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移动时代都带来哪些难以评说的产业变革,移动办公一定是其中之一。一方面移动办公增强了办公的便利性,我们无需时刻守在PC前等待邮件,在通勤、居家等多个场景中都可以处理工作。
同时办公场景也被便利的移动端切割成碎片化,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移动端进行工作,没带电脑不再是拒绝工作的理由。可在移动端,尤其是手机端办公是非常低效的。要在方寸屏幕之间舞动手指打字沟通已经是吃力至极,要是再去修改几百字的文档,其中的体验简直是和自己的视力过不去。除了硬件限制之外,移动端的软件设置也大多只适宜阅读,不适合进行修改、批注等操作。
碎片化办公场景的不得已,加上手机端办公的低效率,形成了一个生产力结界,阻碍着办公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号召着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出现。
我们注意到最近有一款新产品——华为平板M5系列,这款主打办公+娱乐的产品,有可能改变移动办公的现状,打破生产力结界吗?
因与革的协奏曲:如何让移动办公超越移动办公?
凡事的发展必然是因袭沿革,建立在事物先前的优势之上,对于其缺憾和不足进行革新。
要说移动办公之因,自然是移动设备带来的场景便利。移动设备的小尺寸、无线、高续航能力所带来的便携度,使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有移动办公需求的场景之中。
大屏幕、触控笔、外接键盘这些硬件因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移动办公的便利性,但华为平板M5真正的创新之革还是在软件层面上。
虽然很多办公软件都针对移动端做出了配适,可不管从文件的创建、修改还是传输来看,移动端的操作方式都和PC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改变这种差异感带来的不适,华为平板M5在软件层面上进行了手术刀式的革新,推出了更接近PC端的电脑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文件夹模式、分屏处理等等方式进行操作。需要传送较大文件,或和PC端之间传送文件时,华为的Share 2.0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便捷的进行传送。
因与革一同出现,华为平板M5继承了移动办公的优点,同时又超越了移动办公。
双场景渗透,生产力工具不止于生产
通过对移动办公需求的高度贴合,拥有革与因两项优势的华为平板M5已经成为一款合格的生产力工具。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办公场景被碎片化,娱乐场景同样也被碎片化。只有一款能贯穿办公与娱乐双场景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青睐。我们当然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产品可以依靠单一功能占据垂直市场,比如运动手环。但让一款产品占据更多场景,通常是一种更保险的发展取向。
为了更好的渗透娱乐场景,华为平板M5配备了2560x1600高分辨率的2K显示屏,加上华为锐屏Clarivu显示增强算法以及护眼模式,用户可以在体验身临其境视觉体验的同时,减少视觉疲劳情况的出现。加上麒麟960系列芯片和八核心设计,华为平板M5还可以流畅的运行大型3D网络手机游戏。此外华为平板M5还和哈曼卡顿进行深度合作,为平板的音效进行专业的设计和调校,配合智能功放芯片和华为Histen技术提供的3D环绕音效,让用户体会到更具沉浸感的声效体验。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华为平板M5的野心不止于办公,而是渗透双场景,成为适用于多种人群的全能武器。
消费者驱动,华为如何屹立于硬件飓风之中
对于安卓平板这一大类产品,往往存在着很多争议。甚至有偏激者认为安卓平板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中国尤为如此。
安卓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免费的系统,几乎所有厂商都可以既拿既用,生产出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而我国硬件市场的竞争通常停留在外形和硬件参数上,但外形可以被像素级模仿、硬件能力可以常换常新。最终导致国产安卓平板市场形成了硬件飓风,大家陷入了毫无意义的硬件竞争中。
可硬件能力总会达到一定阈值,比起屏幕清晰度的提升,更关键的问题出在软件方面。比如安卓系统天生对大屏不够友好,很多界面切换等等操作非常别扭。而且安卓平板软件生态非常弱势,很多App并没有推出相关的HD版本,或者用一个HD版本去应对所有的安卓平板。如果厂商们不能兼顾安卓平板的软硬件结合,消费者就只能在高清大屏上面对因为不配适而拉伸扭曲的App界面。
华为平板M5所做的,是不去选择那条容易的路。什么是容易的路?参考竞品,推出相似或更好的硬件配置就是容易的路。而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软件配适、移动办公体验变革,则是需要绕过安卓系统天然劣势的不容易的路。
可在消费者驱动下对产品进行细节革新,往往才是能打动市场的最好方式。华为终端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硬件市场得以屹立坚守,也是因为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满足。
华为平板M5打破的不仅仅是移动办公带来的生产力结界,或许还有市场对于安卓平板一贯的认知偏差。当安卓平板可以比iOS平板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于娱乐和工作的需求,或许这一产业中故事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