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的滴滴和Uber露出狰狞面目?

“妈蛋,加价20元还tm叫不到车!”;“订个车竟然溢价3.5倍,还有没有良心?”……北京的一场大雨,不仅带来的意料之中的拥堵,还带来了朋友圈铺天盖地的牢骚。那些以往盛赞共享经济,力挺滴滴、Uber等网约车,天天吐槽出租车臭不可闻体制毒瘤的筒子们,终于在这个大雨肆虐的上午体验到了网约车高额补助实惠经济背后的狰狞……

网约车的狰狞不仅在雨天

细心的网约车用户或许早已发现,滴滴、Uber等网约车的加价现象其实早已存在,不仅仅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在特殊节日、出行高峰、深夜等也都有加价的机制。这个机制其实在2015年8月份就已经出台,当时滴滴推出“动态加价”时,还迎来诸多用户和专车司机的抵触情绪。但好在滴滴在加价方面表现出了克制,一方面安慰用户是为了提升约车成功率,另一方面则鼓励司机,承诺将加价部分奖励给司机。但好景不长,“动态加价”逐渐越加越高,露出了狰狞面容。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去年七夕,广州市民李女士在花城汇要打专车回家,结果发现滴滴多了“动态加价”,且额度很高,而Uber则直接页面显示溢价到2.4倍,在周围打不到出租车的情况下,她最后选择乘坐快车。上车后司机调侃说愿加这么多钱真是“壕”,而李女士表示其实她“心在滴血”。而据媒体报道,有市民遇到滴滴快车加价最高将近是车费的5倍。“加价现象”让许多人不禁感慨,这还是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经济实惠的网约车吗?

特殊时段,出租车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

关于打车难的问题,新京报曾经做过一篇长篇报道,现将记者的实地采访引用如下:

“昨日早晨7点半,新景花园南门外,一女子正在招手拦车,但因主路车流集中,导致两辆空车无法靠边停下。6分钟后,该女子放弃打车,向磁器口地铁站方向走去。至7点52分,60余辆载客出租驶过后,终于先后有两辆空车停在记者面前,但听到记者要去双井桥西时,都拒绝载客。随后,记者乘公交车来到双井桥西、北京富力广场南侧拦车。此时,已是8点15分,在记者面前,还有3名女士也在打车。排在最后的一名黑衣女子称其已经等了20分钟。8点30分,苦等半个小时后,该女子碰到了一辆黑车,与司机谈好价钱后,其上车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新京报做这篇报道时是2012年,那时还没有网约车。如今四年过去了,打车依然是个难题,尽管有网约车作为补充,出租车难叫、拒载等现象依然没有缓解。笔者曾经就此问题和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进行过一次深聊。据出租车师傅讲,打车难和拒载现象之所以无法解决,主要是因为道路的拥堵。他举了个明显的例子,如果有客人在高峰期打车去东三环,他多半是要拒载的,进去就出不来,一堵几个小时,实在受不了。所以依照他的经验,在高峰期和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他会优先选择在西城区周边的街道待客或者直接收车休息。

除了道路拥堵的原因之外,出租车数量的控制也是造成打车难的重要原因。公开数据显示,从2004到2015年,常住人口从1492万增至2115万,但从2003年到2012年,出租车数量仅从6.5万辆增至6.6万辆。因而在重要的节假日时段,市民的集中出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打车难现象。尽管打车难,但出租车的价格调控政策还是获得了绝大多数打车用户的满意,尤其是恶劣天气、节假日、早晚高峰等特殊时段,出租车基本上都可以价格如一。

狰狞背后的无奈:到底应不应该加价?

网约车的加价虽然引发用户的抱怨,但至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根据滴滴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8月7日全面启动“动态调价”开始,专车快车的运能及时得到恢复,仅18时到22时,北京市区通过滴滴快的平台叫车出行的成交订单达70万单,专车快车叫车成功率提高到了82%,而在往常暴雨的时候,这个数字还不到50%。暴雨积水出现交通拥堵,导致打车需求激增,而许多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却不愿出车,适当的加价确实有助于增加运营车量的供给,提升叫车成功率。

所以,我们可以将网约车的加价行为理解成市场经济下的自调节行为,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用加价来提升专车司机的出车积极性,来平衡用户的叫车量的激增,这个看似市场经济的调节行为,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是一场赤裸裸地宰割。这种调节在节假日、早晚高峰具有适用性,可以起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效应,让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错峰出行等。但就暴雨雪等恶劣天气而言,市民的叫车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刚需,此时的加价无疑是坐地起价对用户进行赤裸裸地宰割。就像今日北京的暴雨天气一样,滴滴加价1.6倍用户的叫车热情依然不减,甚至当滴滴加价到2.6倍、3.5倍时,很多用户还是不得不被迫接受,这种加价真的应该吗?

价格调控可行,加价幅度应该监管

恶劣天气的交通运营问题可能谁也解决不了,但如果这个因素成为网约车平台可以任意加价的理由不免过于牵强。价格调控的作用值得肯定,适当的价格调控确实可以有效调节运营车量的供给问题,但盲目肆无忌惮地因为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提升价格其实是对市场的一种伤害。尤其像滴滴、Uber这种社会化的网约车平台,虽然它们是商业机构,追逐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将社会责任当成自己品牌宣传时的嘘头。共享经济、环保绿色出行等嘘头铺天盖地,恶劣天气的出行问题,网约车平台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运营责任?

很早之前我曾经就有过一篇文章谈及网约车对出租车的冲击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网约车能否取代出租车承担起社会交通运营的责任。如今看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尤其是网约车的“动态调价”问题,和出租车的“指导价”相比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随着网约车在整个社会交通运营体系中份额的不断提升,其在居民出行服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对于网约车的监管问题却一直风声大雨点小并没有落到实处。尤其是网约车的加价问题,基本都是平台自主决策,已经对居民的出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价格调控可行,但加价幅度应该尽快纳入监管,以免平台方肆意加价造成整个社会运营体系的混乱。

作者:何帅 微博:@小编也疯狂 微信订阅号:小编也疯狂(id:xiaobianyefengkuang)专注科技硬件、互联网分析评论、电商研究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作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7-20
暴雨下的滴滴和Uber露出狰狞面目?
“妈蛋,加价20元还tm叫不到车!”;“订个车竟然溢价3 5倍,还有没有良心?”……北京的一场大雨,不仅带来的意料之中的拥堵,还带来了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