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软集团(SH:600718)投资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宣布已经进入辅导期。
此外,据老冀了解,东软集团旗下的另一家公司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同样正在寻求上市。
还有几家公司的上市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早在几年前,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就曾经说过,软件产业正在面对着巨大的变革,从产品走向服务,走向平台,走向融合,软件企业的生命力是将软件技术作为赋能的工具,未来东软旗下将会出现多家上市公司,创造软件企业的新活法。如今,他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医疗设备到医疗+互联网
其实,东软医疗这家公司的历史几乎与东软集团一样悠久了,它成立于1998年,当时中国的大型医疗检测设备CT几乎全部都需要进口,由于采用专用芯片和专用软件,价格高昂;东软医疗则采用X86芯片加上自主研发的软件,成功地取代了当时被控制进口到中国的高性能CPU,开发出了国产第一台CT,成功地将市场的价格降了下来。如今,东软医疗的CT已经成功地出口至德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
不过,在刘积仁看起来,东软医疗在过去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需要更大的研发投入,而这样的研发投入在东软集团内部则会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另外从商业模式上,东软医疗也与软件公司模式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将此独立出来并引入更多的资本,才能将此业务做大做强。否则,就会因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压力,使一个好的业务失去更大的发展机会。2014年12月12日,东软医疗拿到了弘毅投资、高盛、CPPIB、通和等共计27.33亿元的投资。此次融资后,东软集团作为东软医疗第一大股东,持有33.35%的股份,此外,东软医疗拿出5.57%的股份用于给其员工持股,以实现激励。
2014年11月,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获得弘毅、高盛等投资机构的投资
引资之后的东软医疗确实跑得更快了,成功地在高端CT、核磁共振、血管机、PETCT等产品实现了质的飞跃。2013年东软医疗的营业收入为9.02亿元,2018年则已经增长到了18.37亿元。
而在刘积仁的设想中,东软医疗也不仅仅只是家卖医疗设备的公司,而是要从医疗设备向服务领域转型,建立设备和影像数据成为服务的新业务线。今年3月,东软医疗又引入了互联网巨头百度的投资。
东软积极推动与互联网业务的融合,今年东软与百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大数据技术与东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融合。两家公司在医疗领域有很多互补之处:有着搜索引擎和大数据的百度知道用户都有哪些医疗的需求,东软则知道哪些医院最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产品方面的合作就更多了。百度一直都在做图形方面的人工智能识别,如果与东软的CT等影像检测设备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自动识别。百度在做医疗方面的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东软则正在加紧在全国各城市部署云医院,提升面向社区、卫生所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如今,双方共同努力,实施让好医生更多、好医院更大的合作计划。同时,双方也将共同升级医院的云HIS计划,使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基础平台得到改进。
为了不被OUT,不断寻找软件企业的新活法
软件公司过去的活法是靠产品、靠服务,而今天的软件企业越来越走向了新商业模式的创造,走向了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如今,互联网公司、数据公司、云服务公司与软件企业之间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
东软当然不愿意守在传统的软件产业的模式下等待被OUT。用软件创造新的产业、新的价值,是东软过去几年的最大变革。例如,东软医疗就从软件开始创造出了一个新产业,一个不“软”的产品。这个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想要在未来赢得这个市场,东软医疗就必须像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那样做大量的投资。
据老冀了解,如今的东软医疗已经有2000多名员工,很多是从外部引进的高端人才,其中在上海配置了100多人的核磁共振研发团队,在北京也有100多人的心血管CT研发团队,而这些其实都意味着巨额的投入。如果只靠东软集团的资本来投资数字医疗产品,要么为东软集团带来亏损,要么只能把医疗设备事业控制在较小的规模。
东软的其它创新业务也一样,都是需要持续投入才能获得成功的事业。目前东软所培育的创新业务中,除了东软医疗已经进入了盈利阶段,其他很多业务仍然处在较大规模的投入期。2018年,东软集团旗下从事云医院业务的熙康当年亏损2.21亿元,从事医院精益化运营管理的东软望海亏损4.59亿元,融盛财险亏损0.86亿元。这些投资期的业绩亏损,如果仅靠上市公司东软集团一家来承担是无法想象的——实际上,这几家创新类公司最近几年都吸引了不少外部资本的支持。据老冀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独立的创新类公司已经从东软集团之外融资80多亿元,并形成了与东软集团几乎相当的市值;未来如果走向资本市场,会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值得赞赏的是,这是东软的新活法。一方面坚持东软集团的智慧城市、医疗与社会保障、汽车信息化、企业互联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用软件创造了新的创业类企业,形成与东软核心业务的互补,并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东软集团作为非控股的第一大股东,为这些创新类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安排了员工持股的机制,使东软集团更加充满活力。在编制东软集团的合并报表的时候,这些创新类公司均按照权益法核算,当期损益按照东软集团持有的部分比例计入投资收益。尽管它们的亏损造成了东软集团的报表利润的下降,但是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对东软集团的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东软集团目前的业绩,刘积仁当然也并不满意,不过他考虑的更多的还是东软的未来。“我们这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太短了,七八年就有一波死掉了,要想活着,就得不断地找新的活法。”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在东软过去走的过程中,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在软件产业变革的时代,在软件定义商业模式,软件进入融合时代,我们被OUT了,我们要为我们的生命持续力而活。”
的确,在中国做软件实在是太难了,要想不被OUT,就得不断地求新求变。在东软的发展历史上,已经经历过多次的重大变革,从产品到系统集成,从解决方案到服务外包,从技术提供商到用软件创造新的价值、新的商业……哪一步走错了,东软也就OUT了。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东软有他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
创新业务、创新打法,创造价值
如今,一直坚持下来的东软迎来了产业互联网大发展的契机。如今,东软正在以多年来在多个行业中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坚持和积累,推进智慧城市计划。东软也通过在医院信息化与社保领域的积累,推进健康城市的计划。另外,过去东软为客户开发汽车电子和车载娱乐系统,现在的东软则要为客户打造电动汽车和汽车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现在的东软也超越软件为医院提供医疗设备,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做云医院。软件是用来创造价值的,这个理念在东软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得到体现。
东软与本田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共同投资共享出行
面对不同时代的东软人,就必须有不同的玩法。“东软是一家接近两万人的软件公司,我们过去的经营模式是靠每一个人的卓越努力和劳动,今天这个模式是不奏效的,原因是人工成本都在增长,而管好每个人,更精准的运营难度也特别大。如何让东软的生命力持续,我们需要向产品、向服务、向平台、向有自我的激励的治理转变,要重新设计我们的成长模式,这是我们维系东软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刘积仁表示。
刘积仁想用一种更互联网的管理模式来为一家活得很久的软件企业带来活力,让我们看看美国互联网巨头Google又是如何保持活力的。2015年8月,Google做了一次重大重组,专门成立了控股公司Alphabet,原有的搜索、地图、Android、互联网广告等传统业务仍然放在Google,而更具创新性的自动驾驶、千兆光纤、太空互联网、生命科学等均成立了独立子公司来管理和经营。
其实,以研究颠覆性创新知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就明确提出:大公司如果希望发展颠覆性创新性的业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放到原组织的外部。
而资本市场对Alphabet的这次重组也持热烈欢迎的态度。从2015年8月重组到现在正好4年,Alphabet的股价也从最初的600美元上涨到如今的1200美元,市值翻了一番。
如今,东软也正在用极具颠覆性的打法,把握着产业互联网的大机遇,除了为自己打造更坚实的未来之外,也在为东软的所有股东和利益相关方打造更长远的丰厚回报:以正准备上市的东软医疗为例,2017年融资后估值为47.33亿元,而东软望海、东软熙康的估值也都是几十亿元的量级。如今,这些公司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东软集团的市值。对于净投入不到10亿元就换得了这样收获的东软来说,这确实是个创造生命力的好方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色彩表现超越QD-OLED
- 官宣造车一年股价翻倍,雷军千万元重奖小米汽车团队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自研是根,共研是叶:vivo式穿越周期的中国企业样本
- 屏幕显示技术再突破!海信RGB- Mini LED,让色彩“活”起来
- 科大讯飞办公智能体升级:开启C端用户创作与办公的崭新时代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海信116英寸RGB-Mini LED:一朵绽放在科技穹顶的中国花火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两颗芯”开启新时代
- 焦虑的支付宝,节奏失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