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有个特别热闹的事儿,起源是一个特别的寻物启事。
价值好几万的人工耳蜗体外机丢了,却被某些人质疑是营销宣传。
这种刻薄让不少网友引起严重不适。更有很多听障患者现身说法回怼,也顺道让吃瓜网友被科普了一下这个“人工耳蜗”技术。
首先,这个手术要经过漫长的申请和排队,设备费用也要自己承担(大约20万左右)。预约上之后,需要进行一个五六个小时(顺利的话)的开颅手术,将体内机放进去。
做完之后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训练,有的一个多星期站不起来,有的味觉短时间消失了。
成功适应之后,还要承受体外机带来的种种麻烦。因为它只能靠磁铁吸附在头皮上,很容易就会被碰掉,难以避免丢失的问题。一旦丢失,很可能找不到同型号的机器了。因此,这种技术也只有极少数群体才会选择。
这也展示出人体健康设备的通病,功能强大的传感器往往需要深度植入才能见效,因此对应的,成本高、代价大、周期长、管理难。
如果未来电子元器件的植入就像“微整”一样简单,那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轻量级植入:体联网界的“微整”金矿
“体联网”一词从产业界的“自嗨”到真正“出圈”(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恐怕还得从前不久YY创始人李学凌在体内植入“血糖监测”说起。
据他所说,这种传感器的植入比打疫苗还简单:“很高速的弹射出去,啪的一声就打进去了,没有一点疼感”。植入步骤在医院门诊即可操作,成功后每5分钟悔将血糖数据传输到手机里的专用软件上。
如果觉得皮下植入也很麻烦,那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制的血压贴片了解一下?
这种贴片只需贴在皮肤 上,就能检测血压,原理是发出穿透皮肤的超声波,手机反射信号,在送回计算机计算血压。
不用反复脱卸,实时报告数据,简单易操作,真实地心动了,恨不得给我那血压时高时低的老父亲买一打好吗?!
除了身体指标,这种近场通信芯片还可以辅助人来判断方向、位置等,避免了丢失等意外情况。
企业家兼生物黑客桑尼·艾伦(Sunny Allen)就在皮肤下放入了指南针植入器,每当她面向东方,指南针就会震动。在参加野外、冒险等活动时,无疑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也可以取代儿童智能手表,用于防丢定位,避免电子设备过多社交功能的干扰。
想要借助近场通讯芯片捞到健康这一桶金的,还有不少科技公司。硅谷创业公司Zeo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睡眠阶段数据库,通过皮肤上的小型传感器来判断睡眠质量,让用户能够分析自己的数据并与大数据进行对比。
图示:艾伦身上有一个指南针植入器,面向东方时就会震动
总而言之,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忙起来可能根本顾不上关注家人的健康状况,甚至没时间抽空给自己做个体检。只有每一次听说“XXX突然病逝在下班路上”之类的新闻,会哭着打开手机默默加购一份保险。
而智能手表之类所谓具有健康管理功能的硬件,其频繁充电和反复脱卸,足够让它成为烦不胜烦的“伪需求”。可是真要深入到开颅破肚才能应用(比如电子药丸),不到万不得已也是绝对不能考虑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将这种植入小型芯片。为了缓解亚健康焦虑,或者只是为了“显得酷一点”,现代人真是能勇往直前,一掷千金的。
量化自我,捕捉那些猝不及防的健康猛兽
早几年大家都还在探讨怎么解决体联网设备如何充电、超声波传输等问题,现在嘛,反而是磨拳霍霍研发贴敷或皮下芯片的更多。
在此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心脏病/哮喘/,用什么芯片可以控制呢?
答案很无情。如果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是没有办法靠芯片传感器来解决的。出门右转找正规医院进行医疗介入(比如前面提到的人工耳蜗治疗听障),现代手术才是终极解决办法。
而轻量级近场通信芯片的优势是,它的植入更加简单,往往只需要贴在皮肤或者是门诊用芯片发射器或者注射器打一针,就能开始发挥数据采集的作用,基本不需要什么适应期,也不存在排异反应。
植入芯片的注射器
另外,这种芯片对一些关键指标的数据采集更有效和实时。比如很多令人惊痛的健康人士“猝死”事件,大多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但心梗之前会出现至少持续一个小时的前期症状,比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心、缺氧等。没有心脏病史的中青年是很难分辨的,但医疗芯片可以通过测量跟血液成分相关的各种数据,来实时判断和预测,节省下来的每一秒都性命攸关。
因此,近场通讯芯片让“量化自我”成为可能。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种功能芯片的交互,让血压、血糖、心跳、睡眠等数据以信息流的方式,实时追踪并呈现给用户,以此形成个性化的健康数据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健康数字化后的隐忧
对于这种趋势,一方面大家在为科技提供的便利而欢欣鼓舞,不少政府和公司举办“趴体”来进行植入;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芯片的植入及个人信息的采集,也让不少人担忧“黑客帝国”的到来,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确实还没有任何监管这一领域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出台,而且由于这类芯片无法搭载复杂的元器件,所以只能通过2G网络通讯,很容易被劫持。
比利时一家公司在多名员工的皮肤下植入芯片,作为公司大门和启动电脑的钥匙
另外,过渡植入芯片不仅相互之间可能出现通讯干扰,对除颤器之类的医疗设备也会造成电磁干扰,带来未可知的风险。
即使解决了安全问题,这类芯片能否真实地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状况,也是个未知数。因为将身体健康数据量化之后,所产生的信息流应该如何来指导和判断健康状况,还缺乏有效的算法支撑和理论指导,在短期内想要帮助人类争夺“黄金抢救时间”,恐怕只能停留在设想。
更关键的是,由于操作门槛低(纹身店都可以做),开发难度小,保健性质强于医疗属性,这种芯片一旦放开很可能取代“保健品”和区块链,成为不法分子诈骗中老年人的新手段。
无疑,近场通信芯片的体内植入是当之无愧的大趋势。不过,在应用时必须被所在笼子里。除了用户自主自愿植入之外,执行机构和法律法规都需要更加完善才可以。
尽管距离实现“健康微整”还有一段距离,但至此,健康的重心终于从枸杞保温杯转移到了芯片与智能,这是一次从玄学到科学的大迁移,也意味着“身体黑客”时代已经到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