一颗棋子,技术、服务和效率等等都是对抗中不可或缺的棋子,他们共同将这块市场抬升至另一维度。
升维之下短板已现
外卖市场走向升维,这一点在O2O市场的网约车、在线购票等场景都可见一斑。
在线购票市场也曾经历过激烈的票补阶段,9.9的电影票屡见不鲜,但在市场降温和监管到来之后,售票平台从C端转向B端,主攻电影的制作、发行等产业链上游环节。
网约车市场也较为类似,在当年红包大战结束后,滴滴通过整合成为市场第一,价格补贴逐渐熄火,并开始深耕汽车金融、车后服务等产业链环节。
可见,借“补贴撒钱”抢夺用户的蛮荒时期过去后,市场上的玩家开始强化内核,即自身的垂直能力、技术能力和效率能力等等。
就外卖平台而言,相比于价格补贴,垂直向下加强商家数字化能力或许更为有利。
从供应链端的食材选用、采购到运输,到商家后端的厨房、财务和人员的管理,再到前端的订座、下单和结账,外卖平台可以借SaaS系统提供全流程的数字解决方案,强化商家服务效率,进而提高他们对平台的忠诚度,巩固商家份额。
同时,在配送端上,平台要通过技术能力,定位离商家最近的骑手,规划城区内最省时的配送路线,估算预计送达时间,以此不断提高每单配送速度。
通过以上能力的聚合,外卖平台最终指向效率与服务的提升,这也是价格之上更高维的优势能力。
尤其是在外卖战争行至今日,短期增长不再是平台的焦点,长期能力与长线价值更能为平台带来可持续发展,这倚仗的不再是资本、流量等单一环节,而需要技术、效率等全局能力的协同。
而恰恰是在这些能力上,饿了么开始暴露出自己的问题。
在餐饮维度的深耕上,饿了么早在2015年便开始布局,曾推出食材采购平台“有菜”,但因为品类稀少、服务费用较高最终被弃用,直到日前,饿了么才“复活”这一平台。
不止“有菜”,与饿了么合并的口碑曾与SaaS服务商“银盒宝成”展开合作,为商家提供“口碑码”服务,以供消费者排号、下单和开具发票,提高服务效率。
可见,饿了么并非一味专攻价格,他也在沿着这条链路“向下扎”,想以此来强化自身能力,但饿了么要加强的并非某一单元,而是整体打通的能力。
就SaaS这一端来看,“口碑码”和“有菜”的启动只是故事的开头,后台厨房管理、财务管理等全链路打通状态才是故事的高潮,而目前的饿了么在书写这段故事上的能力还不强。
不止是SaaS端,更关键之处在于,饿了么和口碑暴露的短板是在生态能力上。
商家、骑手和用户,在外卖平台的三要素中,饿了么仍旧缺乏协同,如何强化每个要素的垂直能力,进而协同三大要素,打造出真正的外卖甚至餐饮生态,这道难题已经摆在饿了么的面前。
何况,在并入具备更强大商业生态的阿里之后,饿了么反倒肩负起更大的重担,作为外卖平台第一梯队的玩家,他俨然成为阿里生活服务领域的利器,想要以他为火力点,突破更多生态边界,这显然让饿了么解题的难度再次增加。
可见,外卖的游戏升维了,“价格战”这种散打玩法很难占据绝对优势,数字化、技术和效率,这些招式构成的组合拳或许更有杀伤力,而这套拳法,饿了么显然还没参透,并且要多加修炼。
因而,与其打出“口惠而实不至”的旗号,还不如回家好好修炼拳法,待学成后再出山。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