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选滨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心之所动/且就随缘去吧/......
一首《起风了》娓娓道来,下班回到家的小C没有像以往一样瘫在沙发上追剧打游戏,而是端坐在书桌前,看着眼前的屏幕皱眉思索。此刻,他正在将前段时间旅行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一段有趣的Vlog。剪辑、配乐、文字等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他亲自完成,也令他乐在其中。自从拍摄Vlog后,仿佛平淡的生活多了几分文艺气息和仪式感。
Vlog,起源于国外Youtube,全称为「video blog」,译为“视频播客”或“视频日志”,是一种通过拍摄、剪辑来记录创作者日常生活的视频表现形式。
过去,短视频的风势迅起,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的浸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现在用户的常用表现方式之一。近两年,这股风潮未减,还把国外较火的Vlog刮到了国内。
从现行比较热门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来看,Vlog的热度正在逐年的波动上升。在两条指数曲线中,2018年下旬是Vlog热度的拐点,自此国内的Vlog开始进入一个初期爆发阶段。
风起Vlog,这股新的短视频浪潮对国内的市场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机会呢?
逆行风向,能否打造下一个中国热点?
在视频内容消费曲线上,国外与国内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方向。
国外用户的的视频内容消费趋势为长视频-Vlog-TikTok,是基于视频时间的压缩来呈现的。根据这个趋势,用户对于短视频的需求便表现在时长越来越短。
根据现行风向,国内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趋势为长视频-抖音-Vlog,当聚焦在这个发展趋势的后半部,即短视频领域,会出现与国外趋势逆向发展的矛盾。
在这里,不管是TikTok,还是抖音,代表的都是现在十分流行的15秒左右的短视频(后文提及的多是此类),而Vlog的时长介于抖音式短视频和长视频之间,国外一般为5分钟-10分钟。
所以,根据时长来判断国内的发展趋势,存在一个视频时长由短及长的倒退式走向。这个在大众认知中显然有些不太合理,也是目前业界大多数人不看好Vlog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无论是国外的TikTok还是国内的抖音,都是字节跳动的产品。国内外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背后都有他作为市场推手的介入。
那么,现在直接为Vlog的国内趋势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相比于现在的短视频,Vlog的突围点在哪?国内的短视频土壤足以滋养Vlog成为下一个视频内容热点?
从Vlog的自身属性分析,Vlog的本质是多个短视频的剪辑合成,即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创作者拍摄多个简短视频,然后剪辑合成一个故事性较强的视频片段。其中体现的也是Vlog的本意,视频日志,记录生活。这样的加法操作,意味着对于创作者的拍摄、剪辑、配乐、脚本和节奏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
对此,可以和短视频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在时长方面,Vlog>短视频;在观赏性方面,Vlog>短视频;在进入门槛方面,Vlog>短视频;在传播性方面,Vlog<短视频。
小结,Vlog作为短视频的一种进阶玩法,经过创作者的二次创作,在内容质量上一般会优于普通的短视频拍摄,但是这也意味着Vlog创作存在一定的门槛要求,注定无法像短视频一样迅速的风靡网络,至少在更便捷的剪辑软件出现之前会如此。
从短视频的发展情况分析,目前短视频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表现形式,发展已经到达顶峰时期。根据艾媒资讯预测,2018-2019短视频的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增长率会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虽然短视频市场在趋势惯性下会继续发展,但用户已经出现疲倦感,正在寻求下一个刺激点,向另一个市场逐渐转化。
目前而言,短视频在进行商业化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短视频报告》中,就提及随着创作门槛降低,短视频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正在突显。即便是就目前的用户体验而言,这个问题依旧在放大,未能解决。无可厚非,市场趋利,同质化的内容创作是成本最小的商业模式。
其次,目前短视频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逆转成为Vlog的初期优势,如精致的剪辑、配乐、转场和创作者个性化的生活记录,可以给用户带来视觉和内容上一个突破性的体验。
小结,短视频的发展风势出现下行预警,为其他的视频表现形式留出了足够大的空间切入市场,Vlog有机会可以成为下一个热点。需要注意的是,Vlog和短视频没有竞争关系,不存在Vlog取代短视频的问题,之于电视剧与电影的关系,各有各的精彩。
从国内短视频的用户习惯分析,虽然文中多处提及的短视频,仅代表抖音式15秒左右的短视频,但严格来讲,无论是15秒短视频还是Vlog都属于(简)短视频一类。它的发展依赖于用户对(简)短视频的消费习惯。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的短视频MAU已过5亿,DAU峰值1.6亿,反超综合类视频。在用户习惯方面,短视频的消费习惯已经在国内用户群体中建立,对于Vlog的接受程度会比较高。
不同于国外的家庭VCD文化,国内的短视频文化是在中国互联网刺激下野蛮生长的产物。它自身具有和互联网一样烙印,更新迭代快,讲究快传播、快消费,具有更短的生命周期。
这意味着Vlog在国内的短视频市场具有生长的空间,但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传统的国外Vlog大多在5分钟左右,时长上太久,需要进行压缩。以目前抖音、b站的Vlog热度来看,一般1分钟-2分钟的Vlog易被用户接受。
小结,Vlog可以被国内用户所接受,但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的优化,即在时长上进行压缩,不会脱节于短视频的用户习惯。
平台扶持,Vlog的首座谁能抢到?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如果Vlog的风已经刮来,那么哪里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的平台?现在的短视频领域,以抖音和快手两个巨舰为主,基本瓜分绝大部分的用户流量。次平台微视、百度、b站、知乎、微博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热点。另外,一些专门为Vlog而诞生的工具+平台的应用,如VUE Vlog等,也会成为一个新的竞争者。
在判断爆发平台之前,需要对Vlog进行识别。Vlog记录的是创作者的个人生活,具有较强的个人品牌辨识度。这意味着,Vlog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需要率先建立起粉丝对创作者的兴趣。
其次,并非所有的场景都适合拍摄Vlog,它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美食和旅行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对此,平台在社区属性上的契合度也将成为创作者发布Vlog的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各大平台的市场表现和用户属性,笔者对此进行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梯队排名,以此来探讨Vlog风向下,什么样的平台有机会成为爆发地?
T1:抖音、微博
第一梯队的平台在推行Vlog的风潮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抖音、微博作为目前互联网上的巨舰型App,本身具有庞大的流量支持,易成为新事物的兴起地。其次,平台方重视Vlog的发展,抖音的“10亿流量扶持Vlog计划”和微博的“Vlog召集令”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Vlog在本平台的发展,对于Vlog创作者而言是难得的机会。
微博作为早期的信息平台,用户沉淀和社交属性都具有优于其他平台的优势,在社交上也满足Vlog的需要,更能引起用户之间的互动,吸引流量关注。
谈及抖音,免不了与快手的比较。快手,作为短视频的另一个高峰,用户路线与抖音存在一定的区别,即更接地气和多元化的表现。相比之下,Vlog“花里胡哨”的玩法会更适合抖音用户的视频消费习惯,且平台本身作为短视频的爆发地,Vlog与短视频的过渡衔接会更加的自然。
T2:百度、B站
第二梯队的应用多是综合性较强的平台,或是用户流量大,或是用户阶层年轻,易接受新事物,足以为Vlog的发展撑起一个萌芽的空间。其次,平台方依旧重视Vlog的扶持发展,能抓住风口打造一个Vlog新社区。B站的“Vlog星计划”和百度的“蒲公英计划”在Vlog扶持力度上是不弱于T1平台的,积极入局下一个短视频风口,试图抢占第一波市场流量,构建起平台用户对Vlog的消费意识。
那么,在此将其列入T2的考虑,在于平台本身的长板优势。百度是搜索与内容分发的基站,B站是ACG视频社区,在擅长的领域,两者基本做到了行业顶尖。这将意味着,平台的用户群体或社区属性已经定型,用户对于平台也形成刻板印象。
若是在两者之中再兴起一个新的玩法和社群,初期会因为平台原本比较突出的内容或业务而失去辨识度,无法吸引足够的关注。这类似于在一片丛林中,高大茂密的大树会挡住小树的阳光,反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养分,而导致发育缓慢。
T3:知乎、VUE Vlog
第三梯队多是看似与Vlog关联不大,但又涉足短视频的内容平台,或是刚刚专门为Vlog而创建的专业平台,两者看似两种方向,前者业余,后者专业,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目前在短视频市场的占比非常小。这一点在短期内决定其无法快速的推出一个影响力够强的Vlog社区来吸引市场注意,需要长期的用户沉淀。
知乎之类,平台属于问答社区,也是内容社区。Vlog的发展优势在于社群场景的自建性,即用户的提问与分享之间易形成平台的Vlog交流场景,在短期内会吸引感兴趣的用户进入交互,但长期的发展需要平台引导和运营。
VUE Vlog之类,属于工具+平台的应用,即用户使用工具来拍摄和剪辑Vlog,并分享到应用自带的社区平台中,是一个常见且完善的社区闭环。工具是流量入口,平台是用户沉淀,并扩展社交,整个商业模式脉络清晰。
对比T1、T2的平台,T3具有Vlog的发展潜力,但也有明显的短板,更加注重平台的运营,来吸引初期预计流向大平台的流量。
硬件改革,Vlog“神器”成为新宠?
新事物在互联网的兴起,对软件和硬件的影响是先后持续的。一如拍照,成为互联网的常态,也影响了后来手机的改革方向。不管是主打拍照主题的vivo,还是其他品牌的手机,都无法忽视拍照功能的创新,如此的改革也促使了相机市场的下沉,让相机一度降低了价格门槛。
Vlog的到来也必将如此影响硬件行业的创新。在目前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个改革远比想象中要来得早,不得不归功于近年来短视频的火热,提前刺激了硬件市场的发展。
在AI时代,这样的创新或许更加惊艳而实用。相比拍照,视频拍摄更加困难,抖动成为了很多业余玩家头疼的难点。华为手机率先运用了AI智慧防抖技术,可通过AI算法识别物体和边缘,然后校正手抖带来画面模糊或位移的问题。
当然,目前这一项技术官方运用场景在于夜景拍照,对于视频拍摄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运动过程的拍摄,需要的AI识别精度和计算更加的完善。
相比手机的革新,相机方面的跟进就显得更具针对性。大疆科技发布的灵眸口袋相机,专为Vlog拍摄而打造,采用云台增稳设定,在机身层面解决抖动问题,实现大幅度无损防抖。同时,其还具备智能跟随功能,AI识别人脸,在拍摄过程中自动跟随移动,可谓“黑科技”十足。
由照片到短视频再到Vlog表现形式的升级,都预示着人们对于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满足用户需求永远是第一考虑。
诸如防抖之类的硬核升级是首要,软实力的加强也是要考虑的。华为手机自带视频剪辑功能,大疆灵眸专为打造DJI Mimo app,快速完成上传、剪辑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是跨界软件应用领域,实际上也是自身硬件的软实力整合。
对此,可以预见,硬件方面的角逐也将成为新的赛点。除了手机、相机厂商之外,科技公司成为了一个强势跨界竞争者,华为、大疆或小米等等,更是不会缺席。
这波革新,可以理解为摄影功能的延续升级,而Vlog作为未来的热度风口,是下一波大增长的推动点。
总结
Vlog将引导下一波短视频的市场流量,在目前而言是有比较明显的趋势。用户对于短视频的内容消费趋势也不单单只是从国外趋势来看,时长越短越好,注重内容质量将是短视频的新焦点。
国内用户大多经历过短视频的野蛮生长,受到太多的同质化的视觉冲击,逐渐陷入了审美疲劳的厌倦期。那么,注重视频的内容质量越来越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短视频的垂直化玩法将成为新赛道,在专一领域发掘更优质的内容,打造个性IP,是平台和创作者都需要转型的方向。
Vlog实际属于垂直化玩法的趋势,明显的中心主题趋向和精心的剪辑配乐而营造出故事性与观赏性,在内容和表现上都是往深度发掘的进阶发展。
时长与内容是短视频消费的两个并行方向,未来的短视频趋势必将使两者最优的交点,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时长压缩。不同内容上的呈现也将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资讯类则以15秒左右的短视频为主,旅行、美食类的记录则以Vlog为主,多元化才是未来。
往上是平台的流量争夺,往下则是硬件厂商的技术革新,不管Vlog的发展如何,视频拍摄也是用户常态,虽然更高的需求还没提出,但厂商要逐渐的走在用户之前,在蓝海市场中寻找落脚点。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将看到AI为越来越多的硬件赋能。
硬件拥抱AI,平台拥抱流量,Vlog拥抱生活,未来已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