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400亿营收背后,阿里“科技公司”大旗已彻底竖起

文|李永华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1万亿美元,2020财年财报中的GMV刷屏,阿里成为全球首个交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数字商业平台。

“另一边”,阿里云财年收入破40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度增长62%,这意味着阿里云打破了“大体量下增速必然下滑”的云计算行业魔咒。而阿里云估值已经顺势上涨到了770亿美元——这已经倍数于很多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整体。

就在一个月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公布了投资规模扩大计划,宣称“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来搞新技术、新基建。”这些投资将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在已有全球21个区域上百个数据中心、飞天操作系统管理规模超百万台服务器的情况下,未来阿里云可能要冲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

毫无疑问,阿里的科技战略已经开花结果,跻身世界顶级高科技公司。

旧时都说百度强于技术、腾讯强于产品、阿里强于运营,现在旧的标签不用撕下来,但阿里又获得了另一个“科技公司”的标签,这是阿里的B面,也是另一个阿里。

一、种因得果,“技术专注力”造就“科技公司”阿里?

在宣布2000亿投资计划时,张建锋说“我们已经坚持投了11年”,现在还要加大投入。

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移动互联网沧桑巨变,技术创新不断。回过头来看,一向有着浓厚“商业”印记,较少被人往技术上靠的阿里,可能才是最有“技术专注力”的那个。

不妨从这么多年,业界出现的三类对待技术的主要态度说起。

1、“目的派”:先有商业化功利性目的,再有技术的各种配套发展

这类企业的最大特征是以技术立身,在残酷的商业化竞争中,试图通过技术来获得商业化竞争优质,并增加博得移动互联网一席之地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它们往往是先有商业化的功利性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配套各种技术布局,技术的发展是倒推的过程。例如,盯住了自动驾驶市场的广袤前景,才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看到了语音技术的市场潜力价值(软件/硬件/入口),就投入资源将智能语音技术做起来。

这使得这类企业往往一边做场景应用,一边打技术基础,二者相互协同前行,再加上技术底子,在外界表现出强烈的技术标签。

2、“结果派”:技术的应用是技术自然发展的结果

这类企业的种种技术虽然最终也在广泛的商业化案例中落地,但由于企业本身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以技术立身,或者说,不靠技术吃饭,这些应用落地,只是长期以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种了一棵果树,长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结果了。

阿里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个经典而常见于互联网的事件是,当年阿里云刚刚起步时饱受内外部非议,但阿里决策层坚定投入云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马云说“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技术不需要那么强烈地与商业价值捆绑,至少短期内企业不指望这些技术活着,这使得阿里的技术发展呈现一层一层打牢技术基础的过程,先有基础体系再结出一个个果实,而不是有了果实去找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阿里具备技术的实际却缺乏技术的标签,这也导致一旦阿里往外展现一系列技术的成果时,就证明背后的技术体系已经十分稳固和成熟。

3、“外挂派”:技术并非主要赛道,而是“配置”倒逼

这类企业对技术没有强烈的兴趣,但深知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而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进行配套研发。

最典型的是腾讯,产品方面的强大能力让腾讯一直不算是个技术派,可能也没有体系化的技术基础建设——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腾讯内部负责创新技术的各个部门还存在某种割裂,例如AI方面微信就几乎自成一派,甚至与集团其他技术研发有重叠之处。

当然,产品上的巨大成功、赛马机制带来的现实价值,让腾讯此类做法也无可厚非。

总得看来,在PC互联网转移动互联网这十数年来,“最商业”的阿里可能才是最具备技术专注力的平台,“科技公司”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公开信息显示,阿里的已经拥有6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等荣誉。

Canalys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云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环比上涨至46.4%,另据Gartner和IDC数据,阿里云在全球市场排名前三,增速高于亚马逊和微软,从此次财报来看,这种增速优势将仍然保持。

2020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阿里云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两大奖项,这是互联网公司首次同时获评两大奖项,其标志着民营企业开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引擎”,阿里十年技术战略进入收获期,“科技公司”彻底坐实。

二、从“科技公司”视野看阿里技术,有哪些不同?

如果以“科技公司”,而不是零散的、只是把技术当作附庸的视野看阿里,就会发现,阿里的技术已经在过去10年潜移默化建立了完整、立体且深度的体系,说是“另一个阿里”并不为过。

1、宏观布局上,不仅有大树,还有繁茂的枝干

要论所谓的“宏观布局”,其实很多企业的官方介绍中,往往都包括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5G等一系列热门技术,每个门类下都会有看起来很亮眼的创新或者优势。

这像是一种“应有尽有”——既然是时代趋势,自己怎么着也要凑起来,实际往往只是装饰一下门面,挖一些技术人员建个框架就说自己有了这个能力,典型的如后进电商平台,其技术布局大抵如此。

但是,“结果派”阿里一层一层摞起技术基础的过程,使其在技术宏观布局上,不仅有全面布局的大树,也有繁茂而非装饰的枝干。

在“大树”层面,近两年,阿里巴巴以云计算为中心,先后成立达摩院、平头哥等研究团队,在云计算、数据库、AI等领域都抢占了全球领先排位,此外在底层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IoT等领域都实现了全面布局。

在“枝干”层面,阿里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深度的积淀。例如,在如火如荼的AI领域,其拥有包括AI芯片、AI云服务、AI算法、AI平台、产业AI等在内的完善人工智能布局;在更细节的层面,截至2019年9月,阿里AI调用规模已超每天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日处理图像10亿张、视频120万小时、语音55万小时及自然语言5千亿句。

2、技术跨度上,既有一线消费级技术应用,也有顶尖技术对垒

从技术的跨度看,阿里囊括了从消费级技术应用到顶尖前沿技术不同层次的布局,从基础研究到现实应用几乎没有偏废。

在底层硬件方面,平头哥RISC-V处理器玄铁910、一站式芯片设计SoC平台无剑、AI推理芯片含光800均处在世界前列,此外阿里还在服务器硬件方面有诸多突破;

在云操作系统方面,阿里建成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配套了神龙服务器、数据库、交换机、交换机操作系统等一系列自研技术,作为全球集群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计算平台,飞天被应用到“最多跑一次”、城市大脑等场景中;

在大众最直接感知的消费级应用方面,基于智能语音技术广泛渗透市场和场景的天猫精灵,来源于图像识别技术给网络购物带来极大便利的拍立淘……这些都是消费级市场的典型技术应用;

甚至,在尖端基础科学技术方面,2018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研制出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被美国连线杂志称作有望打破谷歌提出的“量子霸权”的有力产品,虽然基础科学与商业应用隔得比较远,在达摩院研发比例也不算高,但阿里亦没有放弃为未来做准备。

3、场景应用上,“创造问题”式场景应用形成深度解决方案体系

对于技术与场景应用的关系,在阿里有一个公认的演变过程:从技术支持商业,到技术融入商业,再到技术改造商业,直到技术驱动商业。

技术驱动商业,在阿里,呈现一种技术与商业的特殊关系:不是像其他企业的普遍做法那样,商业有问题找技术进行优化,而是技术主动去发现商业中的问题、痛点和值得改进之处进行优化。

技术与商业的地位是对等的,这种“创造问题”式场景应用,让阿里不断形成更有深度的解决方案体系。

例如,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几乎就是一个完全由技术驱动形成的平台,智能供应链和无人仓技术提供无人仓群、全球最大的仓储系统和智慧供应链,大快递技术提供电子面单、智能分单、智能路由、智慧天眼等提升快递效率和质量,此外,还有通过智能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寄件服务的菜鸟裹裹,能够实现全程无人化操作、秒级取走快递的菜鸟驿站,甚至快速无人车也已经在积极准备量产。

在技术驱动下,阿里几乎一次性打穿了所有跟物流场景有关的场景应用。

4、企业应对力上,技术让阿里经济体不仅有体量更有灵活度

深耕技术的另一个好处,是让阿里拥有对外界需求的快速应对能力(当然,这需要组织能力的配合),使得阿里能够走出“有体量则缺乏灵活度”的互联网普遍规律。

对比另一家巨头,这也使得阿里没有所谓企业基因论的桎梏,不论是To C、To B、To G,共通的技术基底让阿里具备十足的业务弹性。

这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公开数据显示,短短几个月内,全国28个省市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健康码在200多个城市上线,在阿里云的支撑下,1.8亿学生在家上课、2亿上班族在家办公。

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防疫效率,保障了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是阿里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融合的体现,但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需要不是来自疫情防控的公益需求,而是来自“客户”的新型需求,阿里同样有能力快速满足。

三、“科技公司”究竟给阿里带来了什么?

脱离具体的技术实践,从更宏观层面来看,“科技公司”标签还给阿里带来了两个层面的深度价值。

1、对内,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运营”标签

2019年双11前,阿里巴巴已经实现核心系统100%上云,成为全球首个将核心交易系统100%运行在公共云上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同为云计算巨头,亚马逊、微软、Google等都尚未迈出这一步。

54.4万笔/秒的订单创建峰值被阿里云公共云扛下来,技术对阿里商业价值的创造,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技术在阿里经济体的全面渗透,可以说,万亿GMV的实现,是阿里“商业帝国”+“科技公司”AB面的共同作用。现在,阿里的“科技公司”属性越来越浓厚,并没有弱化阿里一直以来的“运营”标签,反而在强化阿里的运营能力和创造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能力。

2、对外,新基建洪流下阿里拿到头等舱船票

基础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被新基建划了重点,而阿里10年的技术储备已经自然而然在这些领域形成了积淀,“科技公司”的一面在当下集中显露,也帮助阿里拿下了新基建的船票,还是头等舱。

事实上,阿里技术推动的新型基础设施改造早已开始,在杭州“成名”的城市大脑已推广至全球23个城市已经引入城市大脑;在工业领域,阿里的技术帮助制造企业寻找上千个参数的最优搭配,已经在为中国制造良品率提升贡献力量。

从数字政务来看,浙江最多跑一次打通100个事项70多亿条数据,成为数字化政务范本。当前阿里云已经形成“一云+两端+两中台+N智能应用”的新型数字政务服务模型,阿里巴巴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达成了合作,覆盖全国442个城市,涵盖1000多项服务,累计服务9亿人次……

而这些,就是“新基建”。

结语

阿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技术的加持,而技术本身也已经构成了另一个“科技公司”阿里。

作为可能唯一拥有商业和技术两类标签的互联网巨头,阿里既实现了主体电商、本地生活业务独占鳌头,也没有错失时代大潮下的机会,这一切,只能来自过去数十年的未雨绸缪——经历先隐忍、后低调、再露出的10年,阿里完成了两套相互独立又处处协同的体系的构建,A面是阿里,B面亦是阿里。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25
阿里云400亿营收背后,阿里“科技公司”大旗已彻底竖起
一个经典而常见于互联网的事件是,当年阿里云刚刚起步时饱受内外部非议,但阿里决策层坚定投入云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马云说“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