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
01
荞麦可能与莜麦一样,是中国原产的粮食作物。别的地方不敢断言,晋中晋西北是普遍种荞麦的。由此衍生出多样的荞麦与莜麦的吃法。
传统上,莜面压饸饹,搓鱼儿,蒸栲栳栳。荞面质地更硬,更坚强,做刀削面、捻疙瘩(也叫猫耳朵),口味别具一格。荞麦还有一种小吃,碗团,在山西中北部多数地区十分流行。
02
年纪大了,到过各种地域,东西南北,不仅语言各异,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都不尽相同。
比如说,北方的许多地方是没有小吃的,除一些较大的人口集中的城市外,县一级的地区,人们一日三餐外,并无太多可供孩子消遣的小吃。
这些地方不可能像江南与广东那样产生繁复的早茶、下午茶文化,至于夜宵,是电视与书上的事情,离生活很远。之所以如此,大概还是源于北方一年一季的生产方式,总体上物质相对匮乏,人们的生活还没有闲暇与剩余来追求生活的精致韵味。
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些生活方式是习以为常的。但对孩子来说,就未免显得单调与枯燥。毕竟儿童除了捣乱之外,主要的乐趣还集中在食物上。
虽然日常也有水果,但在山西,不外乎瓜果桃梨这些有限的品种,与地处亚热带的南方对比,有霄壤之别。
面食倒是丰富多彩,可惜小时候好面(白面,山西老家方言)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就算天天足量供应,也是主食,与小吃的趣味截然不同。
03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对碗团情有独钟,可以说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无论何时回到家乡,都会专门去街头巷尾的碗团小摊,非得坐下来吃上几碗,否则会怅然若失。
碗团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有碗坨、碗秃等名号。无论叫什么,其作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用荞面和面,水多面稀,放在碗里蒸熟,再用蘸料调了吃。
说到此处,我想再歌颂一下荞麦这个独特的麦种。可能很多人没见过荞麦,但知道荞麦皮能装枕头。荞麦首先是一种耐寒的作物,在海拔较高的山腰上开辟梯田,种植荞麦十分适宜,似乎比其它作物成熟略晚。
植株顶多长半米来高,枝杈开的较大,种子不成穗儿,而是散落在枝杈上,不规则的几何立体型,紫黑色,与其它种子比形态独特。脱粒后,壳儿用来装枕头是极佳的上品,一因为轻有弹性,二因为夏天凉爽冬天又温和,装玉米和谷子的枕头就没这优势。
荞麦磨出面粉来,也略发黑,但其质量较大,比其它粮食抗饿,在这点上和莜面不相上下。过去人们出远门,都拿布袋子装莜麦或荞麦,拿的少,但能吃更多天数。
04
碗团之所以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小吃」特性。吃碗团不是为了「饱」,是为了「吃」,用四川话说叫「吃起耍」。
意思很明显,它是生活的调剂品,而非必需品。蒸碗团也是需要功夫的,和面太硬不出货,太软又丧失了口感。面和好后,盛入撇口小笨碗里,放入屉锅蒸,出锅后面已经凝固,成膏脂装,晶莹而不剔透。
这时候是不能入口的,得等待晾凉之后,放入蘸料。蘸料中,老陈醋与蒜汁是必备品,此外还有炝好的辣椒油作为选用。对孩子来说,辣椒油多数被忽略了,有醋和蒜汁就能与碗团完美融合。
注意,这时候,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出现了。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到了摊上,要一碗碗团,摊主拿出一碗,我接过之后,往进添蘸料,醋,蒜汁,辣椒油,然后拿一把小刀,请注意,这个小刀也很有讲究,以钢锯条磨成的小刀为佳。
拿出小刀后,通常有两种吃饭。一种是用小刀在碗团上划,将紧贴在碗壁上的面切割成菱形块。这时候用小刀扎着一块,从碗壁上挑起,投入嘴里。
另一种是从碗团中间用小刀切割一个圆形出来,再用小刀把这个圆形块挑起,投入嘴里。然后以这个圆形为基础,周围划出月牙形来挑着吃。划一块,挑起来,再到中间圆圈处多蘸点蘸料,投入嘴里。
我更喜欢后一种。投入嘴里后,首先是调味品的刺激,加上咀嚼带来的脆与韧劲,那真是有些味道的。不能说是人间至味,但对一个零食有限的孩子而言,真是毕生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时候的同伴,都对这种小吃非常痴迷。
05
碗团的由来,还和一位知名人物有关。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石勒。
石勒还在刘渊麾下任大将时,有次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濒繁加之自然灾害严重,石勒派出军士四出购买军粮,但购得数量甚小,也只不过是些荞麦。以前军士吃饭干稀配合。因军粮紧缺,就把干饭改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
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用手扒了下来,抓而食之,吃起来坚韧韧的。
于是,有个士兵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块切成条,随便洒了些成盐,大吃起来。感觉不错,他们就把荞面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并调以枣醋、蒜泥,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并让厨房试做,次日厨房做好,让军上饱餐一顿,军士吃后精神大振。
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就传开了。
顺带说下老家的三郎堡这个地名。
碗团发源于这个地方。碗团和石勒有关,这个地方也和石勒有关。由于石勒出身奴隶,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很了解也很同情,所以驻军期间和当地居民关系搞得很不错。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石勒,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三,小名叫石三郎,就把他驻军过的地方改名为三郎堡。
三郎堡这个地名,今天在我们老家依旧赫赫有名,因为我们县里的看守所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当地形容一个人坏的时候,常常说这是个适合去三郎堡的材料。
06
如今的生活当然是好太多了,生猛海鲜,四大洋五大洲,什么东西都吃过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后来吃过什么昂贵稀有的食品,对我们味蕾形成最初冲击的那些东西却占得了先机。所以人有思乡之情,更多时候家乡的美食是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对我而言,碗团就是这么一种小吃。它很简单,却不可替代。
对了,碗团最好吃的地方,在我老家的县城——山西柳林。
后记:碗团一文,此前曾写过一版。这次回老家,又多了一些感触,且增加了一些对于碗团历史的描述,是为2.0修正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