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新基建”一次性按下了七大领域的加速键,一夜之间许多行业都为自己打上了“新基建”的标签,说也有趣,仿佛每个公司都有先见之明。
无论是“真”还是“蹭”,新基建确实为许多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化剂,但也有例外,比如近两年本就“风头大盛”的机器人行业,即便在“新基建”政策的覆盖范围内,但或许其帮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智能相对论”在与一些机器人企业交流过后,这似乎也是他们的普遍认知。
“新基建”之下机器人有发挥,但更像“边角余料”
机器人的热度,从资本投资情况能够略知一二,仅今年2、3月份不完全统计,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数量就超过20起,融资规模达到数十亿。
质疑,同样也在机器人行业中上出现过,很多人认为许多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其实都是“智障机器人”。
例如,去年日本一家机器人酒店,就因为各种事故频出,最终解雇了所有机器人。又例如曾在网络上大火的一个视频,一个大妈在银行办理业务,因不满办事效率,与大厅服务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对话”,机器人的态度却引得大量吐槽。
“所以,机器人行业其实近两年一直在遭遇“拐点”,向上或是向下,每年也有所谓的风口,像此次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对于机器人行业也是个拐点,但要说起决定性作用谈不上。”一位任职于配送机器人企业的PR告诉“智能相对论”。
那么“新基建”作用于机器人行业,主要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超能机器人CEO肖湘江对“智能相对论”表述了他的看法。
1、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
“新基建”下,无疑将会诞生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方面,比如新能源充电桩,现在都是固定式的充电桩,如果我们可以将机器人与充电桩结合,像手机充电宝一样,使充电桩也可以移动化,有没有可能解决目前充电桩建设数量不足,或是难以寻找的痛点?”肖湘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移动充电桩只是一个应用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或许也有机器人的发挥空间。
2、服务于基础设施的机器人有需求
“新基建”发力的七大领域,像特高压、城市交通所引发的建设需求升级,将为机器人带去一定增量。
“新基建发展特高压,那就会建设很多特高压线路,未来巡线的需求肯定会大增,这对于机器人是一个机会,在大数据方面,也会建设更多数据机房,巡查、检测都用人力,成本太高,这些地方就能用到安防、安保机器人。”
那位配送机器人企业PR举了个例子,“疫情期间,我们将配送机器人加上消毒、清洁的功能,并且做了实地投放,在使用机器人以前,一栋楼需要配备5名保洁阿姨,一天6次的来回打扫消毒,而在机器人进场后,三台机器人就能包干所有的事情。”
特定时期下,机器人适时的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3、直接受益于新基建带来的技术推动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当然也有些直接助力。
在肖湘江看来“目前虽然我国在信息通信领域有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无论在通讯、云端算力等方面一直还存在较大瓶颈,在5G这些项目落地后,就给远程机器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如远程医疗这类。”
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接受中新社报道时同样提到受“中国人力成本偏低”等传统观念影响,传统制造业与AI结合后的显性终端产品服务型机器人一度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此次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服务”让服务机器人市场发育度迅速提升。当前5G商用正加速推进,这将进一步促进服务机器人“上云”。”
“但整体来说,其实“新基建”对机器人更像是“边角余料”,毕竟核心渗透的领域并不是机器人。”最后肖湘江这样总结。
可以看到,其实行业人士的看法与媒体、专家们是存在一些分歧的,至少“兴奋度”远不如外界所以为。
“新基建”的机会在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新基建”的政策红利,作用当然也会有,不过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在那些离市场化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身上。”有行业人士告诉“智能相对论”。
至于为什么?其实“新基建”的作用或许与此次“疫情”有些类似。
那么,机器人行业为何会在疫情期间迎来拐点?智能相对论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疫情完成了市场教育
都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生活习惯、社会习惯有多难,但在疫情来临时,又显得多么轻而易举。
就像家电市场,疫情期间,消毒柜、洗碗机、除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悄然走俏,据苏宁发布的报告显示,疫情期间,苏宁平台多款健康除菌类家电销量增长超200%,其中,消毒柜销量同比增长205%,洗碗机搜索量同比增长283%,壁挂新风及新风系统同比销量增长304%。
机器人市场同样如此,受病毒传播模式影响,大量密集接触类工作让机器人价值得到体现,像上面提到的消毒机器人,除了替代人工提高效率,更能避免交叉感染,降低风险。
从而让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即加深了市场对机器人行业潜力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器人产品在需求端的推广与落地。
2、供给侧的缺乏,让机器人登上舞台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上台或许也是“无奈”。
“怎么说呢,应该也是供给侧真的太缺乏,有什么就用什么,于是一下就被推向了一线。” 超能机器人CEO肖湘江也认为机器人在疫情期间突然爆发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不过,在另外一维度,机器人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扎实,疫情下带来的拐点既是“无奈”,也是“有理可循”。有句调侃的话是这么说的,“想要成为风口上的猪,你先要站在风口上”,在机器人身上正好得到体现。
为什么是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呢?那位不愿透露信息的企业PR认为。
首先,机器人本身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对于已经在行业里实现量产化、实现了服务闭环的企业而言,“新基建”和“疫情刺激”带来的最多是从1到10的增量,而对那些有初步量产化能力,但还没有完善服务闭环的企业而言,就是从0到1的质变。
其次,机器人行业的考验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即有没有“长期价值和短期造血能力”。
长期价值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短期造血能力决定企业能不能走下去,说白了就是钱,很多企业都是倒在了半路上,而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所带来的市场需求,正好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完成短期造血能力不足的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想走下去,机器人企业最需要把握三个方向,一是新技术的锚点、二是依附产业的痛点、三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
“智能相对论”看来,第一点机器人行业本身是具备的,第二点在疫情期间这个问题被放大了,第三点就是新基建可能为机器人行业带来的变量。
加上业内人士的分析,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新基建”的机会在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身上。
总结
“降本增效”是机器人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现,机器人企业想要长久的走下去,还是要让市场看见相应的价值,“伪智能”的帽子就是因为看不见价值才被提出,而“新基建”等因素,最终也只是外力。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