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华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34万亿的新基建,能带来多少机会,这是无法想象的。
但有一点,中国本就走在全球领先位置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将迎来新一波机会,而且是一波由国家意志推动、科技企业全面参与、最终将触及每个个体的科技应用大浪潮。
在这其中,那些原本在属性上就归属于“新基建”范畴的科技行业,在经历不短亦不容易的发展过程后,将迎来高光时刻,属于它们的故事可能要由“早春”快速讲到“盛夏”。
而智能交通毫无疑问是典型代表,其中的参与企业既面临巨大的机会,也在接受“新基建”带来的新挑战。
新基建“启动”、科技企业“并入”、智能交通冲锋在前
按照央视的定义,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而除了少数国家专营的领域,大部分内容都与我们熟识的互联网科技高度相关。
1、新基建在科技领域是“并入式”发展
与十多年前的“铁公基”相比,新基建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内容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特质:相对于铁路、公路、港口要从零开始一个个项目搞,“新基建”已经有大量的科技企业打下基础。
或者说,新基建在科技领域是“并入式”发展,作为一个宏观政策倾向,很多早已经存在的技术、应用和趋势将并入其中。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我们都在谈论科技企业的机会,而事实上,中国科技企业自身的先导发展也成了“新基建”的机会。
例如百度这样的AI巨头,其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AI技术在巨量投入下正在准备进入收割期,在“新基建”浪潮下无疑将直接受益,类似Apollo这样的平台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但反过来看,平台上中国领先世界的自动驾驶、车联网等一系列技术,也是“新基建”在道路交通领域的重要支撑。
2、积累越深的行业,政策“受益”越重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新基建”更像是把众多小浪、中浪汇成大浪,而不是直接砸钱掀起大浪。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并入”的浪头中,那些原本就积累深厚的领域,将与“新基建”产生更多的互动,这其中智能交通无疑“冲锋在前”。
一方面,在百度等企业的“智能城市”耕耘下,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标配的解决方案,其纾解交通拥堵这样的城市病的价值,恰好与“新基建”同样需要惠及民生的价值观吻合;
另一方面,智能交通承载了中国领先的5G、AI、互联网服务优势,本身就是用技术改变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为,例如百度Apollo的三大模块——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车联网,改变汽车、改变道路、改变出行方式,本就是奔着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再造去的。
几乎所有智能交通领域的科技企业作为,在过去只是差一个“新基建”的帽子罢了。
四个“硬性指标”,倒查智能交通是否符合“新基建”内在需求?
不过,虽然智能交通天然可以契合新基建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就满足新基建这个概念内在提出的新需求。
至少有四个“硬性指标”,科技企业的智慧交通要抓住机会并入“新基建”浪潮必须具备:
1、系统化的协同才能发挥“基建”价值
“新基建”先看“基建”部分。
如同铁路、公路、港口这样的基建最重要的是“组网”形成协同价值,“新基建”中各种新技术也必须具备协同创造价值的能力。
单独的项目,例如给汽车装个屏幕、上个操作系统,连网……这样的“车联网”行为显然不足以成为“基建”,甚至,单独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也只能算是汽车产品的改造罢了。
既然是“基建”,就必须通过协同的方式,完成出行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方面,巨头平台的优势和机会更加明显,例如百度的”ACE王牌计划” 并没有局限在优势的自动驾驶技术,而是将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城市这三方的需求进行整合。在长沙案例中,百度Apollo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就包括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辅助驾驶、交通诱导与信号控制、运营车监管、出行服务、智能停车六种场景应用。
到现在为止,Apollo开放了车联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相关的三大平台,客观上构建了从道路到车到应用的体系化交通智能。反过来看,科技“新基建”这种事,也确实只有巨头能够承担,中小科技企业最终仍然会伴生在不同巨头的旗帜下。
2、既有的落地实践必须体现“新”价值
之所以要搞“新基建”而不是传统的“基建”,除了技术属性,新就新在它不会重蹈资源浪费的覆辙,所以,进入“新基建”的智能交通落地实践必须有“改变”的价值,不能“空转”,要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仍然以Apollo为例,其目前在长沙、重庆等地的耕耘,一开始就奔着现实价值而去。
在长沙,2019年中国首批前装量产Robotaxi试运营,自动驾驶产业生态与测试条件的逐渐完,这些带给长沙的不仅仅只有“自动驾驶第一城”的“新名片”,更重要的还在为解决长沙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贡献力量,例如,根据百度提供的数据显示,Apollo车路协同已经成功避免测试路段90%路口急刹、解决50%停车停滞等交通问题,现在,相关技术已经在湘江新区试点。
此外,智能交通改变的不只有交通,对制造产业也会有辅助推动作用,能与长沙的智能制造遥相呼应,推动这个新一线城市智造产业的更大发展,而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将带来更多、更高端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推动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吸引更多资本,最终将提升城市地位。
3、“材料”必须供应得上,还要有更多“施工方”
虽然巨头是智能交通新基建的主要“建设方”,但由于智能交通系统庞杂,巨头不可能自己全部做下来,平台、生态与分工是新基建的必要。
用科技企业自己的话说,产业平台才能组成驱动创新变革的关键力量。Apollo与红旗的合作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自动驾驶基础车型改造、调优都需要车企的配合。此外,车联网也需要车企、内容/服务应用方的通力支持,而V2X这样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更是需要大量物联网软硬件合作伙伴。
总体而言,智能交通的“新基建”要推进,必须依托一个集车企、应用开发者、内容服务商、操作系统商、终端设备商等在内的产业平台,重构产业价值链,而这也是Apollo这样的智能交通厂商背靠巨头的优势所在。
4、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才能避免放大产业风险
“新基建”的最终结果,是技术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每个人都享受着前沿技术带来的价值,在智能交通领域,是更好的驾车体验、更短的通行时间、更有序的城市道路环境风貌等。
而这其实也带来某种“隐患”:一旦大规模铺开的“新基建”中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个浪潮将放大我们智能产业甚至日常生活被卡脖子的风险。类似的体验我们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已经有深度的感受,无需多言。
所以,智能交通并入到“新基建”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好在,绝对领先全球的华为5G,与Google等巨头称雄的百度AI技术及其所属的自动驾驶……中国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或许这也是敢于提出新基建的原因之一),这种领先还渗透到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痛点上,车规级百度鸿鹄芯片预示着中国在将在“新基建”攻势中从软件到硬件都取得较高的自主权。
三大棘手问题,“新基建”帮助智能交通K.O.
“新基建”对智能交通提出了要求,而一旦这些要求满足,新基建也将给行业带去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痛点问题的解决上。
1、解决最根本的外部意识和信心问题
智能交通重新定义了汽车产品,它不再是工业产品,而变成了移动空间;城市道路变成一个智能化串联的动态互动交通网络……更多类似的转变在发生。
而新的事物总是会遭受各种质疑,AI的场景应用长期面临着城市主政者、车企、供应商、大众等的市场教育难题,当技术正在不断优化自身的时候,外部认知却没有跟得上——这个技术,真的能用、有用吗?
现在,“新基建”从顶层设计席卷而来,首先帮助Apollo这样的平台进行了一次广泛而彻底的市场和用户教育,在市场拓展和商业化层面将大大提速。
2、改变智能交通内部心态、不“隐”也不需要再“忍”
智能交通在技术层面的研发注定是不容易,大量的困难遇上内外部的质疑,对从业者而言是不小的心态挑战。
可以说,类似Apollo这样的智能交通平台,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隐”(技术不被理解)和“忍”(憋着一股劲)的蛰伏之中,在最终大面积开放应用并获取可观的商业价值前,从业者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可能都不会少。
“新基建”的到来,具体到企业本身,等于先给了一盏明灯,再让人朝着它前进。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展、企业内部地位的提升、市场认知的高涨,隐忍的时代即将结束,有导向、不盲目、不焦虑的高光时代来临。
3、以政策利好,帮助前沿技术和实践更快度过积累期
智能交通的隐忍来自于技术必不可少的积累期,需要一点点投入、逐步自我优化提升。
“新基建”带来的政策利好,将加大城市主政者或者城市运营方的协同投入力度,一方面,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更被信任的环境,更积极的配合,这些都将加速技术的演化,使得原本的开发周期“压缩”;
另一方面,平台化的生态使得更多开发者加入到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中,通过开放的技术交流、数据积累,Apollo等类似的平台将完成智力叠加的过程,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智能交通所牵扯的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形态来说,不被短期内变现所胁迫的“温室”环境更适宜创新精神的迸发以及技术实践的深化,新基建将为它们建立这样的“温室”,让智能交通迎来深度发展期。
总而言之,“新基建”对科技企业是机会,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智能交通领域,“新基建”有现成和较为完备的发展基础,科技企业、平台将自己的业务并入“新基建”是一种必然,在这个基础上,它们的发挥空间将变得更大。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