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各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一头猪”拱伤了宏观经济,猪肉价格一路飘升,成为上半年CPI破六的主要因素。

2019年7月1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这是两周内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猪肉价格一直走不出大涨大跌的怪圈,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涨幅都在50%以上。

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肉问题,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之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生猪生产的发展道路。

美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其生猪规模化养殖及生猪期货的发展过程都早于我国很多年。

2015年,美国生猪年末存栏量6839万头,年出栏11541万头,猪肉产量1112万吨,猪肉消费量937万吨,生猪产业规模可见一斑。

目前,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ME)的瘦肉猪期货日交易量在3万手左右,交易额约7亿美元。

对应的期权合约成交量在5000手左右,是世界生猪品种期货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国家。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美国规模化特征:1980年代后加速,养殖和屠宰环节横向纵向整合

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发展轨迹有以下很鲜明的特征:

(1)养殖业的发展很早便伴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只不过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在养殖业发展的早期相对较慢;

(2)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出现加速现象,进入其发展史上最为快速的规模化阶段,其中尤以90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3)在规模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伴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分段养殖模式的出现(所谓分段养殖就是畜禽不同的生长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养殖户负责,不同的养殖户专注于某一生长阶段的规模饲养);

(4)除了生猪养殖环节以外,屠宰环节的行业集中度也在此期间快速提升,1981-2000年这段时期里,美国生猪屠宰企业减少了约50%,且屠宰市场份额在2000-2015 年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5)产业链纵向整合,下游屠宰企业充当行业整合者角色,往上游养殖环节延伸和整合。

美国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等倒逼产业变革

美国在1980年代以后这轮快速规模化进程背后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深入的分析,华金证券分析师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1)美国人均猪肉消费逐渐进入饱和状态,1960-1980年期间猪肉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增长乏力,产业内部的企业难以通过行业总量增长来获取发展;

(2)1980年代以前,美国的白羽肉鸡产业养殖技术率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从而使得1960-1980年食品端的鸡肉价格相比猪肉价格的价差优势逐步扩大,驱动了作为猪肉替代品的鸡肉人均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并在1980年代超过人均猪肉消费量,而人均猪肉消费量甚至出现略有下滑的态势;

(3)在生猪养殖产业内部总量增长乏力和外部肉鸡替代竞争威胁的双重压力之下,生猪产业链条被倒逼进行产业变革。

在美国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美国规模化的助推力: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

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伴随着合同养殖比例的不断上升。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止2011 年,美国合同养殖方式在生猪产量中的占比已达到 67%。

此外,根据USDA 在2003 年做的相关研究,合同养殖模式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生产效率上均优于独立自养模式,其中生产效率比独立自养模式平均高出23%。

和合同养殖模式的推广一样,养殖技术的革新在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USDA 的研究表明上述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与养殖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呈现出很强正相关性。

其中原因在于:大型和专业化的养殖企业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以及更容易分享技术革和生产效率提升的成果。

因此,大型和专业化养殖企业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投资开发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生猪产业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养殖成本的下降,主要体现在:

(1)每窝产子数、PSY、MSY 等生产效率指标从1980年代开始持续明显提升;

(2)1992-2004 年间,自繁自养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14.9%和52.5%,育肥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44.1%和83.1%;

(3)1992-2004 年间,生猪自繁自养和育肥的总生产成本分别下降了30%和43.9%;

(4)“猪肉/鸡肉”价格比率从 1980年代开始出现大幅回调,终端猪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生猪产业从2010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经历过1980年以后的高速发展后,从2010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2010年以来,美国生猪养殖场基本保持在60000多家,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结构的变化也比此前明显缩小。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虽然美国不同存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生产效率(例如每窝产子数)一直存在着差异,甚至这种差距在过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养殖出栏结构的快速变化,出栏份额快速往大规模场迁徙,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效率曲线逐渐逼近行业领先效率曲线。

从产业历史发展的维度,两根曲线之间的差就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规模化初期,两者差距较大,红利丰厚。

随着规模化的深入和成熟稳定,两者差距大幅缩小,红利也将大幅缩水。

两根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的这段时期为产业整合的黄金期。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其发展和扩张的黄金期是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和其自身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

头部养殖企业要努力保持相对速度优势,“跑在行业效率曲线之前”。

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加拿大1980-2010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相似,同位于北美的加拿大生猪养殖行业在1980-2010年期间也同样经历了快速的规模化进程,并在2010年前后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

规模化动因:老龄化和非农收入促小户退出,中大场寻求降本增效

与美国相似,生猪养殖企业持续追求通过技术和养殖体系革新来降本增效是加拿大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日本1980-2010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的情况相仿,在历史上曾经与我国同为小规模分散经营东亚农耕模式的日本,其养殖业在早期也已经出现低层次的规模化进程,而且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进入更高层次的规模化进程,其中尤以90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日本规模化动因:进口竞争和国内产量萎缩倒逼产业整合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大背景是:人均猪肉消费量仍在提升,但是在1980年代开始进口替代的影响之下,国内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萎缩,从而倒逼国内生猪产业的整合和降本增效。

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英国1970到19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轮规模化进程

英国生猪产业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存栏规模从1966 年的70头大幅攀升至2000年的600头。

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倒逼整合

1970年代开始,英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进入饱和状态,并出现缓慢下行的趋势。

在国内猪肉大幅减产的情况下,英国通过加大猪肉进口来填补国内的供给缺口,并导致此后国内猪肉供给格局出现大变局,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人均猪肉消费的饱和、禽肉消费替代的威胁、行业存栏总量停滞不前和盈利水平下降等多因素驱动了英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

英国生猪产业从2000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英国生猪产业在经历过1970年代期到1990年代后期的一轮规模化进程后,从2000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特征表现为:

(1)存栏母猪场数量在2000年后基本保持在6000家的水平;

(2)平均母猪存栏规模基本保持在70头上下的区间;

(3)不同母猪群规模养殖场的行业存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

(4)屠宰企业数量下降趋缓且不同规模屠宰场屠宰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

(5)养殖效率指标上升趋缓,部分指标甚至趋于平缓。

英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华金证券分析师在前面部分分析美国生猪养殖行业进程时,提出规模化红利本质上是源于“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美国的特征是:规模化初期,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差距较大;随着规模化的推进,两根曲线逐渐的差距逐渐收窄;进入规模化成熟稳定期,两根曲线已经趋于接近。

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

根据2013 年的调查统计,欧盟一共有 220万家养殖场,其中超过一半的养殖场数量位于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国内生猪养殖产业较为分散,存栏数量在10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占比接近99%,其中86%只有存栏1-2 头,这批规模的养殖场约占罗马尼亚国内总存栏的50%。

丹麦、德国、西班牙、乃至欧盟整体均经历了不同程度规模化进程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在经历着规模化进程,例如欧盟2005 年共有超过 380万家生猪养殖场,到了2013 年剩下不到220万家,单场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

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是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EUROPEAN COMMISSION 的统计数据,以 2006 年为例子,丹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产业都体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单头养殖成本趋于下降、单头养殖利润趋于增加。

通过分析,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欧盟国家(包括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的生猪产业均经历过或经历着20-30年的快速规模化过程。

这些国家和地区规模化的动因包括人均猪肉消费饱和、禽肉替代的威胁、行业总量饱和甚至萎缩、进口猪肉的竞争、老龄化和非农收入导致散养户退出等因素。

虽然动因不完全一致,但是目的基本都是试图通过产业整合和技术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7万家在业、存续的猪养殖企业,2020年3月以来,新增了1.8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31%。

新增的猪养殖企业,近七成为个体工商户,且较为集中地分布在河北省、云南省和湖南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13
深度剖析各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美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其生猪规模化养殖及生猪期货的发展过程都早于我国很多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