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图/来源于网络
↡
记得有篇文章,说起习惯的力量,尽管知道「免」的发音,在阅读时还是遵循旧历,张口即念「摸烟——兔」。
据此,听到一位政府官员把「区块链」说成「区域链」时——已经第三次听官员这么说——我不甚讶异。但还是不免惊诧——我是有正反面的。
说起来,本人也是个错字大王。此刻,深夜,家人都已入睡,当我右手托腮,左手抱在胸前沉思,不得不在屋子里摄手摄脚来回走动时,内心是战战克克诚惶诚恐。一种宁静的畏惧感在心底缓缓升起,真实的生活是如此参差(cha)多态,而我的想象力是那样贫乏不堪。
面对「区域链」,我过于紧张的情绪在众人的解构哲学中瞬间显得矫情:
有人说,会不会就此改为「区域链」。
有人说,Block翻译可以很丰富。
有人说,区块链是疙瘩,区域链是片,两区区别很大。
更有甚者,祭出了「区欲链」三个字。真是江湖我大哥!
我真担心会不会有人说出「区楚良」。
区区在下不才。既然生活在互联网这个「区域」中,对于「区块链」不得不多加关注,亦做过若干解读工作。
心中本以为区块链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这一伟大领域内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期待它的不可限量的未来。正在一片「胜券在握」的大好形势下砥砺前行,猛不防来了个「区域链」。
乍一看以为区块链的双胞胎兄弟失散多年后自己找到亲人了。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来了咱不能不认啊。可是仔细一瞧,这无辜的孩子面目又十分可疑。问他这名字谁给你起的呀?他来了句「你大爷」。搁谁身上不得搓火!
那么区块链为什么叫区块链呢?假如就叫「区域链」就不行了吗?也行,假如一开始就译成「区域链」,如今也一样承担它的使命。虽然说疙瘩和片标识的意义相差较大,但大伙只要都把片认作疙瘩,谁还有功夫纠正这种习惯呢?
这时候,我想起一部哲学著作,美国的克里普克(Kripke)所著的《命名与必然性》。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道理,就是认为名词的指称主要取决于与使用该名词有关的社会历史的传递链条。
牛之所以被称作牛,是源于这个词在历史中担当了关于「牛本身」这个动物种类的种种属性,当我们在谈论一头牛时,每个人都清楚它的模样,体型,分量,习性,驯养规则,你绝不会说牛是长着翅膀的能在天空飞行且善于发出鸣啭的轻盈的动物。
与它有关的社会历史的传递链条,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意义链」链接的非常牢固,表示的十分清晰,你想颠覆门都没有。
因此官员把「区块链」说成「区域链」,就不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了,而是与「区块链」有关的社会历史的传递链条的问题。如果这个链条出现断裂,甚至被移花接木,就会造成很可怕的社会后果。
不仅混淆视听,弄乱关系,而且让这个庞大的产业蒙上一层厚厚的沙尘暴,大家不能对它有一致的认识,当然也不能对它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很可能让它消失在人们的意识汪洋中。
当然,你不必为这种有些耸人听闻的说法给吓一跳,谁都知道,区块链这个词代表的意义坚如磐石,不可能因为某次小小的口误就染上疾病。
我只是想说,尤其是对那些喜欢赶时髦又不求甚解的人们说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至于区块链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可以看看我做过的几期专题视频节目《亮三点》。看过这几期节目的人,无一不被「区块」了的。被「区块」以后,你就有「链」的可能。你虽然还是你,但已经不是你了,你是千千万万个你。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