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疑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的传言四起之后,牛电科技“不失时机”地办了一场名为“NIU CARE”的发布会。微信朋友圈里,小牛电动的用户在询问保险计划的具体细节,而媒体人关心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李一男去哪儿了?
在李一男被调查的消息传出之前,关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两大保险行业巨头抢投牛电科技的消息亦被炒得沸沸扬扬。从平安和人寿抢投,到李一男遭调查传言再到NIU CARE发布会,很难判断这一系列事件是否系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行为,但毫无疑问,外界对小牛电动的关注度因此获得大幅抬升。
今年五月份,小牛电动产品发布之前,我曾对李一男这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作出分析。我认为电动车不同于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其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对更长,无法通过快速迭代来维持品牌热度,而通过产品品质、功能和服务来占领市场的可行性更高。
这个观点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成立,并且小牛电动车上市之后的表现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尽管牛电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已销售出近5万台整车,但从市场声量上看,小牛电动的品牌效应远未形成。
显然,在制造市场声量上牛电尚未找到有效的手段。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也只是反复抛出“电动车行业里的特斯拉”等空泛的概念,但因缺乏实质内容而收效甚微。
回溯李一男宣布创业计划到产品上线再到近日这场舆论风波,整个过程可谓跌宕起伏,产品发布之前,任何一个创业团队都未像小牛电动一样获得巨大关注,原因自然与李一男个人过往的光环不可分离。而在产品发布之后,小牛电动又逐渐被媒体所抛弃并迅速归于沉寂,直到今天这场舆论风波发生前。
李一男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颠簸向前。”的确,他个人的故事要远比小牛电动本身更为精彩。然而对于一个试图凭借互联网模式突围的新兴品牌,缺少讲故事的能力是极其致命的。
无论从品牌塑造还是资本市场层面来看,牛电都急需讲述一个新的故事来收获更多的听众。但这个故事到底应该怎么讲,我猜测其团队内部一定经历了激烈的观点碰撞。
因为,从牛电团队成员结构和从业背景来看,其市场营销能力本不应该如此薄弱。
“NIU CARE”发布会上,李一男并未现身,其合伙人兼市场负责人张一博一人完成了整场发布会。在加入小牛电动之前,张一博在小米任职。因其身份之故,牛电的营销策略一度被拿来与小米做对比。包括疑似“饥饿营销”、“粉丝社区”等,但小米模式的可复制性尚且存疑,况且小米本身的粉丝经济也开始遭遇瓦解危机。
除了张一博,牛电目前团队中的许多成员还来自小米和乐视两家重营销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和乐视的营销策略为其品牌争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也直接体现在了产品销售数据中。但为何来自这两家企业的员工并未在牛电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原因在于小米和乐视每一次讲故事抛概念时都有实际产品和内容做支撑,而牛电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迭代。
这就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始那个问题,这个问题如何破局,我相信是牛电团队一直困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NIU CARE”发布会是值得肯定的。最起码跳脱出了苍白的概念,跃升到实质内容层面,较之从前是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
不能回避的是,这次发布会在时间点选择上与李一男被调查传闻几乎同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李一男被调查传言系营销炒作的痕迹。倘若这一系列事件最终被证实却系营销,我认为这将是牛电团队在营销策略上的重大转变。
也许,牛电科技正努力成为一家重营销的互联网企业。
本文作者郝小亮,最极客创办人,TMT领域观察家评论人,《商界评论》《计算机应用文摘》特约评论员。20余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