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金融的未来究竟是金融,还是科技,这是一个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我们说金融的未来是金融,那就意味着金融将会是主导,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同样是局限在金融范畴之内的,这并不符合金融科技化的大方向。
而且,一味地局限在金融本身,很多的玩家会选择类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仅仅只是简单地做撮合与中介,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基本功能和属性。
如果我们说金融的未来是科技,那就意味着科技将成为金融的主导,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会以科技为主要方向的。
虽然从现阶段来看,这种以科技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可以让玩家们避免陷入到互联网金融的怪圈里,但是,一味地强调科技,而不去考虑金融的特殊性,所谓的进化同样会陷入到科技的死胡同里。
无论是站在金融的角度,还是站在科技的角度来探寻金融的未来发展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
寻找一种看待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并且让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跳出金融与科技的牵绊,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这其实是寻找金融与科技的共同点的过程。对于玩家们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共同点,并且将这个共同点变成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金融与科技之间有共同点吗?如果真的存在共同点的话,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共同点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站在互联网的情境里,金融与科技之间是不存在共同点的,所以,金融与科技(互联网)之间只会出现简单相加的状态,互联网金融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如果站在新技术的情境里,金融与科技之间是存在共同点的,这里的共同点就是以数据为代表的数字形态。当我们以数字的形态来看到金融与科技两种元素的时候,它们便不再是泾渭分明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相互融通与转化的物种。
因此,站在数字化的角度来诠释与探索金融的未来,或许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一味地侧重于金融,一味地侧重于科技都是不合适的。
事实虽然如此,但是,经历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洗礼之后,我们却发现了两种非常极端的现象出现,并未出现以寻找金融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为主流方向的金融进化新方式。
有些玩家为了逃避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通常会选择与金融划清界限,而把自己的定位局限在科技的范畴里,最终他们变成了金融科技化的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有些玩家则继续选择将金融当成是主要发展方向,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遭遇到了困境,他们会选择其他类型的金融形式来继续金融的道路上孤独地前行。我们现在看到的面向B端用户的信贷业务,面向消费者的消费ABS基本上都是这种脉络的突出表现。
无论是侧重于金融的发展方式也好,侧重于科技的发展方式也罢,其实这些玩家都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的。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这些发展暂时地抵消了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期之后所导致的发展“真空”,但是,这种仅仅只是一味地侧重于金融抑或是一味地侧重于科技的做法都是暂时的,等到金融方向与科技方向的红利消耗殆尽的时候,金融的未来依然还是要回到“数字”的方向上。
因为“数字”才是“金融”与“科技”两者都具备的特性,并且是可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借助数字,我们不仅可以保证金融的底层属性,让金融行业的发展避免再度陷入到互联网金融的怪圈里,而且可以让金融行业本身的特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本困扰金融行业发展的那些痛点和难题,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无法得到解决,但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发端于数字的进化,不再是为了提升效率而进行的单纯意义上的去中间化,更多的是通过对于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来实现效率的提升。
这里的深度改造,主要是改变金融行业的组成元素,改变金融行业的内在结构,从而衍生出来新的金融功能和属性,再让这些新的功能和属性应用到不同的行业当中,以弥合互联网时代金融与实体产业之间的壁垒与鸿沟,最终让金融行业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同时,数字同样是新技术的底色。借助数字,我们同样可以让本来是烟囱林立的新技术打破原有的壁垒,进入到全面融通的全新时代。
对于现在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结合衍生出来的金融新物种来讲,数字同样可以让这些金融新类型得到全面而又深度的融合与改变。
同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侧重于金融,抑或是侧重于科技不同,以数字为起始点的金融发展不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性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度改变,有着本质蜕变的存在。
这个时候,金融与科技将不再是两个独立、封闭的存在,而是可以在数字的桥接之下自由流动。
这个时候,金融与科技结合之后的新发展将不再是短暂的、过渡性的存在,而是变成了长期且可持续的存在。
这个时候,金融与科技之间的结合也不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变成了深度的融合,金融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科技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
当金融不再是金融,科技不再是科技,便是一片混沌。
在这种混沌的情况下,其实,正在孕育着新天地。
真正掌握了金融行业数字进化大方向的掌舵人,更像是手持大斧的盘古。
大斧一挥,混沌廓清,便是新天地。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