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全、体验、技术至上:刷脸支付这样走向我们身边

所有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有购物仪式感的一个。和圣诞、七夕这种以年轻人为购物主力的节日不同,老少一齐上阵的年货采购,最能看出购物所发生的“国民级”变化。

就拿支付来说,我们走过了按人头领配额的粮票时代,进化到钞票后迎来了银行卡和信用卡,再到移动支付普及不久后,我们又看到最近支付宝的人脸支付一体机“蜻蜓”开始走入商超,相信会有不少人会在今年拥有第一次刷脸买年货的奇妙经历。

不仅如此,代表支付宝最新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研发进展的设备“310099”,也亮相浙江卫视大型科技综艺节目《智造将来》,并成功完成现场挑战:从500位蒙面观众中找到1位目标人物。

当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我们可以向前回溯直到源头,从支付宝团队的工程师们的故事来看,这一项技术是如何走过渊远的河流,从实验室进入我们生活。

2015,元年开启

从概念上来说,生物识别意味着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总的来说,指纹、人脸、虹膜、声音、步态甚至笔迹都可以被归列与生物识别技术体系之中。不过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推进,大多数时候我们对生物识别的理解就是“刷脸”。

而对于刷脸的第一印象,则是下面这张图。

2015年,德国汉诺威CeBIT展会上马云第一次向德国总理默克尔展示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技术。此后立刻引起了大众和产业的密切关注,有人调侃以后买买买更难自控,有人关注安全问题。但当时只有支付宝的技术团队自己知道,当时团队内部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设计还在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马云的这一次展示,无异于一首战歌,将支付宝的目标昭告天下,让团队也承担起了大众的期望。

就像蚂蚁金服IoT事业部生物识别技术负责人李亮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马老师拉起了2015年人脸识别元年。”

PC时代到移动时代的序列变换,留下一颗种子

当然,支付宝对人脸识别技术早有规划,从2014年开始,除了深度学习让图像识别技术有所发展之外,移动时代的来临也给这家支付巨头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

李亮博士回忆,他们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解决移动支付风控中的很多问题。在PC时代,网络支付风控技术体系的运行顺序是这样的:先看交易是否安全(是不是钓鱼网站链接、有没有被劫持),再看支付宝账户是否安全,然后是设备是否安全,最后再用密码、验证码来证明用户是否安全。

但团队很快发现,这种运行顺序在移动支付时代很容易成为对用户的一种打扰。移动支付时代使用支付宝进行交易、转账的人越来越多,支付宝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想象一下,当你正在商场里疯狂血拼,突然来了条短信“频繁有大额支付,需要输入验证码进行验证”。

但对于支付宝技术团队来说,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切不必要的打扰也是不能接受的。这种对用户体验的追求,也给这项技术埋下了一颗种子。

请记住这颗种子,它很重要。

于是团队希望能应用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回归本源,先用人脸识别来验证当前用户的身份,证明了你是你,剩下事情就可以在顺畅使用的状态下进行了。

这也是人脸识别技术能够真正进入我们日常消费生活的缘由。

隐私与安全的前序曲

在我们真正感知到人脸识别技术之前,支付宝技术团队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技术安全的打造上。

在密码时代,守护我们安全大门的钥匙是一串只有用户自己知道的数字,即使当一条密码被泄露破解,我们也可以立刻更换其他密码。但进入了智能化时代,我们的“密码”可能每天抛头露面,暴露在各种摄像头之下,不可更改。

这就意味着,支付宝要保证生物信息保护足够的可靠性。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刷脸”这件事的安全性同样关乎于隐私。

在2017年,我们曾经就刷脸支付问题在粉丝群里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而得出的结果是,除了一些平时较为关注技术的人会考虑人脸支付的安全性,更多普通人下意识的反应是“刷脸时我的照片被谁看到了?”

想要打下生物信息身份认证的地基,就要把每一根钉子都钉在最脆弱的地方。

为了解决隐私保护问题,支付宝技术团队研发了独有专利保护的图像脱敏技术,对上传的人脸图像进行脱敏和加密处理。

同时,生物秘钥生成技术和加密空间共享学习技术,也成为支付宝技术团队重点研发项目。在满足生物特征识别能力的同时,满足生物特征模板单向变换和可撤销等要求,实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和分布式数据的安全使用。

支付宝还“捎带手”完成了一件关于生物识别的“小事”——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挪威约维克召开的会议上,支付宝拿下国际上首个基于生物识别身份认证领域的制定标准。

“标准”背后仍然是支付宝对于“信息安全”的理解和要求,要让生物识别走向正确的方向——安全。信息安全相比生物特征识别,一个是重在安全保护,另一个则重在生物识别技术本身。但对支付宝来说,技术的唯一目的地就是保护用户的安全,至于人脸、指纹包括生物识别以外的技术手段,都是抵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

支付宝所提出的整体“BASIC”战略布局中,安全(Security)和区块链(Blockchain)、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计算(Computing)等技术一齐并列,也表示了支付宝对安全问题的坚定重视。

在刷脸支付真正产品化之前以及使用过程中,工程师们一直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谱写着隐私安全的前序曲。

工程师们的出埃及记

但对于一款产品来说,仅仅有安全是不足够的。

在今天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刷脸支付,支付宝的线下人脸支付一体机“蜻蜓”也开始铺设普及时,可能不会有人知道,即使刷脸登录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功能,也曾因为糟糕的用户体验被用户和公司高层疯狂吐槽。

开启公测时,出现了很多工程师们曾经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很多用户不知道如何打开人类识别的摄像头权限;有些用户也搞不清“向左转向右转”式活体检测的方法;有的用户则是不太习惯没有滤镜的前置摄像头……

在这些细碎又庞杂的问题中,关于用户体验执着的种子已经长成萌芽。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任何一项新技术,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就像一开始人们认为蒸汽火车是巨大的钢铁怪兽,如今出行却离不开它一样。

而率先推出这项技术的企业,难免要承担一些教化市场的责任。

从支付宝团队的角度来讲,既然用户对于新技术产生不适感是必然的,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提升用户体验,消除其中的不适感。

因此,工程师们开始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针对N款手机机型调试算法;在用户与产品接触过程中做日志标记,寻找每一处可以优化的细节;还要拉着产品经理一起,追着公司里的保洁阿姨和环卫大爷做用户体验调查;甚至主动申请去客服部门义务帮忙,来收集更多调查样本。

在人脸识别技术首次上线之前,内部的UI交互迭代了十次、细节反复修改了上百次、蓝军自攻击演练不计其数……而且公司里的阿姨、大爷和快递小哥已经“不堪其扰”,几乎能叫出每一位工程师的名字,客服部门同事甚至以为工程师们做客服做上了瘾舍不得离开。

终于,在2016年6月30日支付宝首次开放人脸登录时,通过率从最初的45%上升到81%,比公测时高出了近一倍,同时60%的人刷脸耗时减半。

如今说出这组数字时轻描淡写,但李亮博士知道,那段魔鬼式优化的经历,对于支付宝团队来说,不亚于一出“出埃及记”。

此后肯德基上线刷脸支付,再到便利店,再到出行场景和市政、医院,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开始规模化的铺开了。从此刷脸的用户中有了记不住密码的老人、大采购时腾不出手的主妇、冬天不愿将手从手套中拿出来的外卖小哥……

作为用户,我们也开始发现,原来刷脸支付的便利程度,比想象中高得多。

AI产业化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当人脸支付一体机“蜻蜓”开始走入线下场景时,支付宝工程师们成为“攻城师”,他们提供了一个技术产业化的范本。而我们也看到,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断落地行业应用的今天,AI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路径,可能要比其他领域更短一些。例如利用神经网络黑箱的力量,我们甚至可以将几个G的西瓜照片变成一个“西瓜品种拍照识别工具”。

而任何一种技术都一样,对于用户的尊重和保护,是通向产业的唯一路径。今天生物识别标准的城郭中,我们看到蜻蜓飞扬、树木繁茂。曾经对人脸识别技术抱有怀疑的人们,如今可以在技术不断创新和迭代过程中,享受刷脸所带来的便利。

相信在更多AI技术成熟成长,走向我们身边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像支付宝工程师们一样有趣的故事。毕竟,AI产业化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1-21
原创 安全、体验、技术至上:刷脸支付这样走向我们身边
当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我们可以向前回溯直到源头,从支付宝团队的工程师们的故事来看,这一项技术是如何走过渊远的河流,从实验室进入我们生活。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