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选滨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在今天,“支付”一词似乎可以大谈特谈。
一方面,支付虽然一直是交易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传统模式下支付手段较为单一,尚不足以拎出来单独谈论。
不像今天,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支付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曝光度与媒体聚焦性也愈发强烈。
另一方面,支付伴随着互联网效益的扩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市场流程,与新技术、新产业的挂钩结合,价值新增,屡见不鲜。
更有成为当前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与腾讯比拼角力的重要领域,从线上打到线下,支付的应用不断在创新方式,席卷零售市场。
以2019年为见,本年度最火的支付方式不外乎刷脸支付,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份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携手60余家银行联合发布一款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简单直白,直指刷脸支付市场。
为此,“国家队”大举进军刷脸支付市场,相比过去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两强之争,在该市场尚未落座定局的情况下,未来的发展或也将迎来不一样的态势。
2019起风的一年:“青蛙”捕“蜻蜓”,“蓝鲸”跃出水面
普遍的看法,刷脸支付是移动支付市场之争的延展。
2015年春节,10.1亿次收发的春晚红包,正式刷新国民对于移动支付的印象,自此微信支付开始逼近支付宝的城围之下,两者之争愈发激烈。
此后,不可避免的市场趋势出现,微信支付增长,支付宝下滑,两者达到了一个相近的节点,两分天下。
尽管,支付宝仍然占据着大份额(超过53%)的移动支付市场,但是微信作为当前全网top 1的App,与腾讯强大的社交体系相持,对支付宝的威胁不可谓不大。
以数据来看,手机端无疑是腾讯的优势战场。
此时的阿里,似乎正在有意避开腾讯的锋芒,以支付为导向,向线下开辟新的战场。
以刷脸支付的使用流程来看,这也确实是一个摆脱手机的支付方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携带任何移动设备,只要刷脸识别,便可完成支付。
具体的,是刷用户的哪个“钱包”,那就取决于商家的刷脸支付设备。
2018年12月,支付宝正式推出刷脸支付设备“蜻蜓”,相比之前的刷脸机器,其在体积、价格与使用流程上都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更有向中小商家普及推广的可能。
然而,就在支付宝“蜻蜓”起飞之际,微信支付紧随其后,于2019年3月正式推出其刷脸支付设备“青蛙”,对标之下,火药味十足。
青蛙捕蜻蜓,一池塘水再被搅乱。
一方面,不管是“蜻蜓”,还是“青蛙”,两者都有意降低使用门槛,以开放的模式向市场推广旗下刷脸支付设备,不需太复杂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支付”的核心层面,双方又进入了补贴战,只要用户通过刷脸支付设备向商家付款,商家便可获得相应的返利,导流之意十分明显。
“蜻蜓”飞,“青蛙”赶,2019年围绕着两大刷脸支付设备品牌,市场之下,是刷脸支付不断下沉,大规模商用化的过程。
而在10月底,银联的入局更是让市场的风口持续加剧。
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刷脸付”之后,银联与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终端完成聚合,由银联商务发布了旗下刷脸支付设备“全民付蓝鲸”(以下简称“蓝鲸”)。
“蓝鲸”跃出水面,在刷脸支付起风的一年,市场的风向也迎来新的变动。
此前,“青蛙”与“蜻蜓”的刷脸支付设备都只是单一的账号体系,“蜻蜓”刷支付宝,“青蛙”刷微信,泾渭分明。
如果需要交叉支付,那么只能回归二维码的形式,由用户通过手机扫描终端屏幕来完成,不能刷脸,壁垒明显。
“蓝鲸”所做的聚合,便是系统之内嵌入两套账号体系,银联刷脸付与微信支付,用户可自主选择,即一张脸在同一个设备刷两个“钱包”。
很显然,强风之下,“蓝鲸”驮着“青蛙”出场的局面对于未来刷脸支付市场的走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终端设备的壁垒会被打破,刷脸支付迎来新的格局。
被撑大的市场风口,“橄榄型”的刷脸支付产业生态
再以近期的市场表现为例,回过头先说整个刷脸支付的产业生态。
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阿里、腾讯、银联和刷脸支付设备厂商,到中游的服务商与代理商,最后到下游的零售门店与商家,产品研发、推广、落地三个步骤似乎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细看下来,也有疑虑。
都在说,刷脸支付很火,但如今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使用更多的还是二维码支付,结合产业上中下游的表现,大致可以将当前的产业模型总结为“橄榄型”。
上游的厂商不多,仅阿里、腾讯与银联有能力在推行刷脸支付,第三方的设备制造虽然归属上游,但更多居于幕后,总的来说对于市场风波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下游的商家落地,除了一些大型商超、自动贩卖机、高校食堂等有限场景,刷脸实际上并没有网络热议的那样,颠覆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至少目前该模式还有待市场验证。
那么,作为本年度的风口之一,刷脸支付先在哪里火了呢?“橄榄型”模式,膨胀的地方在于中部,对应的正是刷脸支付的服务商与代理商。
在当前的一些论坛和关于刷脸支付的讨论下,大抵都能找到类似的“合作”项目信息,中游服务商与代理商的极力宣传与渗透,着实让刷脸支付在大众视野火了一把。
此前阿里牵头、微信后入,两强之争,双方都有意以开放、补贴的合作模式向市场推广刷脸设备。但是,很显然,如今中游部分“膨胀”的服务商与代理商鱼龙混杂,出现了诸多市场乱象,如收取高额加盟(代理)费之类的,让刷脸支付陷入“骗局”争议。
可惜,对于部分中间商而言,风口未能吹来大把钞票,反而顺走了钱包,交了一笔智商税。
未来,随着“蓝鲸”的发布,更多聚合设备或将在市场继续推出,那么,以代理和服务为中间环节的风口仍有加剧的可能。
不难理解,刷脸支付在阿里、腾讯与银联的推广下,势在必行。只要线下零售市场仍有刷脸设备的增长空间,对于投机主义者而言,这场风便不会停下,更何况“聚合”恰是一个更好推崇的噱头。
可以预测,2019刷脸支付起风的一年,仍会持续到2020年,大规模的商用化普及仍需要一定时间来填充当前的零售市场,特别是在今天都在进行新零售改革的重要节点。
跳出市场风口,刷脸支付真的是一个好方式吗?
若是把注意力从刷脸支付设备转移,重新的审视一下刷脸支付这项技术,宣传上号称颠覆二维码支付的新式支付手段,是否称得上是一个好的支付方式?
据智能相对论了解到,湖南部分高校已有支持刷脸支付的自动贩卖机落地,主要分布在宿舍区、教学区等学生流量比较密集的场景。
对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刷脸支付体验方面的采访:
问:“楼道中的自动贩卖机的刷脸支付,体验效果怎么样?”
答:“挺好的,(支付宝)刷脸支付会比扫码优惠两分钱(笑)”
问:“除此之外呢.....”
答:“(认真)其实,像某些时候没带手机的话,还是挺方便的。比如,有时候下楼拿外卖,临时想买瓶饮料,刷一下脸就好;或者是考研复习,肯定是不会带手机去的,在教室想要买饮料的话,也能刷一下......”
梳理下来,一个关键点,即在围绕着“不带手机”的前提下,解决用户的支付需求,刷脸支付在场景落地方面是得到一定的市场认可的。
然而,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手机与人几乎是不可分割的组合,不带手机的情况会有,但是也不会太多。
那么,对此刷脸支付又有多少的应用空间呢?换个角度来看,刷脸支付要走向大规模商用化,必然是刷脸支付设备要入驻到中小商家的柜台。
而对于中小商家而言,他们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呢?
“中小商家的话,不好推广啊......”湖南的代理服务商纷米科技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接受智能相对论咨询时说道。
不好推广,背后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小商家对刷脸支付设备的态度。
“一张二维码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为什么需要搞个刷脸支付?”智能相对论在与楼下小卖部的大爷调侃时,再次笃定了二维码支付在今天移动支付市场的主流地位。
不得不说,客观的看,中小商家经营费用有限,二维码支付的低门槛、高效率、高普及程度都足以将其列为首选,当前的刷脸支付与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目前,部分媒体和代理商会有类似的看法,即刷脸支付在未来取代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
但是,客观来说,前者尚需验证,后者仍是移动支付市场的中流砥柱。站在用户与商家两个层面,多个支付方式对于用户而言是多一个选择,是好事;
而对于商家而言便是多一个经营成本,在刷脸支付方式尚未平衡成本与收益的权重之前,这都不足以成为商家更换或补充支付设备的动力。
所以,刷脸支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在看到终点之前,好坏的论断都是过于草率的。
这场风,还须吹久一点。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色彩表现超越QD-OLED
- 官宣造车一年股价翻倍,雷军千万元重奖小米汽车团队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自研是根,共研是叶:vivo式穿越周期的中国企业样本
- 屏幕显示技术再突破!海信RGB- Mini LED,让色彩“活”起来
- 科大讯飞办公智能体升级:开启C端用户创作与办公的崭新时代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海信116英寸RGB-Mini LED:一朵绽放在科技穹顶的中国花火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两颗芯”开启新时代
- 焦虑的支付宝,节奏失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