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蚂蚁金服是否上市,何时上市,其估值与潜在价值是资本市场绕不开的话题。2018年时,蚂蚁金服在一次融资中隐含估值为1500亿美元(约1.03万亿人民币),而目前市场对它的估值在2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过去一年里,蚂蚁金服的估值又上涨了500亿美元(升幅约33%),速度惊人,使其在最有价值的非上市公司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升。
2月13日,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2019年四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对于2019年9月取得蚂蚁金服33%股份后的一次性收益,阿里巴巴在四季度确认该收益上调人民币23亿元。
此外,9月24日至9月30日,阿里巴巴因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份获得2.15亿元的利润。
业绩报告亦显示,在2019年9月23日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后,阿里巴巴在9月24日至9月30日期间从蚂蚁金服获得2.15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收益。
蚂蚁金服:聚焦三大板块,国际化拓展边界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客户、场景、技术和资金的融合。蚂蚁金服经历了自己做金融,到输出技术+客户+场景赋能金融机构做金融业务的过程。
当前,蚂蚁金服通过三大业务板块(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完美演绎了“能力输出”商业模式下的引流——变现——赋能逻辑。此外,公司借助国际化布局,将“能力输出”模式向海外复制。
场景+支付,“入口”逻辑:强化获客与粘客,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
数字金融,“变现”逻辑:将体内客户与场景赋能予合作金融机构,使其扩大业务范围并提升效率,同时借此实现高质量收入变现(协同类收入);
科技服务,“赋能”逻辑:将金融级的技术对外输出,通过数字经济解决不同行业的痛点;
国际化,“拓展”逻辑:将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的模式,在海外国家拓展与发展,并探索构建全球网络。
本篇报告将围绕三大业务板块+国际化的视角依次展开。
支付:内固场景布局,外拓跨境业务
数字支付作为蚂蚁金服的业务起点,亦是公司各类流量的入口。
境内支付:完善场景生态,深度绑定客户
蚂蚁金服对支付场景的持续布局,主要通过对外合作与投资实现。
公司的场景布局遵从两条主线:
布局O2O:在移动支付由线上到线下的过程,蚂蚁金服亦在拓展线上到线下的场景,尤其是 2015 年以后,场景布局多围绕支付宝钱包的“未来医院”、“未来公交”、“未来商圈”、“全民 WiFi 计划”等展开;
客群培育:蚂蚁金服客群主要定位于年轻一代和优质长尾客户,而围绕C 端新零售展开的“全场景”布局,一方面可以提升既有客户的粘性(粘客),另一方面亦可实现体外客户转化(获客)。
跨境业务: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作为发源于电商系的科技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围绕消费者全球购买、商家全球销售以及用户出境三方面展开。
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全球本土化:已在全球范围拥有10 个电子钱包。
跨境支付前景:有望实现跨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
经营绩效:行业增长格局稳定,公司收入模式清晰
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目前仍保持了20%左右的稳定增速。
行业经营版图逐渐清晰,公司收入模式相应清晰。
基于庞大的客户以及流量经营模式,支付板块业务收入有望保持乐观增势:
境内支付业务步入可持续增长期:
①受益于行业规模的持续增长:预计伴随互联网消费体量扩容叠加支付方式持续迁移,预计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速有望保持 15%以上的;
②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整固:看好公司在移动支付尤其是线下扫码支付领域份额的巩固和提升,以及因此带来的议价空间提升;
③备付金重启付息有望丰富收入来源,据财新网报道,央行重启支付机构备付金付息,我们测算该政策有望 每 年 为 公 司 带 来 20 亿 以 上 的 备 付 金 利 息 收 入 ;
跨境支付业务有望非线性增长:跨境支付业务收入主要涉及跨境支付手续费、增值服务收入、汇兑差等来源,公司在2019 年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后,未来有望加大跨境支付业务的布局力度,从而为支付业务板块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数字金融:外部协同,报表策略升级
在完成金融业务持牌和金融生态圈打造后,2017 年以来,蚂蚁金服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主要围绕提升客户粘性与强化业务协同展开。
对外投资拓展边界,交叉销售拓宽产品线
(1)对外投资已成为蚂蚁金服在金融业务方面非线性扩张的主要抓手。
其金融领域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
1)牌照布局阶段:2018 年以前,除公司申领获得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小额贷款牌照外,蚂蚁金服也通过并购、发起设立公司的模式,先后布局了基金(天弘基金)、基金代销(数米基金网)、银行(网商银行)、保险(国泰产险)、网络借贷(网金社)等领域。
该阶段投资的特点是,由于金融持牌需要,公司往往成为上述企业的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如天弘基金(持股51%)、国泰产险(持股 51%)、网商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 30%)。
2)由量到质,纵深发展。2018 年以后,公司金融领域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支付和财富管理方面:
垂直型支付类企业,重点布局公共交通等行业(如,Metro 大都会、通卡联城等);
财富管理全产业链,包括投资顾问(先锋领航)、智能投顾(阿法金融)、社交投资(雪球)等方面。
(2)在保证基础金融牌照和业务能力基础上,公司拓展交叉销售,强化客户粘性。
零售金融的核心在于做大客户基数(获客)和强化客户变现(粘客),二者均取决于产品线的丰富度和交叉销售能力。
在拥有全谱系的金融产品后(支付、财富管理、融资、保险、征信等),蚂蚁数字金融业务的重心更加聚焦于产品的交叉与协同方面:
支付+财富管理:余额宝支付;
支付+融资:花呗支付;
融资+征信,保险+征信:芝麻信用分作为相互宝、花呗、借呗的准入条件。
从交叉营销的效果看:截至2019 年 9 月末,支付宝国内用户达到 9 亿人。
而在支付、理财、融资、保险、信贷五大类金融服务中,使用 3种及 3 种以上服务类别的用户达到 80%,使用全部 5 种服务类别的用户达到 40%。
业务逻辑:从经营资产负债表转型为经营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经营模式:引入资金,并依托自有客户、场景和技术独立开展金融业务,业务本质是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来扩大盈利规模(资本占用与风险敞口亦不断放大);
利润表经营模式:输出能力(包括技术、客户和场景),助力合作机构的金融业务开展,同时在赋能过程中实现收入(不承担风险敞口,不占用资本)。
利润表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化开放协同。
蚂蚁金服的协同业务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
融资业务:将传统的自营贷款模式转化为“信贷联营”模式,突出自身在场景、客户、数据、方面的优势,并协同外部银行在资金、资本、风控方面的优势。
目前,花呗、借呗、网商贷合作的外部银行家数超过 100 家。
财富管理业务:借助蚂蚁财富(面向C 端客户)、余利宝(面向 B 端客户)的平台,为资产管理机构引流,代销公募基金、理财型保险、信托产品、贵金属等全品类资管产品。
目前,蚂蚁金服合作的外部资产管理机构数量超过 120 家。
保险业务:面向100 家左右的保险机构合作方,代理多收多保、医疗险、重疾险、养老险等多个保险产品。
以相互宝产品为例,上线 9 个月其存量成员数超过 8000万(截至 2019 年 8 月)。
展望:利润表经营模式下,盈利稳健性持续提升。
协同业务:2019 年以来公司税前利润快速增长(预计 19Q2-Q3 税前利润合计102.3 亿人民币,2017/18 年同期为 105.6 亿/48.5 亿(详见报告最后一部分分析),预计与金融协同收入增长密不可分。
子公司自营业务:并表模式亦有助于自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服务:始于金融,不止于金融
蚂蚁金服的第三大业务板块是技术研发与科技输出。
技术研发:聚焦“BASIC”
科技是蚂蚁金服的起点。公司聚焦于“BASIC”基础技术,即 Blockchain (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重点关注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
(1)区块链:从数字金融到数字经济。
蚂蚁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输出,经历了由赋能数字金融到赋能数字经济的过程:
1)数字金融为起点。
2)数字经济为方向。
(2)分布式服务:全方位开放与输出。
蚂蚁金服在分布式服务方面具备全面的产品和服务:
1)完善的服务体系。
2)丰富的产品体系。
3)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
技术投资:外延方式补短板,服务于业务主线
蚂蚁金服技术投资的方向,反映了公司客户重心的演进(蚂蚁金服技术类对外投资事件整理详见附表3):
To C 端技术为主(2014-2016 年):这一阶段,蚂蚁对于技术类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生物识别(特别是人脸识别)和电子支付 PaaS 应用方面,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电子支付的安全度与效率度;
To B 端技术发力(2016-2018 年):Techfin 思路下,加大对金融机构云服务、金融信息安全领域企业的投资力度,补强自身科技输出能力;
To G 端技术试水(2019 年后):2019 年以来,在公司强化政务业务布局背景下,蚂蚁金服连续布局电子政务和财税信息化领域的多家技术类企业。
技术输出:打造核心盈利模式
2018 年,蚂蚁金服正式推出金融科技平台,即将蚂蚁金融云升级为蚂蚁金服 | 金融科技,为技术输出提供了运营平台。
在“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全面开放发展策略下,蚂蚁金服的技术输出体现出“跨技术”与“跨行业”的双重特点:
跨技术:定位解决方案,讲求多技术融合。
跨行业:金融级的技术,多行业的运用。
服务金融行业的初心,使得蚂蚁金服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具备满足高并发、高可靠、高安全要求的特点。
蚂蚁金服技术输出的核心盈利模式正在形成。
我们预计,公司技术输出相关收入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空间源自:
(1)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产品的直接需求,比如表8 中的多项产品;
(2)盈利模式的变化,比如基于客户画像的风控模型等输出给金融机构的变现,比如联合贷款中的部分收入共享。
海外布局:由点及面,构建全球网络
蚂蚁金服的海外业务发展,可以视为三个维度上的同时延展,即广度(覆盖国家及地区)、深度(覆盖金融业态种类)和密度(不同国家及地区间的业务合作与协同)。
非线性发展模式下,未来蚂蚁金服有望构建起全球范围的“支付宝”和金融生态圈:
全球布局:支付为先,跟随阿里出海
跟随阿里集团的全球化数字经济扩张,蚂蚁金服的海外布局目标是“客户全球购,商家全球售,用户海外出行”。
纵深发展:多元持牌,复制金融生态
无论是直接投资多元化金融业态公司(如,2019 年投资印尼消费分期公司Akulaku),抑或是借助当地既有支付机构进行的新业务牌照申设(如,印度支付平台 Paytm 开始布局消费借贷产品 Paytm Postpaid),蚂蚁金服正在海外复制支付宝的“从场景到支付到金融”过程。(蚂蚁金服海外投资事件整理详见附表 4)
由点到面:借跨境支付,构建全球网络
目前公司已经具备了跨境支付的技术基础、业务通路和牌照许可,未来蚂蚁金服有望依托本地电子钱包作为“节点”、跨境支付作为“通路”,构建全球范围的支付网络,进而组成全球范围的服务网络。
未来:分享全球数字金融的非线性增长
从估值看业务发展:三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在万亿量级。
架构展望: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下,存在调整可能。
目前情况看,蚂蚁金服或大概率满足上述条件,未来业务架构可能的方向是:
1)成立符合实缴资本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并将目前银行、保险、小贷、公募基金等相关业务划入金融控股公司内;
2)技术、数据、风控相关的科技业务相对独立,继续强化技术输出模式和相关收入。
业务展望:有望分享全球数字金融的非线性增长。
经营展望:盈利可持续性有望进一步增强
1)业绩回溯:有波动。
2)2019 年:盈利转暖。
未来展望:公司价值来自于增长潜力
(1)现有业务的行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提升:包括支付业务、金融协同收入、科技输出收入等;
拆分来看:
①支付业务收入重点受益于行业增长,其中多项业务有望保持 20%以上增长,个别业务可能超过50%;
②数字金融业务同时受益于行业扩张与市占率提升,特别是具备平台效应的资管代销等业务;
③科技输出收入伴随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增长的上升期,亦有望在实现 30%以上的增速水平。
(由于无法知悉公司具体经营数据,以上判断主要基于我们对于行业前景的判断和对公司业务的理解,因此对市场份额、费率标准等部分预测,或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偏差)
(2)定价能力提升的可能。我们基于行业增长和公司市场份额趋稳对上述收入增长进行测算。
风险因素
(1)监管。部分创新业务发展迅猛,不排除监管条件的变化。
(2)行业规模。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灵活,不排除部分细分行业增长低于预期。
(3)宏观经济。宏观条件(如疫情影响)、市场情形变化下,部分金融业务经营难度或将增加。
(4)业务。金融科技业务依靠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业务能力、风控能力的整合,业务逻辑变化或导致收入模式和经营预期变化。
毫无疑问,估值达到2000亿美金的蚂蚁金服已经是一个巨无霸了,这样一个公司一旦上市将使得其股东资产暴涨。
从现在的股东结构和业务转型来看,除了支付宝的全球化外,还有蚂蚁金服技术与服务全球输出。
以目前蚂蚁金服的估值来看,已经远超当年美团和滴滴打车,并且由于其股权更加稀释,持股的高管数量更多,如果上市不仅马云本人的资产将再次膨胀成为中国首富,还将使得数位高管成为千万乃至亿万级的富豪。
天眼查数据显示,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小微金融集团,于2014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等。
蚂蚁金服所属公司: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于2000年10月19日,当前有9次融资历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