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高考已经过去好几天了,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个多月的等待时期。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和家长需要评估分数、填报志愿、等候录取、发榜等,一环扣一环,大多数考生(包括部分家长)在一边期待着,一边焦虑着,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我们一般称其为“高考后综合征”。
对于高考生而言,学业的重压猝然消失,那颗总是沉甸甸的心也无处安放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评估、预防和治愈考生心理的重担交给AI吗?
用AI来寻找心理防线崩溃的学子,可行吗?
听起来不太靠谱,但AI应用于心理学上的研究早就开始了。就在今年, IBM 的计算精神病学和神经成像研究小组团队就尝试利用机器学习预测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其预测精准度达到了83%。除了预测精神疾病,Facebook也推出了AI防自杀系统,通过识别用户社交软件上的文字、图像和音视频来判断用户是否有自杀倾向。
而将这些AI项目应用于患有“高考后综合症”的高三学子身上是否有效呢?理论上来说还是可行的,AI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建立相关模型,定期、批量的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进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但实际上,想要AI来干预高考生的心理治疗,难度恐怕有点大。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1.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心理评估
想要治好这个病,必须要搞清楚这个病的由来。考后综合症典型的状态分为两种,一是过于放松,就好比一根弦绷了太久,骤然崩断,与高考前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使学生们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另一种是悲观压抑,考生们对于高考成绩惴惴不安,学生常常会感到失落、悲观,甚至会产生对不起父母家人的内疚,感觉无颜面对老师、同学,产生焦虑情绪。
而以上这两种病症,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人们对高考太过看重,而这里透露的,是人们对“高考决定命运”的深深恐惧。
网上曾流传着一个各地录取分数差异的段子——
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600,比一本分数线高53分,估计能上北大!”“儿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去!”浙江考生:“爸,我考了600,跟一本线差了20分,我落榜了。”“真没出息,别上了,跟我到上海打工去吧!”上海考生:“爸,我考了600,估计上复旦没问题,干脆送我出国吧?”“行,去学个工商管理,正好回来帮我。今年又从浙江招了不少农民工,这些人没文化,不管不行。 ”
这个笑话当然代表不了什么,但其中影射的现实才是现在的学子们最害怕的。从分数、到志愿,再到高校录取,学子们都希望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学府梦。
而AI能读懂学子们这种隐隐的恐惧吗?个人觉得,凭借机器学习,读懂学子们内心深处对于不公平的恐惧,很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连AI都在为这种不公平的环境“添油加醋”。
可以说,目前的AI教育产品解决的都是“高考前公平“,因材施教也好、娱乐教学也好,这些产品在AI大数据的加持下,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比如猿辅导在去年获1.2亿美元融资,作业帮也不甘落后,获得1.5亿美元融资,紧接着,VIPKID的2亿美元融资更是刷新纪录。
然而过了高考这个节点,那些诸如扇贝、百词斩此类的英语教育产品一下子就跳到了大学英语教育上来,如四六级、雅思托福等,却少有AI产品关注或者以普惠性的手段去解决“高考后公平”。然而,高考后的公平才是众多学子所关注的,这恐怕也是许多“考六百多分却名落孙山”悲剧故事的起源。
2.角落里的蘑菇,AI能注意到吗?
其实,考生患上“高考综合症”还有一个诱因,就是社会的聚焦。社会上一些人或机构也有不少“病症”,如“状元追捧症”、“虚与委蛇症”、“借机恶炒症”、“自吹自擂症”等等。
而这些症状伤害到的并不是机构,而是学子。比如状元追捧症,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各省、市、县乃至各个学校的“状元”们简直忙得不可开交,被邀请介绍学习经验者有之、被邀做形象代表者有之、被狂挖学习和生活习惯者有之……但这样的无度消费,不禁让人想起了方仲永。
高考“状元”年龄尚小,未经世事,换个角度来看,过度追捧更像是社会对他们的“捧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炒作,对那些名落孙山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甚至是伤害。
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高考后综合征”的发病过程,而“高考综合症”复杂的病因,主要缘于人性的复杂。人性这么难以捉摸的东西,人们都尚且不自知,AI的机器学习更是难以全盘掌握。
目前比较成功的AI预测精神疾病项目,如上文提到的IBM预测抑郁症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分析被检测者的语言方式和语言连贯性进而确认其患病风险,而“高考状元”和“落榜学子”虽然看起来是两类人,但因为他们受到的是同样的学校教育,掌握的也是同一套语言系统,面对这类患病人群,AI恐怕才是精神错乱的那个吧。
不论成绩好坏,有很多高考生都会患上“高考后综合征”,但真正会表现出明显症状的人反而很少,因为在众多考生看来,不管是空虚还是焦虑,都只是一种短暂的不适应而已。没有自杀、没有抑郁,AI要建立什么样的模型才能发现这些心理防线已经崩溃的人呢?
那么,AI能为高考学子们做些什么?
用AI来发现那些心理防线崩溃的学子似乎不太容易。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只能任其发展了吗?或者进行一些人为上的干预?当然不是。
对大部分人来说,跨越地域的变化,技能的重新输入,学习环境的适应,都是需要时间的。而对有些人来说,这种适应甚至无法靠自己实现。所以,除了评估考生高考后的心理,AI还能够承担起帮助学生适应的角色,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理性地为学生和家长做情景分析,一类是找到突破口来监控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情况。
1.道理我都懂,不如来点实际的。
长达三个多月的等待时间里,其实最令考生和家长煎熬的就是填报志愿了。在分数揭晓后,与其费劲心思的安抚那些没有考到理想分数的学生,不如给点有用的建议。
高考填报志愿其实更像是一场博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都不具备数据分析的专门知识,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就增加了高考志愿填报的不确定性。
考生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排位和控制线,也不等于能够百分百的被自己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所录取,如果不选择调剂,考生还可能存在落榜风险。
在数据分析上,想必AI是不肯落后的。就在去年高考后,映客就联手了百度教育,结合OCR、智能检索技术、知识图谱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出一套分数评测方案,为考生提供极速、精准的智能在线估分系统。
2.最重要的是建立家庭数据库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研究中心曾经做过AI防止校园暴力的实验,他们和施加校园霸凌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对话,并利用机器学习建立了相关模型,以此来评估青少年是否有暴力倾向。而在他们建立的数据库里,还包括了精神学家们调查研究的这些青少年们的家庭背景。
网上有一段时间很是流行“原生家庭”这个词,原生家庭,指的是出生以来的第一个家庭,也就是父母打造的家庭。谈论它的人有很多,而苦恼于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的人也很多。
高考对绝大多数的家庭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考生的许多压力往往也来源于家庭。这或许就是我们利用AI来预防和监控“高考综合症”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利用AI收集和标注考生的家庭背景,准确追踪到压力产生的源头,进而捕捉到“高考综合症”的苗头,防止心理上的焦虑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预想,在其具体落地后,家庭隐私问题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最后,想送给参加了高考的“世纪宝宝”们一句话——不就是一场考试嘛,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