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聋哑人群“听见”声音

文|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在2018年,一位律师成了网络红人,在年底更是被央视评为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他便是被称为聋哑人的“法律代言人”、“中国唯一手语律师”的唐帅。

唐帅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使得唐帅心中一直都对聋哑人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正是见证了聋哑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公和不便,他决心为聋哑人发声。他制作了国内第一档、也是唯一一档为聋哑人普法的栏目《手把手吃糖》,但是他也表示不再想做这个“唯一”,聋哑人需要更多的帮助。

在2018年国家司法部联合残联共同下发了“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项目通知,鼓励为聋哑人士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但一些人为的帮助很难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聋哑人与外界沟通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AI的介入或是为聋哑人打开新生活那扇门的最佳方式。

AI帮助聋哑人与世界交流

从唐帅所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聋哑人生活中的不便,即便同样是使用手语交流,都有可能是鸡同鸭讲,在我国目前手语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法手语,就是平时在新闻联播或是重大会议上的翻译,相当于普通话;另一种是自然手语,相当于各地“方言”的一个集成。

文法手语与自然手语完全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聋哑人基本都是使用的自然手语,而专业的手语翻译学习的都是文法手语,所以甚至交流都需要靠猜,这样一来难免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唐帅所经历过的一个案子,这也是改变唐帅一生的一件事,在2016年,一位年过8旬的老奶奶找到唐帅,见面之后就直接跪下了,哭着用手语一直比划“救救我女儿,他说她没偷!”

在了解过程中,唐帅观看了录像视频,被告那名聋哑女子一直在用手语表示“我没偷”,但是手语师只懂得文法手语,其连蒙带猜的理解为,女子供认“自己偷了一部金色的苹果手机”。

这一事件差点影响一个人无辜之人的一生,但是这类事件唐帅遇见过不止一次,除了一次次为聋哑人群挺身而出他也没有太多好的办法。

而一些AI产品的出现,为聋哑人士与外界架构起了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

像智能手语翻译手套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但一直都处于研发完善阶段。之前,在美国两位大学生就研发了一款名为“SignAloud”手语翻译手套,“SignAloud”能将聋哑人的手语翻译成语言说出来,它穿戴起来跟普通手套基本没有差别,但因为手套需要翻译手语还需要发音,所以手套还需跟电脑设备相连接,他们目前正在尝试移动化的改进,通过蓝牙让手套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这些工作。在做类似研发的还有国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一只学生团队。

通过手语翻译手套,聋哑人士的倾诉不会再被“置之不理”,也不会再出现因为手语不通而需要胡乱猜测。

另外,手语翻译手套相比人类手语翻译显然更加效率,它不存在学不会的困扰,也不会只懂文法手语或自然手语,并且人类手语翻译一个人学会了也就只一个人会,但是一台机器学会了就相当于所有机器都会了。

除了“说”,AI也在帮助聋哑人士“听”,例如谷歌的DeepMind唇语识别技术,目前DeepMind唇语识别的正确率大概在50%左右,可不要小看了这一数字,人类唇语专家的读唇的正确率连13%都没到。

在国内也有像搜狗等很多企业都加入唇语识别技术的研发之中,将唇语识别技术与其他穿戴式设备例如智能眼镜结合后,能够让聋哑人与他人交流时将不再依靠打字、写字。

医疗设备不该成为家庭的负担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聋哑人士有2000万以上,并且每年还有近3万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成为聋哑人。

在众多聋哑人的辅助性产品之中,人造耳蜗应该是被最为熟知的产品,人造耳蜗本身也属于一种电子装置,但使其被广泛熟知的并不是其功能或是效果,只因其高昂的价格。

在2018年,有几起寻找人造耳蜗的启示被各大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动辄10几20万的价格让不少人下了一跳。

人工耳蜗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器官”,也是截止目前被视为最成功的“人工器官”,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人造耳蜗的价格依然很高,像国产耳蜗售价约在5-10万,而进口的更是在20万左右。倒不是这些医疗厂商在挣聋哑人的黑心钱,只是从生产到安装再到调机服务确实是需要这个价。

当然国家残联、各类公益基金对于困难家庭购买耳蜗会有很大补贴,人造耳蜗也被很多省纳入了医保,像广东在2018年也将人造耳蜗纳入了医保,但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便是有这些政策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还是很勉强,并且人造耳蜗也并不适用于所有听障人群。

随着手语翻译手套、唇语技术等新技术的成熟,必然会给聋哑人士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但是这些辅助设备不该成为聋哑家庭的额外负担。

从唐帅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很多聋哑人士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往往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像在2018年就曾爆出过聋哑人送外卖被当成乞讨的新闻,连送外卖都会被人误解,可见聋哑人士讨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这类产品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仔细考量。像翻译手套这类产品若市场售价不高的话,可以选择直接针对TO C市场,但有一些大型的手语翻译机器人、唇语翻译机器人,想要直接针对聋哑人市场销售显然不太现实,可以考虑将技术模块化之后,嵌入类似超市导购机器人、银行服务机器人之中进行配套销售将会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可能成为这类产品的销售渠道之一,先今在马路上设置盲道、在各类公共场合设置残疾人便捷通道,已经被当成理所当然,那么在以后一台台伫立于政府服务部门、机场甚至是街道旁的服务于聋哑人士的机器人也会成为可能呢?

科技让聋哑人“感受”声音

唐帅在小时候曾差点出现过一次意外,那时唐帅刚出生没多久,被毛毯盖住了头,因呼吸不顺畅,哭的脸都紫了,但是因为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听不见半点异常,幸好当时外婆来了,才及时揭开毯子。

“听见”对于聋哑人而言恐怕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可碍于不适应耳蜗或是经济情况等种种原因,大部分聋哑人只能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

有心理研究发现,聋哑人大多都有轻微的自闭或自卑心理,不太与外界沟通,而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听不见你的声音。

聋哑人之间都有一个圈子,他们大都只与圈内的人来往,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很多正常人感受不到身边的聋哑人群,进而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在科技发达的如今,虽然还没有可以完全治愈他们的办法,但却也有很多东西能让他们“感受”声音,在帮助他们生活的同时,也算是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在日本一名设计师发明了一款名为Ontenna的智能发卡,Ontenna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卡内的传感器,以光和震动的形式将周围的声音传达给佩戴者,就好比猫咪可以用胡须感知周围空气的流动一样。

这款发卡能把30到90分贝之间的声音转变为256种不同的振动与光的模式,借助这种传播方式,声音的节奏、形式、音量等等都可以被用户感知。很多日本的测试者使用后感到无比的喜悦,这款发卡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声音的存在。

但这款产品目前还未上市销售,其最大的问题是会将周边所有的声音进行反馈,在嘈杂的室外环境下产品的体验性就会大打折扣,只能适用于安静的室内环境。

虽然产品距离商业化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日本政府对这项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团队也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个满足聋哑人士感受声音的产品是一台摄像机,名为“声源摄像机”。目前很多国内外的公司都在对这类产品进行研发,并且有部分产品已经上市。

声源摄像机可以通过镜头显示声音发出的位置,可以让使用者“看”到声音,它之所以能看到声音是因为它身上安装了多个收音麦克风,再加上一个光学相机。

这类设备目前被多用于救援、工业及城市道路管理领域,像在2018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就安装了4套声源摄像机,用来抓拍乱按喇叭的违章车辆。

对于听障人士而言同样有很大作用,在家中安装一套这样的设备,再加上一个显示器,那么无论是有人敲门或是烧水都可以通过显示器实时查看,不用再守在灶台旁边或当心有人拜访而完全不知了。

小结

常说科技改变生活,从细节做起。聋哑人士的生活同样需要科技来改变,看着他们好像对身边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实则是他们“无能为力”。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唐帅这样的人出来支持他们,也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聋哑人们不再需要唐帅们的帮助,因为靠他们自己就能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1-30
人工智能让聋哑人群“听见”声音
从唐帅所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聋哑人生活中的不便,即便同样是使用手语交流,都有可能是鸡同鸭讲,在我国目前手语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法手语,就是平时在新闻联播或是重大会议上的翻译,相当于普通话;另一种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