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了那么久,很多人都不知道水滴筹是干嘛的

最近,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其家人在免费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上发起众筹,最高金额100万元。但很快被网友质疑,称其家里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大病也有医保,这样的条件还众筹有骗捐嫌疑。

随后吴鹤臣的妻子回应,两套房子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爷爷名下,爷爷已经过世,两套房子均无法出售。车为婚前购置,家中有瘫痪病人,日常出行很需要,所以不能卖。但这样的解释依然无法平息众怒,她提前关闭了筹款,称筹到的148184元暂时够用。

“骂的人不捐,捐的人不骂”

这已经不是第一起引起舆论热议的众筹事件,舆论除了讨伐发起众筹的当事人之外,对水滴筹这样的平台也颇多诟病,认为没有尽到审核责任,浪费了社会善意。

可是仔细观察,类似事件又呈现一种独特的舆论景观——网络上最义愤填膺的那群人,往往都没有参与捐款;而那些真正捐款了的人,则很少站出来高调批评并要求退款。也就是有人形象总结过的,“骂的人不捐,捐的人不骂”。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捐款的人就没有批评监督的权利,只是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判。很多并不了解大病筹款平台的人,愤怒是基于某种误解,而不是对完整事实的掌握。

在提出《乌合之众》理论的勒庞看来,群体情绪最大的特征就是容易走向简单而夸张。用在审视对众筹平台的群体批判,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只要大家认为自己是在参与扬善惩恶,那就不愿意再花费精力去细究事实,而是把道德批判推向极端。

可是,在高举行善旗帜的同时,如果连事实都不搞清楚,那就是伪善,甚至可能作恶。因为污名化平台的后果,很可能断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后路。

捐款过的人,大概知道这种网络筹款的运作方式,比如水滴筹是要一定病友、亲属、朋友等的交叉确认才会审核通过,事实上多数的众筹都是病人的亲属朋友参与转发然后扩散,基于人际关系的信任才能取得好效果。

这样一种模式,很大程度可以从源头避免恶意骗捐。因为明显夸大的骗捐行为,不可能得到太多身边熟人的支持,相反,如果身边人发现捐款有不合情理之处,很快就会被曝光,从而得以止损。事实上,这一次吴鹤臣亲属的募捐,很快也因为争议而终止。

如果理解大致的运行模式,可能就不会有网上铺天盖地的担忧,以及各种似是而非的传闻。对于吴鹤臣这样有争议的个案进行探讨很正常,但演变为对这类众筹平台的批判,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狂欢。

刻板印象之下网络众筹平台成为假想敌

相比于众筹平台曾经帮助过的人群,被曝光有争议的案例还是绝对的少数。因为这些少数案例,而夸大平台的问题,缺乏起码的逻辑支撑。可这样的网络景观已然成为常态,为什么?

比较简单的解释,当然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念。如果说有什么比一个穷人得不到救助更让人痛心,那自然就是条件还不错的人,抢走了穷人本该得到的救助。

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是非分明的认知框架,主导了很多人看待网络众筹平台的方式,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这些平台不做好审核放任了这种事发生,而平台放任就是为了从中赚钱。其实这样的认知,只要稍加推敲就知道完全不成立。

李普曼的传播学经典《舆论》中认为,人们通常在本可以追求客观公正的见解时却坚持自己的刻板印象。因为这样更省心省力,面对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时,更容易陷入这种习惯性认知。

其实,考察包括吴鹤臣众筹在内的一些争议案件会发现,多数并非简单的诈捐骗捐,而是不同群体对于网络众筹存在不同理解。也就是“救急”和“救贫”之间的争议,这样的争议自罗尔事件就存在。

很多人认为发起网络众筹,必须是穷困到走投无路,才有道德正当性;但也有些人认为,只要确实陷入困境就能求助,而不是非得卖车卖房赤贫如洗才可以。

抽象来看,第一种观念更有社会基础,这也是吴鹤臣众筹引发铺天盖地质疑的主要原因。但从众筹平台来说,可能更愿意在两者之间保持价值中立。因为个人大病筹款平台,和传统慈善机构有着本质不同。

对互联网新救助模式需要再认识

在网络上,很多人对于水滴筹等平台的认知,容易简单等同于慈善机构。认为既然筹款在平台发起,那平台就要承担完全的审核责任,否则就要为可能出现的“诈捐”负责。

但至少在法律层面,这是对众筹平台的极大误解。免费大病筹款属于个人求助,而个人求助行为属于民法上的附义务的赠与行为,并不属于慈善法范畴。

具体到平台,在吴鹤臣家属发起的筹款页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提示:“该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水滴筹提示您了解详情后方可进行帮助”。

可以看出,水滴筹不是在利用平台的公信力,主导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捐赠。而是明确提示让用户依据求助人所提供的信息,自愿实施赠与行为。水滴筹已起到风险提示义务。

事实上,一些网友提出来的审核要求,比如审核求助人的房产、汽车信息,甚至医院病历的真伪等,也不是一个平台企业能够做到的。如果要求到这么严苛的地步,就是对这种新型模式的扼杀。

就社会功能来说,水滴筹这样的平台所起的作用和慈善机构完全不同。大病求助通常具有突发性、短时性等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慈善救助模式,很可能钱没筹到位,病情已经恶化。

相对低门槛、快速响应,都是水滴筹等平台的优势。如果以“救急”和“救贫”做粗糙分类的话,慈善机构更多发挥的是“救贫”作用,而水滴筹等平台首先是针对大病的“救急”。当然,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存在一定模糊性,这也是舆论屡屡产生误解的客观原因。

至于可能存在的投机骗捐行为,平台自然要给予基本的把关,包括事先审核、事后黑名单惩戒等手段,但作为社会众筹模式,其实筹款人周边的熟人以及网友都是监督力量。一些事先审核之下的“漏网之鱼”,可以通过事后追惩而降低负面影响。

之所以出现开头所说的“骂的人不捐,捐的人不骂”,也是因为对求助对象有过更多了解,就会更理解当事人的状况,外围网友反而会因为刻板印象而跟风。大病求助平台和慈善机构一样也需要社会监督,但最好的监督其实是把身边了解的案例监督好,发现问题及时向平台或者媒体反映,而不是听闻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就跟风吐槽。

“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如果不对事实、对平台有更理性的认知,就以过于苛刻的要求对待平台,很可能扼杀这些互联网新救助模式,这才是对社会善意的最大浪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5-07
骂了那么久,很多人都不知道水滴筹是干嘛的
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是非分明的认知框架,主导了很多人看待网络众筹平台的方式,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这些平台不做好审核放任了这种事发生,而平台放任就是为了从中赚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