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要警惕的两个思维陷阱

上周二(7月23日)有幸被京东大学邀请做主题为《县域经济与零售电商创新发展》的内部培训,给三百多人不间断地讲了三个多小时。

除了专业的分析和数据之外,还包括我在河北石家庄做了两年职业经理人,在西安、成都等城市做了两年驻场咨询项目的经历。

会上的互动主要以实际工作为主,探讨如何在县域开展工作,希望获得一些更落地的建议。

而会后和一个98年的大二实习小伙的聊天让我觉得格外有趣:毕业后应该是先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或是直接创业?

虽然是一个在这个年龄几乎都会问的问题,但我觉得有必要展开聊一聊。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希望从年长的人那里获得一些确定性的指导,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不必过于迷茫。

只是很遗憾,由于人生存在太多的「变量」,很多的指导变得没那么靠谱。

例如导师A会说先去小公司,因为小公司能做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成长,再去大公司接受系统的训练,然后再创业。

导师B则会说先去大公司接受系统的训练并获得很多的优质人脉,然后不用去什么小公司了,找个机会和大公司的上司或同事一起出来拿投资创业。

导师C、导师D……都能够根据他的人生经历或总结一些人的人生来分析如何选择更「靠谱」。

只不过,如果人生的选择寄希望于一个或几个导师来设定,那完全可以按照父母或老师的设定完成自己的一生,又为何要执着自我的追求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存在太多「变量」,以至于无法「导」,很多时候甚至无法「教」,只能靠自己去学去悟,用心寻找内心的渴望和热爱。

至于很多人会追问,能否总结出一个提高成功率的创业公式?

很抱歉,答案是否定的。起初看一些创业的数据报告,以为只有中国的创业成功率低;后来看欧美日韩的数据,发现他们的成功率和中国差不多。

为何创业历史、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创业条件、创业基础等差距很大的国家,创业成功率会如此接近?

答案仍然是「变量」太多,都是「人」来创业时,面对这么多「变量」,成功率低的惊人的相似。

虽然答案是否定的,但作为连续创业者,这些年总结了两个创业需要警惕的思维陷阱:

「逻辑自洽」和「类比」的思维陷阱

举个例子:

有人创业时,会从「天时、地利、人和」及自身和团队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当他们自我认定一件事能「做成」时,实际上是得出结论,然后再找论据,并引入一套逻辑,让这件事听起来很有「道理」和「靠谱」。
「我们都是阿里、腾讯出来的,有做产品的、有做技术的、有做运营的,CEO还带过100多人的团队,做一家智慧美容院怎么可能做不过一个HR经理出身的」,接着用很多论据证明这个结论的可行性,尤其是逻辑很强相对强势的人,不仅说服了自己,也很容易说服别人。

这样的项目真的能成吗?很多经历告诉我们,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了这两个思维陷阱,忽略了项目的风险评估和试错投入周期,以及对产出的预期。

这两个思维陷阱,容易让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变得不够理性和理智。

如何攻破这两个陷阱?

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

如何保持「好奇心」?简单的方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几个是多少?三四个以上。

例如: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做成智慧美容院?难道真的是因为现在做美容院的团队太Low?如果是,为什么传统美容院能存活这么久?……

问多了,就会让人想去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时候「学习力」就会体现出来:

一是客观调研的能力。客观调研的意思是不要「预设结论」,用开放性的问题去交流,客观平等地获得真实的反馈。

二是研究分析的能力。人类的经济发展已有上千年,在创业和商业这件事上,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比1000年前的人聪明多少。

花些时间看看前人的实践成果——报告、书籍、文献等,进行综合地分析,这个过程也会让人变得更谦虚。

三是低成本试错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切记少花钱和时间,能不花钱更好。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7-30
创业要警惕的两个思维陷阱
有人创业时,会从「天时、地利、人和」及自身和团队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当他们自我认定一件事能「做成」时,实际上是得出结论,然后再找论据,并引入一套逻辑,让这件事听起来很有「道理」和「靠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