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越来越容易,互联网行业的信任成本却越来越高

涸泽而渔、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等情况正逐渐在互联网行业上演,明明都是坐拥数亿用户的大平台,甚至一度将“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摆在第一位,却在现实面前折弯了腰,一切“向钱看”。

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用户所能选择的互联网平台并不多。如果是网购,可能就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最多再加上苏宁易购和国美;如果是搜索引擎,可能就百度、微信搜索、头条搜索;如果是外卖,就只能美团外卖、饿了么。

读书时选择题最容易,但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最难,因为看似有很多选项可选,却往往面临着“只能选一个不是最差的选项”。

今年618期间,不少媒体的选题都是“2022年的618静悄悄”、“618不火了”等,但从电商平台最终交出的交易数据来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大。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1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1.6%。

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个体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陷阱,即认为身边或者有一群人都没有网购的情况下,就没人网购。可问题是,用户就算网购也不会通知你,“我最近在网上买了点东西”。将用户的消费行为放在更大的用户规模来看,买的人依然不少,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每次新iPhone发布,都有不少用户认为“iPhone没戏”、“iPhone没人买”,但苹果的销售数据一出来,销量并未减少。

2.618的时间跨度够长。很多人还对网络购物节的印象还停留在只有一天,实际上618双11的时间早就被拉到更长的维度。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几天不网购没问题,但如果持续半个月甚至更久都不网购就会很难,而且外界早就形成了“618会便宜”的气候,用户很可能就“随手买点”。时间够长,商家和平台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活动做好。

3.网购早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生活方式,就像去菜场买菜、出门逛街等,网购在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对于普通人来说,就不存在“618我就是不买”这种情况,个体要打败消费主义非常困难,反而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诱惑。“1元购”、“9.9元购”,甚至还包邮,自然会有人想买来试试看,反正便宜。

电商平台的数据永远都是那么“好看”,但个体的体验却参差不齐。用户之所以选择在某个平台上购物,本质上也是信任该平台的交易规则。然而,最终的消费体验却并非每次都会满意,特别是网购水果。

在选购水果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是,在差不多价位中选择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商家购买,这样出现BUG的概率很低,不过,事实很是有种“买彩票”的既视感,哪怕是同一家店,往往也会出现不同批次的水果质量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商家,不同批次买到的水果质量同样千差万别。由此,也推高了用户对商家和平台的信任成本。

那么,选贵的买是不是就不会遇到坑呢?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网购固然是便利,但网购最吸引人的地方,说白了还是“便宜”,同样一种水果,网上的价格可能要比实体店低得多,如果是同样的价格,那完全可以下班后顺手在小店购买即可。

为了满足优质用户的需求,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了会员制,实际上会员制的坑也不少,最常见的就是“大数据杀熟”,同样一件商品,会员价格往往会比非会员的价格要高。

无论是商家的品质参差不齐,还是平台在销售过程中玩的“小花招”,无形中都在推高用户网购的信任成本,要想单纯信任某个平台或某个商家,太难。

推高信任成本的情况不只是在网购行业发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领域同样在推高用户的信任成本。比如,大众点评和外卖平台的的榜单,当用户想要搜索附近的餐厅评价时,就会依赖大众点评和外卖平台的榜单,但是,平台的榜单并不总是奏效,往往榜单上前几名的商家中,商家推出的餐饮质量与榜单的排名名不副实,这样就导致用户无法对整个榜单产生信任感。“找到一家好吃的餐厅”成本亦越来越高。

媒体和新闻客户端的信任成本也在不断升高。一方面,媒体出现“错误”新闻的概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几百万个账号每天都在平台上生产新内容的时候,很难保证内容质量,因此,整个信息行业呈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部分用户看到新闻信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所以,每次有大事件发生后,总有许多人等待“反转”,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还有一些人习惯“囫囵吞枣”,什么信息都接受,这部分用户本身没有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网上说什么,他们可能就信什么。

搜索引擎行业是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媒体网站中不少低劣的商业新闻充斥其中,而UGC类网站中,垃圾信息更是不少,一些不知名的个人网站中,站长通过“复制、粘贴”、“伪原创”等手段,让网站上滋生了大量垃圾内容,而搜索引擎对这些内容的识别度并不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即使搜索引擎对这类信息也束手无策,很难精准地为用户推荐其想要的信息。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拥有了上网的机会。然而,互联网本身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推高了信任成本,无论是商品交易,还是信息交易,要想找到一家“闭着眼睛买”或者“闭着眼睛看”的平台,无异于大海捞针。

网站和App越来越多,能相信的网站/平台却越来越少。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6-29
上网越来越容易,互联网行业的信任成本却越来越高
媒体出现“错误”新闻的概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几百万个账号每天都在平台上生产新内容的时候,很难保证内容质量,因此,整个信息行业呈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部分用户看到新闻信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