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星巴克推出包含5款菜品的“人造肉”午餐菜单。就在前一天,肯德基也推出了以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豌豆蛋白为原料的植物肉鸡块。
企业对市场的拉动引起消费者对于植物肉这一“新物种”的关注,同时也拉动了人造肉概念股逆势大涨。
星巴克和肯德基的集中入局填补了人造肉在国内市场的空白。让国内市场瞬间热闹起来,同时也将会进一步刺激国内人造肉市场。
4月22日,横空出世的人造肉概念股逆势大涨,丰乐种业、双塔食品封涨停,京粮控股、农发种业涨幅均超9%。
随着欧洲原油大幅跌落,市场避险情绪严重,人造肉板块无疑成了本周最强板块之一。
人造肉的火爆与近年来全球变暖、多种疫情不断叠加爆发的环境问题有关。
跳过动物养殖的过程,改从植物中直接获取蛋白,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避免动物聚集产生瘟疫的风险。
中国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多方因素共振行业快速发展
国内人造肉行业起步晚,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开发过程中,产品调味、素肉结构及工业化设备等发展瓶颈亟待解决,目前中国多数素肉生产商的产品不属于人造肉范畴。
国内人造肉市场扬帆起航,加速布局
自2019 年 Beyond Meat 上市后,中国传统素肉企业进入转型期,合作创新人造肉产品,国内大量初创企业涌入人造肉行业赛道,国外企业瞄准中国庞大市场,中国人造肉市场开始快速起步,引起国内消费者关注,涌现出发展态势。
根据数字100的市场调研,目前国内消费者在人造肉的选择中仍以进口品牌为主。
(1)国外及中国香港品牌处于抢跑位置
Omnipork 是香港Green Monday 公司旗下食品科研公司所研发的植物肉产品,由加拿大的食物科研团队研发,根据亚洲人的饮食文化和烹调习惯研究而成。
(2)传统素食企业推陈出新
传统素肉公司的创新。目前中国传统素肉公司的企业只有三家是真正涉及人造肉产品,分别是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食品和江苏鸿昶食品,成立均超过10年。
中国传统公司的创新人造肉产品更贴近中国消费者日常饮食,如齐善食品推出的素东坡肉等产品。
休闲食品等轻食用方式的创新。2019 年 6 月百草味确定人造肉系列研发项目,核心团队为百草味食品研究院。
2019年 10月,金字火腿开始在天猫旗舰店预售与美国杜邦公司技术合作生产的国内首款人造肉饼。
(3) 初创人造肉企业来势汹汹
自2019 年来,国内涌现出大批人造肉初创企业,其中以星期零及珍肉最为出名,两者分别采用餐饮和零售拓展模式,均收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餐饮拓展模式:星期零(Starfield)是一家主打植物肉品牌的人造肉公司,旗下的素食餐厅“青苔行星”于 2018 年创办于深圳,为试探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接受度,其主打各种“人造蛋白”产品,该餐厅位居“深圳素食排行榜”第一名。
零售拓展模式:珍肉创立于2019 年5 月 31 日,自建立起珍肉便顶着“未来食品”、“人造肉”等光环,吸引了各大媒体和公众的目光。
中国人造肉行业市场空间大,产品高度决定消费者接受高度
中国素食产品历史悠久,潜在消费者规模大。中国的纯素食市场预计在2015 年到 2020年间的增长幅度超过 17%,这将是该时段内国际上增长速度最快的,表明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快速转变。
此外,世界前十名的国家素食者所占人口比例均达到 5%以上,2019 年,中国常素人口约占人口比例的 3.6%,仍有上升空间。
中国植物性食品行业迎来风口。过去十年里,始于植物性饮品行业发展至植物性零食行业的投资增长越发明显,其中2018 年一年间的大型交易数量就是过去九年的大型交易数量之和。
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该不足部分可由人造肉来填补。
若肉类缺口部分人造肉渗透率为 10%,以目前国内人造肉售价约为 56 元/斤左右来看,估计 2030年市场规模上千亿。
2019 年,中国爆发新冠病毒,野生动物大概率为中间宿主,动物疫情的高频出现或将催生人造肉行业需求。
植物性饮品为消费者普及植物蛋白概念
中国各类型企业押注植物性饮品战略,纷纷布局植物性饮品。
2014 年,蒙牛与北美食品巨头WhiteWave Foods 成立合资公司 Silk——植朴磨坊,使得蒙牛的产品线新增植物蛋白饮料。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02319.HK)及其子公司于中国生产及销售乳制品,凭借主要品牌蒙牛,集团已成为中国领先的乳制品生产商之一,集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包括液体奶、冰淇淋及其他乳制品(如奶粉、奶酪等)。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的关注,催生了一系列富含营养的植物性饮料;
另一方面,伴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健康饮食、低卡饮食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健康消费方式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植物性饮品渗透率不断提升,为消费者普及植物蛋白概念,为植物肉的普及与推广打下基础。
同样是红海领域弯道超车,人造肉与新能源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传统行业的创新有很多种方式,但是颠覆性的一定是新技术。
虽然肉制品和汽车看似千差万别,但是其发展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特斯拉和beyond meat 的创始人都有着革命式的情怀,世界需要在革命中发展。
新能源车异军突起,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迎高速增长。
因绿色环保受政策大力支持,中国人造肉行业或将实现弯道超车。
2020年 1 月,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表示,植物蛋白肉的国标制定从 2019 年启动,2020年将正式立项。
“人造肉”目前已升级到了政策制定、行业规范的阶段,未来行业将迎来新发展。
从行业壁垒和潜在渠道结构看中国人造肉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技术水平是决胜关键,原材料稳定供应是保障
十年前,仅有的肉类替代品是“以素食为中心”的替代品,例如蔬菜馅饼和基于豆腐的素鸡。
根据数字 100的市场调研,食用的口感和豆味是流失客户的主要原因,提升口感是保证现有消费者持续食用的第一要义,因此拟真程度是行业最大的壁垒。
目前,国内人造肉公司在技术层面上主要呈现与技术领先的公司合作及与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下,公司可以减少因技术复杂产生的大量研发投入,通过与其他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主要负责生产及销售。
另一种模式则是与科研中心进行合作,大力投资科研,自主研发人造肉配方。
人造肉公司大都直接采购人造肉原料,如beyond meat 采购原材料豌豆蛋白,impossible food 采购原材料大豆蛋白,并不涉及上游蛋白提取环节。
相比国外公司,由于植物肉原料是以大豆、豌豆等豆类品为主的拉丝蛋白,而全球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加工近50%在中国,主要以山东、河南地区为主,因此中国人造肉企业或有显著的原材料优势,保障了中国人造肉行业的未来发展。
零售与餐饮渠道共同发力,保证植物肉渗透率不断提高
(1)美国人造肉市场实现零售与餐饮渠道共同发展
为了覆盖弹性素食者,各个品牌都表示会和餐厅等B端渠道合作,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可选择的植物肉产品。
人造肉公司从开始主营餐饮或零售逐步拓展渠道,实现餐饮零售共同发展。
以Beyond Meat 为例,2017 年其主要销售渠道为零售,餐饮渠道仅占 22%。
(2)中国人造肉市场同时布局零售与餐饮渠道,植物肉渗透率有望不断提高
根据数字100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植物肉在中国市场面对的最大阻力是用户没有购买渠道及用户对于原材料成分和制作过程不了解造成的不放心。
各大植物肉品牌进入餐饮与零售渠道,植物肉认知深度将得到提升。
伴随餐饮行业巨头纷纷入局人造肉行业,连锁餐饮使得消费者更易接触植物肉,增加购买意愿,植物肉的认知深度也将会随着巨头宣传迅速提升,提升渗透度,在消费者复购意愿较强的加码下,行业有望迎快速增长。
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长青关键,中国可替代肉类想象空间大
人造肉公司投入大量研发费用,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长青的关键。Beyond Meat 持续投入研发,研发费用持续增加。
以轻为主的休闲食品类产品接受度最高,国内多品类产品想象空间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消费升级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推动的,宏观经济下行会导致收入下降,进而延缓消费升级进程。
政策风险:相关的食品行业政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经营情况。
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对行业发展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人造肉发展不及预期:人造肉产品在国内销量不及预期。
好食品研究所”的布鲁斯·弗里德里克表示,近年来,人造肉的受欢迎程度迅速上升,这一趋势因新冠危机而加速。
因为与真正的肉类相比,人造肉的生产更加自动化,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也更低,比较不容易受到人员短缺的影响。
而且,人造肉的供应链因素更易操控。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侯若石认为,此次新冠疫情对人造肉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既唤起消费者对人造肉的需求,又扩大人们对人造肉的认识。
不过,生产成本高仍是推广人造肉的一大障碍,一斤“肉”的价格折算下来要高达80到150元。
“虽然人造肉不能解决肉类供应紧张的问题,也不会取代真正的肉制品,但是人造肉的潜力不容低估,从人造纤维的发展历程或许可预见人造肉的前景。”
侯若石说,人造纤维刚问世时,与棉、羊毛等自然纤维相比有很多劣势,比如不透气、价格高,但是后来经过技术改造,人造纤维不仅拥有自然纤维的优点,更是成为功能性纤维,比如其制作的泳衣能纠正泳姿。
未来,随着食品需求多样化、“厨房革命”、环境保护以及技术革新,人造肉或许也会像人造纤维一样从接受度有限的新兴产品变成千家万户餐桌上的日常食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