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当人们依然没有理顺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乱象便不会消除。尽管互联网金融业已走入死胡同,但是,我们却始终会看到类似互联网金融的乱象不断出现。这告诉我们,有关金融的进化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避风港,真正带来实质意义上的改变,才是确保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保证。笔者认为,导致金融行业的进化始终无法跳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怪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始终都没有跳出互联网的思维,而仅仅只是用互联网的眼光来看待金融的进化。
我们看到的加杠杆、透支消费等金融乱象,正是这种发展状态的真实体现。说到底,即使是在金融行业的进化业已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的时候,人们依然仅仅只是把用户看成是收割的对象,所谓的发展模式依然是流量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来看,这样的进化是没有给金融行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的。当收割流量带来的风险无法承载,所谓的新金融进化的泡沫存在随时破灭的风险。
当互联网金融的乱象频现,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向金融行业要生产力,而不仅仅只是借助金融的手段对用户进行收割。思考互联网金融模式之外的新发展方式,并且让金融行业的进化真正进入到新阶段,才是金融进化的正道所在。
诀别互联网,金融进化的新开始
互联网模式的简单、轻便,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付出太多,仅仅只是会选择一种相对熟悉的模式发展。尽管流量红利已然见顶,但是,对于坐拥海量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讲,他们依然可以借助强大的流量优势继续进行流量收割。因此,真正与互联网诀别,选择一种互联网之外的新发展模式,才是金融行业行业进入到新发展的开始。
互联网平台,不是收割金融用户的渠道。纵然是在互联网金融被监管的大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到坐拥海量流量的互联网平台依然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一个收割用户的渠道。消费贷、分期贷等金融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支付需求,但是,同样在用另外一种形式收割用户。此刻,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已经不再是一个满足用户金融需求的平台,而是变成了一个收割金融用户的渠道。
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割用户,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割用户的金融需求,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始透支用户的金融需求,这个时候,金融俨然已经成为大型互联网平台收割用户的手段。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坐拥庞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就是用金融的方式来将用户更加深度地绑定在自己的平台上,让用户为自己打工。此刻,互联网平台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撮合和中介的场所,而是变成了收割用户的渠道。
这其实依然是一种收割用户流量的做法,只不过这种收割用户流量的做法,仅仅只是披上的金融的外衣而已。当金融的进化依然还停留在收割流量和用户的层面,缺少了对用户应有的尊重,所谓的金融新进化或许仅仅只是为了躲避监管而进行的概念偷换,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意义。
互联网模式,不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模式业已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会给人一种错觉,即只要我们变换概念,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持续进行发展。虽然互联网红利的落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新的商业模式并未真正成熟的大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将互联网模式奉若圭臬。即使是在互联网金融遭遇监管的大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将互联网模式看成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一遍又一遍地套用着互联网模式。
当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持续,金融进化的新阶段依然存在的诸多乱象依然是对互联网模式的迷恋所导致的。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互联网模式比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有了进化,不再进行简单直接的流量收割,而是变换了一种新的概念而已。当我们寻找金融进化的新方式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创新和改变互联网模式的方式和方法,真正让互联网模式有所改变,而不仅仅只是概念上的更换。
抛弃中介和撮合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真正让新的模式来取代互联网模式,让玩家们的盈利点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撮合和中介上,才是真正告别互联网模式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对互联网时代的不同流程和环节的角色和定位进行重塑之外,我们还要更多地思考金融本身的角色和定位,当这一切理顺之后,金融行业的进化才能真正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技术,不是万能的解药。为什么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对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模式如此迷恋?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人们尚且没有找到互联网之外的新技术来取代互联网技术;第二,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变体很多,人们尚且没有对它死心。在这个时候,真正认清互联网技术的本质,不仅仅只是把互联网技术看成是万能解药,才是确保金融进化可以进入到新阶段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玩家们早已开始抛弃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度布局新技术,特别是那些头部的巨头,他们对新技术的布局同样是深度且全面的。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头部巨头们对于新技术的布局,但却没有他们深度布局新技术的底层逻辑,我们就只能至一叶障目,无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
其实,很多的玩家之所以会布局新技术,并不是说互联网技术真的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并不想失去占领新技术发展先机的机会而已。因此,很多的玩家对于新技术的布局并不是想要用新技术来取代互联网技术,而是想要用新技术来完善互联网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互联网技术依然是他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可见,互联网依然与金融的新进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无法与互联网诀别,仅仅只是把这种诀别看成是一个概念来蒙蔽监管和用户的时候,所谓的金融新进化其实就是一场闹剧。彻底诀别互联网,找到互联网之外的新发展方法,才是金融行业的发展真正摆脱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之外,金融进化的新方向在哪?
笔者始终相信,在互联网之外,依然有一个金融进化的新世界。在这样一个新世界里,金融行业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金融,互联网也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互联网。跳出互联网的牢笼,站在新的视野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金融进化的新方向。
传统意义之外,金融应该有更多新内涵。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还是在后互联网金融时代,导致乱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看待金融行业的时候,总是会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目光来看待,即所谓的金融就是投资、理财、消费等一些传统的意义。当金融行业的发展仅仅只是以传统意义作为出发点的时候,所谓的进化就仅仅只能在传统的桎梏下发展,而当我们跳出了传统意义,金融或许才能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金融新内涵和意义的挖掘显得更加重要。以金融行业的新内涵和意义来驱动金融的新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借助金融的传统意义对用户进行一遍又一个的收割,才是确保金融行业的进化真正进入到新阶段的保障。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的金融更多地应该扮演数字、数据的角色。通过数字、数据,金融可以将它的毛细血管的功能和作用得到程度上的发挥。当金融被赋予了数字、数据的新内涵,我们对于用户的定位便不再是一种收割,而是开始蜕变成为服务,从而真正开启一个金融进化的全新时代。
互联网之外,金融应该有更多新动能。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互联网模式,它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都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与互联网相关的金融进化都是以收割为代价的,当收割的方式无法持续,金融行业的进化必然会面临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之外,寻找到更多的新动能。
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寻找互联网技术之外的金融改造新模式,而不仅仅只是用平台,用去中间化的方式来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第二个方面,我们寻找到互联网模式之外的更多的盈利模式,而不仅仅只是把撮合和中介看成是金融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盈利模式。
当新技术取代互联网技术,当新模式取代互联网模式成为金融进化的新动能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金融进化才算是真正跳出了互联网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的是,当新技术与新模式和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我们将会真正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以互联网为鉴,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要更清晰。金融进化过程当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乱象,主要是因为人们一直都没有厘清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跳出互联网的牵绊,我们应该将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更加厘清。让金融的归金融,让科技的归科技,是主要目标。
如何让金融的归金融,让科技的归科技,笔者认为,还是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既可以做金融,又可以做科技,要规划好各自的定位。比如,对于大型的平台来讲,虽然他们有很强烈的科技属性,但是,他们又想要做金融相关的业务,那就要让他们获得牌照;比如,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他们也想要拥抱新技术,但是,我们就要让他们确立好自身的定位,是自建技术团队,还是做外包,是坚持金融属性,还是拥抱科技……这些都要有明确的定位,当真正厘清了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让金融与科技之间不再是混淆的,不再是糊涂的,金融的进化才能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即使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进入到了深水区,我们依然看到了一系列金融乱象的出现。说到底,始终无法理顺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才是导致这一系列乱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见,互联网,就是一把金融进化的“双刃剑”。当我们寻找金融进化的新方式时,跳出互联网的牵绊,或许才是真正正确的发展之道。由此,金融行业的进化才能跳出互联网的束缚,开启新发展。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