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脱虚向实,一场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发展时代,才算是真正来临。从诸多玩家们的表现来看,这更像是一场互联网玩家们的自我革命。经历了这样一场自我革命之后,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或许终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形态——虚实结合的形态。
或许,这正是产业互联网最真实的样子。
以往,谈及产业互联网,人们并不会这么认为,特别是在消费互联网业已存在着诸多红利的时候,更是如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所认为的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所进行的用户对象的转移,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持续深入,特别是当一系列的新技术开始成熟,当一系列的新模式开始落地,尤其是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商业形态开始出现,一幅更加瑰丽的产业互联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很多情况下,产业互联网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市场地位而进行的用户对象的转移,而是更多地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自我定位,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新产业开始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角,以此为开端,产业互联网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阶段。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我们重新审视产业互联网,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
流量,绝非产业互联网的关键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玩家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B端用户身上。于是,一场以争夺B端用户为主导的流量争夺浪潮开始来临。无论是站在赋能的角度,还是站在改造的角度,B端的流量,始终都是玩家们争夺的焦点和关键所在。
等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走向深入,特别是当B端流量展现出不及C端流量的一面,玩家们开始意识到仅仅只是用流量的眼光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突破口,开始表现出越来越疲软的一面。
总的来看,以流量的眼光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将流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并不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我们需要站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深不见底和边界的无限拓展不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则表现出来了更多新的特征。
首先,从流量的规模上来看,B端的流量并不及C端流量那样广泛,单纯地从体量上来看,B端流量和C端流量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仅仅只是用看待C端流量的方式来看待B端流量,势必无法获得预想的效果。
其次,从流量的特征上来看,B端流量并不是像C端流量那样单纯地依靠烧钱和补贴就可以实现习惯的培养,并且完成改造,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发展模式,开始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
相对于C端的盲目,B端的流量更加理性,更加实际。它们追求的是更为长远,更为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是否真正改造了生产方式;比如,是否产生了新的产品……
再次,从流量的需求上来看,我们都知道,在消费互联网时代,C端流量更多地追求的是对接的效率,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互联网平台的涌现。谁的效率高,谁的规模大,几乎成为了C端时代的关键。
然而,B端的用户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它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对于底层的生产元素、自身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逻辑进行一场深入而又彻底的改变,由此,再去提升产品与用户的对接效率,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借助平台模式。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量,绝不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留量,才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
这个时候,真正考验玩家们的不再是规模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而是更多地考验的是,玩家们对于B端用户改造的深度以及玩家们与B端用户共同成长的能力。只有真正将留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并且找到更多俘获留量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是决定能否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的关键所在。
平台,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平台的出现。
在电商领域,有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在外卖领域,有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平台;在出行领域,有滴滴、Uber这样的平台……平台,成为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表现形态。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惯性,让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同样是一个以平台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时代。于是,在产业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将平台模式,人们会想当然地将S2B的商业模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
后来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只是以平台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只会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我们看到的以新零售、新消费、新金融为代表的诸多以平台为追求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之所以会走入到死胡同,错误并不在于新零售、新消费、新金融本身,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玩家们仅仅只是将平台作为终极追求,仅仅只是以中心为最终表现。
跳出平台和中心的牵绊,真正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正确的发展模式,或许才能真正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
站在现阶段的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以去平台化,去中心化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才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那么,何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表现形态呢?
笔者认为,以新产业为主要表现形态,以「供」「求」两端的点对点的对接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才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
当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平台和中心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从产品端到消费者的点对点的新供给模式。
需要明确的是,平台和中心的不复存在,并不代表平台和中心消失了,而是说平台和中心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存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玩家将自身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正是产业互联网的新形态的一种。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更多的产业互联网的形态将会不断涌现。
互联网,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
透过产业互联网的字眼,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它是由「产业」和「互联网」两种元素组成的。对标消费互联网,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依然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本质的存在,依然是一个以互联网为终极表现形态的存在。
实质上,互联网,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更为确切地说,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关联。
既然如此,为什么产业互联网还被称为产业互联网呢?
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成为产业互联网,更多地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的起点在于互联网有关。更为确切地说,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产业互联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脱胎于互联网。
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玩家自然不必说,它们本身就是互联网玩家。除了这些衍生于互联网,发展于互联网的玩家们是互联网玩家之外,事实上,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场景,几乎都与互联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互联网几乎成为了所有行业,所有场景的标配。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从一个专属于某些玩家的存在,成为了一个几乎所有的玩家都与之产生联系的存在。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起点就在于互联网,这才是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被称为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原因。那么,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吗?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难道就仅仅只是一个异曲同工的存在吗?
很显然不是。
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新产业。
这里的「新产业」,并不仅仅只是传统产业有了本质性改变,就连互联网产业,同样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只有真正将新产业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只有将新产业当成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追求,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带离消费互联网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产业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周期里。
那么,新产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笔者认为,新产业,既不是以虚拟为主要表现的形态,也不是以实体为主要表现的形态,而是一个以虚拟和实体的深度融合为主导的存在。
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存在。其实,元宇宙的出现,已经被我们展现出来了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形态,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元宇宙的虚实结合的存在出现。
当所有的产业都完成了这样一个虚实结合的进化之后,新产业才会成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结语
当新技术不断成熟,当新模式不断落地,产业互联网,正在一步步从理想照进现实。此刻,人们开始意识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那个样子,而是表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独特性。
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真实的样子,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独特的地方,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富有魔力的地方。
可以预见的是,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愈加成熟,它还会表现出更多与消费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以此为开端,新的红利才能持续得到释放,真正意义上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来临,自此,人们会发现,它所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要比消费互联网时代大得多。
—完—
作者:孟永辉,知名行业研究专家,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战略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行业观察信息。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