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金句王”张小龙再次说出冷笑话,“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微信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确实有许多人对微信“有想法”,毕竟,用户需求是无止境的,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需求。
张小龙的揶揄并未让外界停止对微信需求的期待。
最近,知名歌手李荣浩在社交网络上发出呼吁称,“微信能不能出个2倍速或者3倍速听语音经常一些连续十个60秒的真顶不住啊。”李荣浩这条微博内容迅速登上热搜榜。
大概是打字的速度太快,李荣浩用iPhone 12 Pro Max发出的这条微博,句子与句子之间并没有标点符号,直接用的空格代替。有网友认为李荣浩对居然有人对他发那么多语音消息不满足,也有网友支持李荣浩的建议。
腾讯2020年Q3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腾讯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为12.1亿。微信在2021年1月19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
作为一款月活超12亿,日活超10亿的App来说,微信几乎影响了每个网民的生活。但是,正因为网民每天都在使用它,其对微信的期待也会越来越多。实际上早在李荣浩建议微信出速听语音功能之前,微信发语音消息就总被人吐槽,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质上还是因为语音和视频介质在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速度太慢,在同等时间内,文字的信息展示量远远大于语音和视频。那么,对于急切想要获取有效信息的用户来说,接收语音信息就非常不方便。
有网友对李荣浩建议称,微信有语音转文字功能。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现有的语音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在语音转文字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语义错误,如果想要了解语音的正确信息,就必须完整地听完整个语音内容,这样就会浪费听语音人的时间。可能有网友认为,“你的时间就这么宝贵吗?”事实上,时间就是这么宝贵,如果好几分钟全消耗在听语音上,时间确实是被浪费掉的。技术的不成熟性,会让语音转文字功能大打折扣。
另外,方言和普通话问题。如果发语音的人本身就是方言或者普通话不标准,微信的语音转文字效果会明显下降,这样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功能上,重新听一遍语音才知道语音信息内容。
第二,微信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并非人人都会用。媒体人沈帅波曾提到过:“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微信目前在国内的网民覆盖率超过90%,在如此大的网民规模内,显然也会出现仍有一些人不知道微信转语音功能。
对于许多人而言,微信的语音转文字功能非常简单,也非常初级,但在更广大的颗粒度内,仍然会有人不知道这个功能。七麦数据显示,最近1年内,微信iOS版更新了12次,目前微信iOS最新版是8.0.2版,微信的第一个版本上线于2011年1月21日,经过如此多次版本的迭代,微信推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功能,而许多普通用户,可能就是把微信当成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微信的新功能他们几乎用不上,也就缺少主动了解微信新功能的动力。
有些用户对于时间的敏感度并不高,或者说并不认为语音会浪费时间,但对于习惯了高效率的用户来说,他们会更习惯高效的沟通方式,能发文字的绝不语音,能有事说事的,绝不浪费时间,有人问一句“在吗?”好不容易回了一句“在”,对方又半天没声音。
抛开李荣浩歌手的身份来看,他也是微信的普通用户,他的声音也是代表普通人的声音,即对于快速获取微信信息的工具。有些网友认为微信发语音消息显得“素质低”,这样说有些上纲上线。
一是微信发语音消息完全达不到素质高低的地步,二是发信息的人本身并无恶意,他们只想将信息传递给对方,至于是文字还是语音,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开会的时候,聚餐的时候,有些场景下,用语音沟通会比较方便。
我们不能对发消息的人有所要求,早期微信推出语音功能的时候,也是作为一大亮点出现的,不少用户都习惯了发语音信息,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更习惯简单高效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语音消息。
从产品功能来看,李荣浩提到的“2倍速或者3倍速听语音”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的需求,一方面,用户连续发60秒语音的频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当用户长时间语音沟通的时候,可能会用语音通话来代替。
就像张小龙提到的“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一样,微信语音信息倍速播放功能就算推出来了,其最终也只会沦为小众需求。
考虑到微信目前12.1亿月活、10.4亿日活用户的情况下,类似的小众需求可能真的非常非常多。微信的产品确实可以进行迭代和升级,但如果每个人都希望微信能出一款新功能,微信最终很有可能会成为“四不像”,并且微信的产品经理也排不过来那么多需求list。
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在变得讲究效率,用户更是如此,其希望能够进行有效率地沟通,而语音消息会降低用户沟通的效率,因此,他们对微信发语音消息吐槽也是情有可原,时间就是财富,谁也不想浪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