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现在比口罩和厕纸还要紧俏的国际硬通货是什么?
如果你关注最新的新闻,一定会回答,粮食是接下来最值得押注的新“理财产品”。因为许多农产品出口国都开始限制出口了。像是埃及的大豆,哈萨克斯坦的小麦,越南的大米,塞尔维亚的葵花籽油……
再叠加上全球干旱异常气候持续、疫情影响全球物流通道等等消息,得出“缺粮”的悲观结论并不意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前不久也发出呼吁,“维持全球食品供应链并减低疫情对粮食体系的冲击”。
这么一说,是不是该囤粮了呢?恐怕还是需要先冷静下来,从逻辑中对未来按图索骥。
毕竟类似“哄抢厕纸”这样毫无意义的挤兑,除了蔓延恐怖情绪,对实际解决问题并没有丝毫帮助,除非你正巧在这期间患上了暴食症与肠胃炎。
究竟会不会“断粮”,需要先从三个问题开始作答。
断粮迷思背后的三道关键题
问题一:中国粮食的海外依存度有多高?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这一点早就被写进了小学教科书里。全球粮食贸易中,中国占到了25%的比例,每年大概进口1亿吨左右。
那么,海外粮食供应链中断,到底会不会让中国人民吃不上饭呢?这当然要看,咱们进口的究竟是什么?
数据显示,2019年,进口粮食主要集中在大豆8851.1万吨,其他谷物和谷物粉,总计的进口量仅有1785.1万吨。其中,作为主食的小麦(面粉),进口量在500万吨左右,而且主要还是专用小麦,比如用来酿酒的弱筋小麦,增加面包口感的高筋面粉。
悄悄说一句,进口500万吨面粉并不是因为国内不够,而是为了“凑单”。因为世贸谈判时要求中国的粮食进口配额中,小麦是900多万吨,结果国内实在是不缺,所以总是凑不齐额度,就像双十一满减时为满减优惠难到挠头的网友……
而占据最大比例的大豆,核心产品豆油和豆粕,在中国居民的实际生活中都出现频率不高,并且有非常多的替代品,主要出口国巴西并没有公布相关禁令,所以并不需要担心。
所以说,除非有人顿顿喝啤酒喝豆油吃面包,否则此次疫情期间的海外粮食出口禁令,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问题二: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是否足够?
这下倒是不必担心海外断粮了,可13亿的一大家子人,可劲儿猛吃也扛不住啊,久而久之会不会导致粮价飞涨?也成为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到底能不能靠自给自足来保障呢?其实就跟“池塘放水题”一样:
一是存量。现在库存的粮食能吃多久,是决定市场长期良性发展的前提。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66384万吨,比上年增加594万吨,增产0.9%。
其中,4亿亩水稻田的年稻谷产量有20961万吨,小麦有13359万吨,玉米产量达到了26077万吨。相当于人均每年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的粮食,带壳的稻谷更能储存超过两年以上。
而众所周知,中国采用粮食收储政策,大中型城市通过米面油等成品储备,可以满足10-15天的供应,从而实现了应急保障。
目前小麦和稻谷的社会库存量估计在3亿吨左右,就算地球末日来了,也够咱们一天三斤主食苟上一两年的。
你问我肉菜蛋奶怎么不算?同学,都开启末日故事线了,当然是挑战极限生存了。
第二靠是增量。除了“坐吃山空”,现在正值春耕,能不能保住今年的收成,稳住粮食产量,决定了后续供应的稳定。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得当,很多地方都开始积极恢复了春耕,加上农药、化肥、饲料等的特种车辆开辟“绿色通道”;错时下田、错峰作业等针对性措施,今年的粮食生产没有错过黄金时期。
问题三:是否会出现不可控的“黑天鹅”因素?
进口和家底都盘点了,还会有什么影响到粮食问题呢?这就要提到各种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了。
不要觉得粮食这件事儿就是“春种秋收”,其实颗粒之间都是无数风云变幻。
比如2008年前四个月,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稻米收成减少,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纷纷限制出口,稻米价格就从每吨387美元猛涨到了855美元。
当时,作为稻米主要进口国的印尼和菲律宾等11个国家,就因为粮食供应不足,一度引发了社会动荡。
而澳大利亚以及乌克兰出现严重的干旱 ,也让世界粮食库存率从 20%降至不到 15%的临界点。
从这个角度看,极端天气的出现,比如近日就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发生骤旱的风险可能将显著增加;防疫形势的转变,像德国说过将防控周期拉长到两年等等,都有可能为粮食安全带来新的变化。
1995年,莱斯特·布朗曾经发表过一篇《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不断激增的粮食进口量,会引发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显然,尽管距离其预言已经过去了25年,至少从此次疫情中,粮食危机距离中国已经变得日渐遥远了。
窥视暗礁:不可掉以轻心的粮食风险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目前还可以将“断粮”的担忧老老实实地放在口袋里。
但通过这场风波,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粮食市场当前存在的几大风险:
1.与全球市场接轨的风险传导及波动。
必须维持一定的粮食进口量,意味着中国必须参与到国际市场贸易格局中去,因此世界的波动和风险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应也在增强。
比如2007年国际玉米价格暴涨,2008年下半年又暴跌,这种大起大落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国内食品价格,为国家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2.中国粮食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尽管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没问题,但像疫情这样全球断链的情况毕竟只占历史时期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粮食产业都会陷于去库存难、国际竞争缺乏价格和质量优势的问题,这也是出口量不高、进出口不均衡的核心原因之一。
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国内粮食市场“只涨不跌”“三量齐增”的诡异局面。也就是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都在增大,但粮食价格却依然上涨,背离了基本的供需逻辑。
3.粮食生产的双重挤压。
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储备,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粮食安全。真正的安全应该是确保产能的基础上,供求平衡、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战略。
一方面,我国的资源背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增大。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093 hm2,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 1 8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
同时,粮食生产的成本在日益增长,规模化生产效率不高,环保退耕的压力持续加强。由此导致“天花板”与“地板”的双重挤压,自然难以向稳定长期安全供给发展。
举个例子,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 , 仅此一项每年浪费化肥近 3000 万吨 ,相当于多投入了300多亿。水资源明明很短缺,但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2000 多亿元,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40%……这些都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拉低。
当然,有人说,智能科技与精益农业的加入,正在改变现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升级的过程往往也是矛盾出现和加剧的必然。
精准农业,成为“粮食解药”之前需要一场大改造
Precision Agrieulture,或是Precision Fanning,又被称作精准农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区域共识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智能生产管理支持,面向大型农田的“精耕细作”。
为什么说,在当下中国,精准农业依然存在不少阻碍呢?
一方面,是数字化、信息化的农业改造。
要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数控,需要农艺学 、土壤学 、植保科学 、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技术等,组装集成起来,形成一个精细农作技术体系。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18-2035年)》,将智能技术、生物科技、机械化装备等不断引入生产当中。
但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土地零星分散,大部分青壮年及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外流,都制约了先进、集成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这样高度精细化的系统也需要大量垂直软硬件来支撑,但我国的农业科研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很多项目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也缺乏与一线的合作和交流。可想而知,这些研究并不能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另外,这样高度智能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因此也需要专业的服务体系来支持。
而目前中国的科研推广服务队伍严重不足,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农技推广服务站。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年轻人也更愿意从事白领岗位,对农业推广兴趣不大,自然也就难以凝聚起有活力的年轻化服务队伍啦~
比如在智能农机装备上,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用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让留守农村的老人来操作是不是就有点很不现实、很赛博朋克?
寻找外援:农业之外的粮食支撑
遗憾的是,技术的衍生问题,却并不能由技术自身来解决。
目前看来,唯有引入市场化的力量来催化精准农业的进一步升级,进而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一是发挥资本投入的多元化调控价值。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往往全面开花,不同投资主体有相对偏重的投资领域。以美国为例,就是国家资金投入以基础性 、应用性研究为重点,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实际应用的研究 、开发工作。法国的应用技术研究经费多为企业或研究单位自筹,荷兰则适度推动了部分具有盈利能力的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农业科研的主动性与自主权。
目前看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还无法达到美国等等发达国家水准,相关研究也与实际需求和服务有一定脱节,如何调动起科研的精准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大力寻求科技企业入局一起玩。
农业科技的升级,仅仅依靠政府与学术机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上述更具有科研导向,在服务和落地方面经验相对不足。
因此强化科技企业的参与,承担起精准创新的责任,就有希望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来合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
以养猪业为例,过去数年间,京东、阿里、网易等企业都化身“猪倌”,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养猪。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整个中国养殖业应用这一解决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业成本 500亿元。
这种农业与科技的“联姻”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屡见不鲜,并且辐射到了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比如北大荒农垦集团与阿里,探索“数字+产业+商品”合作模式;化肥巨头金正大集团与京东,在农资电商、京东农场项目、农业研究院、农业金融、农产品销售、供应链合作、用户合作等七大板块展开合作……
这些新鲜血液的出现与结盟,也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新推手。
2020年兵荒马乱的开局,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了一种格外真实的惶恐。
从自我调侃的“家里蹲花式大赛”,到紧张地戴起口罩、抢起双黄连,到今日萦绕在心头的“粮食焦虑”。这一切,都叫我们知道,每一个平淡的、吃饱了饭的日子,是多么珍贵和得来不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